鸠摩罗什的佛学造诣非常深,对佛法方面他很精通。因为鸠摩罗什的佛学造诣深,所以在弘法时他能更好的为众生讲法。师兄在了解鸠摩罗什时,除了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外,也要对鸠摩罗什的性空思想有个了解。这个思想在佛教中是有深厚影响的,若师兄能有了解,那么对修行会有一定帮助。
性空思想是般若学的一个基本思想,这在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经》中有很多的阐述,认为诸法的特点是因缘而生,无自性,不可得。不仅法空,分别亦空,总之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寂,此为诸法究竟实相。罗什在解注解《维摩诘所说经》时也解说了这一思想。
在对《维摩诘所说经》“毕竟空为舍”的注解中,他说:“障蔋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想莫妙于空,亦能绝诸问难,降伏魔怨。”这是说遮风、避雨,莫过于房屋,灭除人们的虚妄之见,驳倒质难,降伏魔怨的最好途径是懂得性空之理。
(一)性空与无常。
诸法性空是修行人必须掌握和遵循的法则,诸法之所以无自性,这首先是由于诸法无常的缘故,罗什说:凡说空,则先说无常,无常则空之初门,初门则谓之无常,毕竟则谓之空。……以住时不住,所以谓之灭。住即不住,乃真无常也。本以住为有,今无住则无有,无有则毕竟空,毕竟空即无常之妙旨也。故曰:毕竟空是无常义。
罗什指出“诸法无常”,事物及现象变动不居,本身就是空。因为事物有滞留,才能称之为有,没有滞留,便是无,便是空,这就是“无常”。罗什由“诸法无常”这一观点出发,揭示了世间诸法,如生老病死都是处于“俄顷异色,须臾变化”中,都是如泡沫,如闪电,瞬息变化,无片刻的停留,因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至于“诸法无常”的原因,罗什从诸法是随缘而生化的角度,论证诸法无自性,因此是性空之物。他说:“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
因为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的本性,所以是虚幻的存在,只有一个假名罢了。懂得这个道理,便明白事物的真相是性空。
诸法无常,诸法性空,在般若学中,佛也是性空无我的。在注解“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时,罗什说:观佛有三种:一观形,二观法身,三观性空。问言:汝三观中,作何等观耶?下尽以性空答,此章悉用中百观破相义,明如来性空,更无异义。
这是罗什在注解时阐述佛也是性空,不可执著的。
(二)相随心转与性空。
在随缘而生成的诸法中,罗什认为,这根本的“缘”是心,随心缘起的事物是无有定性的东西。他说:若直明法空,则乖于常习,无所取信。故现物随心变,明物无定性。物无定性,则其性虚矣。
罗什觉得如果讲诸法性空,那就同人们的常识相违背,人们往往不能接受和相信这一道理。现在,向人们揭示万物是随心所转而生成的现象,是无定性的东西,是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的,这就很容易了解性空之理。罗什为了向世人阐述这一不可思议的道理,举了自己在幼年时的一个感悟: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 答曰:“我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
这是说,由于心中产生分别之念,所以佛钵有轻重的不同。在罗什看来,佛钵“性空”,本无轻重之异。佛钵的轻重,是人心执著虚妄,强行分别的结果。推而广之,一切法相,都是随人心流转而呈现出来的空相。
(三)毕竟空的思想。
在注解《维摩诘经》时,他对毕竟空思想有所阐述。经文中说“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罗什注解说:“上答无形不可见,即是说毕竟空也。”
对空义,经文中辨析说: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这是说无分别故空,而这个空也是不可执著的,因而万法毕竟空寂。
罗什注解说:
问解空慧也,向虽明空慧不见空有分别,未明慧体空无分别,故问此空慧可分别耶?
慧异于空则是分别,虽有分别其性亦空也。
这里,可以看到罗什对空的论说,他认为诸法是空,慧体亦空,分别亦空,因而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这是般若思想的特色。
(四)空与有关系。
他在论到空和有时说:
佛法有二种: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则累于想着;若常观空,则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二过,犹日月代用万物以成。
这是说佛法说空,说有都是方便,是为了纠偏而使入于正道,不可执着于空和有。他说:“有无非中,于实为边也。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空是随方便使用,以除众生执着,如果众生执有,则说空,执空,则说有。所以虽然身空寂,万法性空,但也不能认为空寂有常性。他说:
本言空,欲以遣有,非有去而存空。若有去而存空,非空之谓也。二法俱尽,乃空义也。
可见罗什所说的性空,是一种遮诠的说法,是方便法,他说:“观空不取,涉有不著,是名巧方便也。”因而说空不是说有一个究竟的性空存在。罗什说:“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所以,领会般若学的性空理论,应当是不落有无两边,坚持非有非无的中道观。
罗什在解释“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时,说:今日之病,必由先罪,故教令悔先罪也。既言有先罪,则似罪有常性,入于过去,故为说不入过去,去其常想也。
这是说过去罪不可得,其实毕竟寂灭也不可得,也不可作常想。《维摩诘经》中说:“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因为:
若法定有,则不生灭;若法全无,亦不生灭。不生灭则与因缘相违。深经所说,非有非无,故顺因缘法也。
罗什在《维摩诘经》注解中,详尽地阐述了般若中道的“非有非无”思想。罗什认为,诸法是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的。偏有或偏无,都不符合中道。按照缘起性空的道理,如果诸法确实存在,那就不应有生灭;如果诸法确实是不存在,那么也不应有生灭。既然诸法有生灭,所以诸法既非有也非无。般若学所讲的“空”,不是消除假有而后的“空无”。如果否认了“有”,而后才有“空”,那就是断灭空,不是般若学的空观真义。对待有和无的正确观点,应是不著有,也不执空,做到空、有双遣,这才是“毕竟空”。罗什宣传的中论思想,他的非有非无中道的中论思想,为中国的僧人所广泛学习和弘扬,从而使中观三论学在中土广为流传,在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