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的详解

发布时间:2023-01-04 20:47:35作者:心经全文网整理

佛门中的内容是需要师兄用心去领悟的,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意思。所以师兄在了解四重二谛时,要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四重二谛才会有更多认识,才会对四重二谛中的第三重有了解。为了对第三重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四重二谛之第三重的详解吧!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的详解

第一组二谛未入大乘门径 第一组二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前两重二谛把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存在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缘生而性空。对于这样的教理有的人能接受,有很多人已经接受不了了,因为过去多生累劫在我们心中所熏习下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也就是我执,是极其强烈的,很难被解构的。虽然前面的教理已经很多人无法接受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理上只讲到这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还在大乘佛法的门外。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说得通俗一点,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

为什么说教理讲到这一步还没有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呢?第一,如果只讲到这里,与小乘法相比,还是没有显现出根本的不同。虽然讲到这里,与小乘法相比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解构模式的差异,小乘法是用“十二缘起”来解构,在这里是用“缘生缘起”来解构;第二方面,是解构范围的差异,小乘法重在解构人我执,而在这里不仅解构人我执,同时还要解构法我执。也就是讲到这两重二谛,跟小乘佛法相比,确实是有点差异的,但是没有根本性差异,都是在讲无常、无我,因此这重境界并不真正超越小乘佛法的境界。

第二,讲到这里,甚至与佛法之外的思想文化相比较,也显现不出大乘佛法特殊的思想不共。比如说讲无常,虽然讲到“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对事物变化的理解相当地彻底,但是中国的《易经》也讲“变”,古希腊哲学家也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下到同一条河里。”有的哲学体系也说,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讲变化,在很多思想文化体系里都讲,虽然我们讲到这两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讲的变化,讲的无常,讲得相对确实彻底一些,“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但是只讲到缘生性空,注意这是生灭无常,不能凸显出佛法与非佛法的真正不共,不能凸显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真正的思想不共。所以,讲大乘佛法如果只讲到这前两重二谛,实际上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这只是前行法,是铺垫,我们必须在教理上继续深入,进入到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二组二谛。可以讲,第三重二谛是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门槛,四重二谛里最大的要害,最难的突破,是第三重二谛。

大家要知道,二谛是个模式,是佛法对凡夫境界一种递进的解构模式,也就是第一重二谛最接近凡夫境界,越往后越远离凡夫境界,越接近智者的境界。因此,往后的二谛,作为凡夫在理解上会越来越难。《心经》有一句话:“远离颠倒梦想。”一定要重视“颠倒”这个词——颠倒就是把事儿搞反了。我们凡夫认为的存在,佛陀认为它一点儿都不存在,而佛陀证悟的真实,我们凡夫一丁丁点儿都没有看到。恰恰就是我们凡夫执着于我们凡夫境界所谓的存在,使得我们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实存在。所以佛陀首先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解构、颠覆、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理解。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的详解

前两重二谛,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这很正常。当我们讲后两重二谛的时候,能够理解前两重二谛的人,一定会继续产生分化,有人能接受,能理解后两重二谛,但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后两重二谛的,因为它太远离我们凡夫的境界了。所以要提醒大家,如果能够理解后两重二谛,很好,说明具有大乘根性;如果暂时还理解不了后两重二谛,那么我建议:第一,如果你目前只是把佛法、佛教的思想当作一种知识文化来学习的话,那么你就把她当作一个你暂时不能理解的一种思想文化学说来学习。这世界上我们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学说,其实还有很多。不能理解、不能认同,其实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可以;但是提醒大家,不要诽谤,不能把自己不理解的就斥为胡说、斥为错误,这样不好。所以我建议把佛教当作一种思想知识文化来学的人,当不能理解佛陀教诲的时候,就把她当作一个你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来学习,就可以了,你就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来理解世界的人。当作一种文化知识来学习,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你是佛教徒,那么在听受第三重、第四重二谛的时候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我建议要生起忏悔的心,这说明福德不够。千千万万,不要因为自己不理解,而对佛陀的教诲产生怀疑,这是佛教徒不应该的。

第三重二谛是基于前两重二谛而建立的,前两重二谛,佛法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缘生性空的,那么缘生性空是对前两重二谛的一个总结,因此,缘生性空就成为了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是缘生性空,那胜义谛是什么?佛陀前两重二谛在干什么?已然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见解了;解构我们什么?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为什么是解构呢?因为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比如说这张桌子,我们说它是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说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就是默认了这张桌子的不变性。比如说此时此刻,我看的是这张桌子,我闭上眼再一睁眼,那么在我心中所呈现的还是刚才那张桌子,没有变。我今天看是这张桌子,我走出这个房间,明天再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在我眼前所显现的这张桌子,我认为还是昨天那张桌子,没有变。正是这种不变性,才使我们能够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这是第一。第二,就是独立存在性。我们之所以能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这张桌子不是那张桌子,这张桌子不是这把椅子,它的这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在我们心中是明明了了的。也就是我们凡夫之所以能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其实这个认定的前提,就是这个事物在我们的凡夫的心中,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能够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这个认定的前提。问题就在这里,佛陀的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把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我们之所以能认定它存在,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而佛陀恰恰把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既然把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认定前提给解构没了,那其实就是把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解构没了。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的详解

第三重二谛,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缘生性空,这个性空就是独立存在性没有,也译成“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所认定的凡夫境界上所谓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这是要害。

龙树,也就是对佛陀二时教法作了最权威诠释的那位印度佛教学者,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论》。《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十颂,龙树是这样说的:“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诸法无自性”,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事物,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正是我们凡夫境界上这些事物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故无有有相”,因此它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

佛陀安立缘生的概念,是一种解构,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的一个解构的方便善巧。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佛陀随顺众生,他先承认了凡夫的见解,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承认了凡夫境界的存在,进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缘生的。佛陀提出缘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解构,目的是导出与我们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的事物,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没有常一不变性的,也就是无自性的。而这个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一个巨大的解构的善巧方便。

那么缘生无自性,就是不存在。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这件事情,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几年前,我去一个汽车制造厂讲课——他们高管培训,讲一天课——中午的时候,我到汽车制造厂的车间里去参观。这是一个什么车间呢?是这个汽车制造厂最后的组装车间。这个组装车间什么样?是一条巨长的流水线。流水线的两侧,往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各样的汽车零部件,而这个流水线,就是把各处输送来的汽车零部件往上组合、往上组合,不断地组合。流水线开端,你不觉得是车,但是你顺着流水线往前走,车的模样越来越清晰了,当走到流水线的尽头,一辆整车下线了。

这个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流水线,把各处运来的汽车零部件组装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缘生过程。把种种的零部件——这都是缘——不断地组装起来。组装、组装、组装,组装的结果是一辆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下线了。在这个组装车间里,不过就是把四处的汽车零部件组装起来,组装的结果是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出现了。一定要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是不是在那些汽车零部件之外,又产生了那些汽车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东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