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心地宽
黄靖雅
平生担版贵清闲,万里无云始踏翻。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 我们常在电视连续剧或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剧情,美丽的女主角和英俊的男主角,两情相悦,但好事多磨,历经各种匪夷所思的感情磨难,最后以悲剧收场,男主角另娶他人,女主角则带着“破碎的心”遁入空门,青灯木鱼,伴着伤心人终老。 这类情节,凄美处虽然颇感人,但论荒谬也实在够令人失笑的。很不幸的,这种对“出家”的样板印象,竟在编剧人手里代代相传,使一般对佛法了解不深的人,竟尔以为“四大皆空”是受过现实打击之后的消极想法,佛门则是“破碎的心”收容所。 当然不是这样的。 佛法是生命的智慧,是要在“万里无云”的心境中,安静深细的用心检证,体会,融合,一寸一寸的化为自己的血肉,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体;而不是在一次骤然发生的变局中,仓卒决定的心情。 尼采说:“痛苦的人,没有悲伤的权利。”因为痛苦时的悲观,不是真正的悲观。同样的,空观也不是一个悲伤的人所能真正斟透的。空门,不是鸵鸟用来埋头的沙滩,不是乌龟可以缩头的硬壳。进入空门,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不是帮破碎的心找一个避难所,遮蔽因缘的风雨,而是为誓愿明心见性的生命,觅一个适得其所的修行地。 因此,在境遇顺遂时所得的法喜、禅悦,与在忧伤时所体悟的空观,都有因缘的影子在,还有待沉淀。唯有经过试炼的修行情境才坚实,何况佛法不是哲学,是经过实践而内化的生命艺术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