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云居寺石经(拓印图片)
2010年1月16日,在《石经传奇》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由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主办的大型舞台剧《石经传奇》全国公益巡演将于1月29日在北京地质礼堂剧场举行首演,该剧将以话剧的表现手法,结合舞蹈、歌曲和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描绘出石经从产生到继承最后到传播的全部过程。该剧在内容上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不同历史环境下石经的坎坷遭遇。在形式上增强视觉冲击,加大趣味性和娱乐性,力求让观众在享受到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同时领略到博大的佛教内涵。
北京市宗教事务局领导薛占杰,北京市房山区民政局副局长曹志红,北京市房山区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主任杨海峰,北京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孔祥均,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果坚法师,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云桂荣,舞台剧《石经传奇》总导演赵正阳等出席了发布会。
以全新方式启迪人们对佛教的理解
果坚法师在发布会讲话中强调,此次文艺演出的初衷在于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给观众一种启示,启迪世人对佛教的正确理解,对佛教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好的响应和谐社会号召。
在谈到《石经传奇》的缘起时,果坚法师讲到,他在参加2009年由国宗局举办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读书班时,得到了启示,第一点就是要弘扬佛法,这是僧人们的根本。第二点是作为一名出家人一定要修习戒律,讲究修持,基于此,果坚法师回来后就组织工作,以多种形式来宣传云居寺的房山石经。
此前,在房山石经文化的传播和宣扬方面,云居寺也做过一些工作,包括召开“房山石经研讨会”,但是,作为一名以弘扬佛法为根本的出家人,是不是能够用更加多样的手法来弘扬佛法呢?为此,果坚法师尝试着采取了包括舞台剧、电视剧去传播弘扬,甚至从包括百家讲坛和各种文艺形式上面汲取灵感,希望把房山石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地做到“弘扬房山石经,护持佛法圣地”。
房山石经的历史渊源
据悉,房山石经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盛赞为“北京的敦煌”。据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云桂荣主任介绍,1400年前,隋大业年间(605年),静琬法师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为使佛法永传万代,在风景秀丽的白带山开启了千年刻经伟业。房山石经镌刻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长达1039年,共刊刻石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共计3500余万字,无一错字漏字。在千年刻经史中贯穿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后人称之为“房山石经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云居寺是因为刻房山石经才建的一个寺院。《石经传奇》走上舞台也预示着石经文化将走得更远。
据了解,1961年,云居寺塔及房山石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云居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1月,云居寺邀请中国文化遗产委员会秘书长郭旃来寺考察。2001年9月,国际权威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世遗协调员亨利·克利尔博士对云居寺及石经山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亨利博士表示,云居寺塔及石经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和《文化遗产评审标准》的第二条和第六条。
精彩看点揭秘
《石经传奇》以一个现代游客的视角通过神奇的梦回形式开始,游客在神奇的梦境中游历云居寺,进入藏经洞,见证静琬法师的护经、唐玄宗的八妹金仙公主送经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僧众在炮火中护经的千年历程。
曼妙的佛经音乐、电影的“定格”、中国民族舞蹈、朝鲜民族舞蹈、芭蕾舞蹈、京剧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在舞台剧中得到体现,让“石经精神”突破舞台剧的时空限制传播开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芭蕾舞演员用肢体语言表现刻经的铁钎,轻柔舒展,类似林怀民的“书法流云”。据介绍,舞台剧的结尾处,将会出现多篇金光闪闪的石经,一尊大佛也将现身舞台,寓意佛光普照。整台晚会在制景上突出“新、奇、特”的特点,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的布景也将随之变化,尤其是最后结尾处的大佛现身,更可以称为视觉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在灯光的设计上,做到美轮美奂的境界,达到“亮而不晃,暗而不黑”,做到视觉上的佛光普照的境界。演出成员多以北京各大艺术类高校学生或是教授为主,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戏曲学院为主要创作团队,整个团队以年轻人为主,在创作理念上和艺术创作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