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中阿含经》导读

发布时间:2022-10-24 11:18:38作者:心经全文网

  《中阿含经》导读

  田光烈

  “中阿含”为梵语Madhyamāgama之汉梵及意音合译而成。Mádhya字义为“中的”(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如《瑜伽师地论》卷85说:“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全经60卷,222经。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曾译出59卷,早已佚失。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我国新疆发现零星残片。历代译本很少,据支那内学院编《精刻大藏经目录》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种本子所集经文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中阿含经》将222部经分为五诵十八品。经文分品,并无统一划分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1.根据经文所述的主要教义分品。如《业相品》有20部经,主要阐述业报轮回等教义,兼驳耆那教苦行灭业及其他宗教派别的业报学说;《未曾有法品》有10部经,主要记述佛陀的往生事迹和阿难等佛弟子的持戒修行。此外,《根本分别品》等把论述相同教义若干品经集为一品。

  2.根据经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列成专品。如《舍利子相应品》有11部经,其叙述都与舍利子有关。

  3.根据说法的形式分品。如《七法品》有10部经,各经都列举7种譬喻阐发教义。

  4.取所集中一部经名作为品名。如《长寿王品》、《脯利多品》、《心品》等。还有一品名为《双品》,但品名与所集经文完全无关。因为《双品》前5部经放在第四诵,后5部经在第五诵,故以此为品。

  《中阿含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详述各种修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槃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该经的重点。如对戒、定、慧三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涅槃之间的关系,论述较多。此外,还就如何断除“无明”,修行取得成功等,阐明了达到涅槃的修道层次。

  (2)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恶行善。

  (3)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

  大多数品论述问题比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阐发教理,并以着重讲述各种学说之间的关系为特点。后出的很多经、律多引述其内容。

  六十卷。东晋·隆安二年(398)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共僧伽罗叉译。收在《大正藏》第一册。此经是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因为它所遍集各经,不长不短,事处适中,所以叫《中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汉译本最初是由昙摩难提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共五十九卷(现已佚,只存一些零本)。因译文未能尽符原意,所以后十余年,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译。

  此经译本内容,凡五诵十八品,内收有二二二经,约五一四八二五字(见《出三藏记集》卷九道慈序)。各品主题如次︰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七法品第一〉︰说七种法数及与有关问题,收有十经。(1)《善法经》,说知法知义等七善法。(2)《昼度树经》,以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还生、开花等七法,譬喻比丘从出家到证四果。(3)《城喻经》,以王边城四食丰饶等七事具足,譬喻圣弟子得七善法,四禅成就。(4)《水喻经》,以常卧水中以至住岸七种人,譬喻常作恶事到成四果。(5)《木积喻经》,说宁抱火烧木受苦乃至殒身,亦不愿作破戒亲女人等事。(6)《善人往经》,说七种阿那含为‘七种善人所往到处及无余涅槃\’。(7)《世间福经》,说施房等七种世间福,以及闻佛名欢喜踊跃等七种出世间福。(8)《七日经》,说由一日出世到七日并出世,以明诸行无常,劝众离舍。(9)《七车经》,以波斯匿王从舍卫国递乘七车,速达婆鸡帝,譬喻由戒净等七净法,相续成就得到涅槃。(10)《漏尽经》,说见断等七种有漏。

  〈业相应品第二〉︰说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法,收有十经。(1)《盐喻经》,说修身、戒、心慧等智者,虽作不善业,亦仅受现法轻报,如少盐投恒河不觉其碱等。(2)《和破经》,为尼干弟子释和破说无明尽则不受后有,及见色不喜不忧等六善住处。(3)《度经》,破外道宿命等三论,因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法,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法。(4)《罗云经》,教诫罗侯罗莫妄语。(5)《思经》,说故作十善业与不故作十善业受报不同。(6)《伽蓝经》,诫十不善业,勤修四无量,得四安稳住处。(7)《伽弥尼经》,说十恶十善果报,如石如油,沉浮不同。(8)《师子经》,说宗本可作不可作法。(9)《尼干经》,说破尼干子五可憎恶,说如来得五称誉。(10)《波罗牢经》,说我知彼幻是幻,而自非幻,并说四无量及远离法定能断疑惑。

  〈舍梨子相应品第三〉︰主要为舍梨子所说,或与其有关之事,收十一经。(1)《等心经》,说等心天向佛述舍梨子说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阿那含还来此间。(2)《成就戒经》,舍梨子说成就戒定慧者生余意生天中,能知灭定。(3)《智经》,舍梨子向佛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等义。(4)《师子吼经》,说有身身念(四念处中身念)者,则不轻慢梵行;若无身身念者,便轻慢梵行。(5)《水喻经》,说五种不净行除恼法。(6)《瞿尼师经》,舍梨子因瞿尼师告诸比丘,当学敬重随顺观等法。 (7)《梵志陀然经》,舍梨子教化梵志陀然生梵天修四梵室法,即四无量心。 (8)《教化病经》,说有上信等十种得须陀洹法,此可治病。(9)《大拘絺罗经》,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因知不善、知不善根等得正见入正法事。(10)《象迹喻经》,说四谛法摄诸善法,于一切法中最胜。(11)《分别圣谛经》,说过现未诸佛广显四圣谛法。

  〈未曾有法品第四〉︰收十经。(1)《未曾有法经》,说佛于过去迦叶佛时,开始愿行佛道行、梵行等未曾有法。(2)《侍者经》,说阿难为佛侍者立三愿等未曾有法。(3)《薄拘罗经》,说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知足行。(4)《阿修罗经》,以大海中喻佛正法律中八未曾有法。(5)《地动经》,说地动三因缘及如来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6)《瞻波经》,亦以大海喻正法律中未曾有法。(7)、(8)《郁伽长者经》,说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9)、(10)《手长者经》,说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习相应品第五〉︰收十六经。(1)《何义经》,说持戒为令人不悔,展转得解脱贪、嗔、痴法。(2)《不思议经》,说法有自然而得者不须思量。(3)至(9)《念经》、《惭愧经》、《戒经》、《恭敬经》,说有正念、正智、惭愧、持戒、行恭敬,便能护根护戒,乃至解脱而得涅槃。(10)《本际经》,说恶人因近恶知识,展转乃至无明生爱;善人因近善知识,展转乃至七觉支生明解脱。(11)、(12)《食经》,说恶人为恶知识等食,与上经说相同,并取大海为喻。13《尽智经》,说奉事善知识为往闻善法之因,展转乃至解脱得漏尽智。14《涅槃经》,无明为苦因,展转乃至解脱为涅槃因,故遍观无明等十二因缘而得涅槃。(15)、(16)《弥醯经》,即为比丘说经,说与善知识俱等五因,及修不净观等四法能令心解脱成熟。

  〈王相应品第六〉︰收十四经(品上七经)。(1)《七宝经》,说转轮王出世便有七宝出世,如来则有七觉支宝。(2)《三十二相经》,说轮王具足三十二大人相。(3)《四洲经》,说佛本生为顶生王统御四洲而不知足。(4)《牛粪喻经》,说顶生王布施等三种业报,但五蕴无常等。(5) 《频鞞娑罗王迎佛经》,佛为频鞞娑罗王说五蕴无常等法,王证果皈依。(6)《鞞婆陵耆经》,迦叶佛为频鞞王说难提波罗陶师事。(7)《天使经》,说阎王以生老病死恶业治罪,为五天使诘责罪人。

\

  第二一日诵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

  《王相应品第六〉︰(品下七经)。(8)《乌鸟喻经》,教诫比丘莫依非法活命如獭等。(9)《说本经》,说阿那律陀本事,施辟支佛食得七返人天为王,又说未来螺转轮王及弥勒佛等事。(10)《大天捺林经》,说大天轮王子孙族属历世出家等事。(11)《大善见王经》,说大善见王往古修四无量,六返舍身等事。(12)《三十喻经》,佛为舍梨子以王臣严饰等譬喻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等事。(13)《转轮王经》,说坚念转轮王成就七宝得四种如意之德,乃至比丘应如螺转轮王以念处为境界等事。(14)《蜱肆经》,说鸠摩罗迦叶断蜱肆王的无后世见。

  〈长寿王品第七〉︰收十五经。(1)《长寿王本起经》,说长寿王及长生太子行慈不令杀人等事。(2)《天经》,说修八行得光明生天。(3)《八念经》,阿那律陀说得八大人念。(4)至(7)《净不动道经》、《郁伽支罗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梵天请佛经》,佛为阿那律陀等说离欲法等。 (8)《有胜天经》,阿那律陀说大心无量心义以及光天净光遍净光天因果。 (9)至(15)《迦絺那经》、《念身经》、《支离弥梨经》、《长老上尊睡眠经》、《无刺经》、《真人经》、《说处经》,阿那律陀说迦絺那法等。

  〈秽品第八〉︰收有十经。(1)《秽品经》,舍梨子说世人有秽无秽等法。(2)《求法经》,说三可毁三可称法,又说中道断欲贪等能得心住乃至涅槃。(3)《比丘请经》,目犍连说成就戾语法者与成就善语法者得失不同。(4)、(5)《知法经》、《周那问见经》,周那说知法与不知法者譬喻等。(6)《青白莲花喻经》,说身口灭法乃至慧见灭法。(7)《水净梵志经》,说二十一种秽污于心之法。(8)至(10)《黑比丘经》、《住法经》、《无经》,说善不善法乃至净法盛衰等。

  〈因品第九〉︰收有十经。(1)《大因经》,广明缘起甚深乃至八解脱法。(2)《念处经》,说四念处。(3)、(4)《苦阴经》,分别欲味欲过患等法。(5)《增上心经》,说常念五相得增上心。(6) 《念经》,说欲恚害念及无欲恚害念。(7)《师子吼经》,说无明为诸受本,无明尽则一切受断。(8)《优昙婆罗经》,说苦行不可说为正解脱法。 (9)《愿经》,广说比丘所应愿事。(10)《想经》,说计地等四大,便不知地等四大;不计地等四大,便知地等四大。

  〈林品第十〉︰收有十经。(1)、(2)《林经》,第一经以比丘住林能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配合求取衣食等来源易难而组成四料简,取能得正念乃至涅槃、乞取衣食等便易作终身住修场所。第二经也用与第一经同样的四料简,意取得沙门义易求生活资料的林处作终身依住。(3)、(4)《自观心经》,说得止观应求漏尽。(5)《达梵行经》,说知漏等因乃能尽一切苦。(6)《阿奴波经》,说提和达哆以放逸故必堕地狱等事。(7)《诸法本经》,说诸法以欲为本等。(8)、(9)《优陀罗经》、《蜜丸喻经》,说三爱为痈本,六触处为一切漏。(10)《瞿昙弥经》,佛许大爱道出家,因制八尊师法等。

  第三一日诵,有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大品第十一〉︰收有二十五经。(1)《柔软经》,说佛为老病死而出家。(2)《龙象经》,说佛为龙象。(3)《说处经》,说过现未三说处等。(4)《无常经》,说观五阴无常能得证果。(5)《请请经》,说我今受身是最后边身等。(6)《瞻波经》,诃责犯戒之罪。(7)《沙门二十亿经》,以弹琴喻精进证果。(8)《八难经》,说学道八难八非时。(9)《贫穷经》,以无善法财喻贫穷等。(10)《行欲经》,说十种行欲人。(11)《福田经》,说学无学二种福田人。(12)《优婆塞经》,说优婆塞持五戒、念三宝,必能证果。(13)《怨家经》,说嗔恚是怨家、妨害好色等事。(14)、(15)《教昙弥经》、《降魔经》,说信如来所说四事故出家等。(16)《赖吒和罗经》说意业最重等。(17)《优婆离经》,说优婆离舍尼干子归佛事。(18)《释问经》,说八正道护六根等。(19)《善生经》,佛教善生礼拜六方法。(20)《商人求财经》,说计根尘阴界是我者皆被见所害。(21)《世间经》,说佛从成道到涅槃所说皆实。(22)《福经》,说佛往者七年行慈福报。(23)《息止道经》,说初学比丘应常念不净,除欲恚病。(24)《至边经》,说欲尽苦应修沙门法。(25)《喻经》,说无量善法以不放逸为本,喻如地等。

  〈梵志品第十二〉︰收二十经(品上十经)。(1)《雨势经》,说比丘七不衰法与六慰劳法。(2)《伤歌罗经》,佛为伤歌罗摩纳梵志说如意足、占念、教训等三轮示现令其皈依。(3)《算数目犍连经》,佛为算数目犍连梵志说佛法中次第。(4)《瞿默目犍连经》,阿难为梵志瞿默目犍连说无一比丘能与世尊等。(5)《象迹喻经》,佛为生闻梵志说从出家护根到证无漏,方为极大象迹。(6)《闻德经》,又为生闻梵志说闻诵差别功德,从舍家到证灭。(7)、(8)《何苦经》、《何欲经》,佛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苦乐事等。(9)、(10)《郁瘦歌罗经》、《阿摄和经》,说四姓平等。

  第四一日诵,有三品,合有三十六经。

  〈梵志品第十二〉︰(品下十经)。(11)《鹦鹉经》,为鹦鹉梵志,分别在家出家事,又说五盖及法从心起。(12)《须闲提经》,为须闲提异学说离欲法喻。(13)《婆罗婆堂经》,佛为婆私吒及婆罗婆二梵志说四姓来历及业报平等。(14)《须达哆经》,为须达哆居士说施心差别。(15)《梵波罗延经》,说今梵志已越梵志法。(16)《黄芦圆经》,说于五欲无味无怖,证四禅三明乃不入胎。(17)《头那经》,佛为头那梵志说如梵等五梵志法。(18) 《阿伽罗诃那经》,佛答阿伽罗诃梵志问说梵志经典依于人住,展转乃至依于涅槃。(19)《阿兰那经》,说佛因阿兰那梵志出家说无常法利益无量。(20)《梵摩经》,说梵摩梵志,优多罗摩纳观佛相好出家。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收有十经。(1)、(2)《分别六界经》、《分别六处经》,分别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等法。(3) 《分别观法经》,分别观法心散不散等。大迦旃延更为广演。(4)、(5)《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说佛莫念过去未来,常说跋地罗帝偈,迦旃延约根尘加以广释。(6)《阿难说经》,阿难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得佛印可。(7)《意行经》,说八定、八天处等以灭定为最胜。(8)《拘楼瘦无诤经》,分别诤无诤法。(9)《鹦鹉经》,分别业报差别法。(10)《分别大业经》,分别三报受时差别。

  〈心品第十四〉︰收有十经。(1)《心经》,说心将世间去、心染着、心起自在等。(2)《浮弥经》,说邪正梵行得果与否。(3) 、(4)《受法经》,约现乐后苦等现未苦乐四种料简。(5)《行禅经》,分别盛衰等四种行禅。(6)《说经》,说八定中退住及漏尽义。(7)《猎师经》,修四禅等能脱魔境。(8)《五支物主经》,说第一义沙门当知善戒不善戒等具八正道。(9)《瞿昙弥经》,说施受净不净。(10)《多界经》,说知界处缘起为智慧,又说眼等十八界与六十二类界

  〈双品第十五〉︰此品分属两诵,成为两品,故名〈双品〉。收有十经(品上六经)。

  (1)、(2)《马邑经》,说沙门法须三业清净成就禅定,乃至漏尽。(3)《牛角娑罗林经》上,乐如意道者大目犍连、乐头陀行者大迦叶、论议者迦旃延、成就天眼者阿那律陀、习禅者离欲哆、多闻者阿难等随用心自在与舍梨子问答各说修行所得。(4)《牛角娑罗林经》下,阿那律陀等说修四禅四无量等为人上法。(5)《求解经》,说由见色闻声求解如来,正知如来法。(6)《说智经》,说与梵行已立比丘问答知见五阴、四食、四说等事。

  第五一日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双品第十五〉︰(品下四经)。(7)《阿夷那经》,说法非法众等见。(8)《圣道经》,说正八圣道及正解脱、正智十支,约邪正修断为四十善不善法品。(9)《小空经》,说行真实空不颠倒,应不念人想、村想、无事想,乃至不住无想定。(10)《大空经》,说欲多行空者,当修内空、外空、内外空法、不移动法等。

  〈后大品第十六〉︰收有十经。(1)《迦楼乌陀夷经》,赞断过中食。(2)《牟梨破群那经》,说出家应修无欲,习慈悲喜舍等。 (3)《跋陀和利经》,赞一坐食法。(4)《阿湿贝经》,责过中食。(5)至(7)《周那经》、《优婆离经》、《调御地经》,说修行不放逸、六诤本、七灭法等、七灭诤等如法不如法等。(8)《痴慧地经》,说痴与慧种种相苦乐报。(9)《阿梨吒经》,说欲法障道。(10)《■帝经》,十不往生,详说十二缘起。

  〈晡利多品第十七〉︰收有十经。(1)《持斋经》,说应持八支斋,并修念佛等五念。(2)《晡利多经》,佛为晡利多居士说离杀等八支、断俗事。(3)《罗摩经》,说求无病安隐涅槃法为圣求,求病法等为非圣求。(4)《五下分结经》,说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5)《心秽经》,说拔疑佛等五种心中秽,解身缚等五种心中缚,是为比丘比丘尼清净法。(6)《箭毛经》,佛为异学箭毛等说佛以无上戒等五法令弟子恭敬不离。(7)《箭毛经》,佛为异学等说天眼宿命通。(8)《鞞摩那修经》,说无谄诳、随佛教化必得正法。(9)《法乐比丘尼经》,法乐比丘尼答毗舍佉问法。(10)《大拘絺罗经》,大拘絺罗答舍利弗问法。

  〈例品第十八〉︰收十一经。(1)《一切智经》,佛为波斯匿王说四姓成就五断支事,于后世有差别。(2)《法庄严经》,波斯匿王赞佛种种法靖。(3)《鞞诃提经》,说佛说法善,众弟子趣向善,又佛行善身行不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之所憎恶。(4)《第一得经》,说弟子不欲变异法,惟应广布八正道。(5)《爱生经》,说生爱时便生愁苦。(6)《八城经》,阿难为八城居士说十二禅。(7)《阿那律陀经》,阿那律陀说得四禅及漏尽为比丘贤死。(8)《阿那律陀经》,说见质直、修念处、四无量等为不烦热死。(9)、(10)《见经》、《箭喻经》,说佛一向说有常无常,又不一向说世有常等。(11)《例经》,说欲断无明乃至老死以及别知无明乃至老死者应修三十七菩提分、十一切处、十无学法。

  声闻乘各部派中所传的《阿含》各各不同,秦译《中阿含》究属于何部所传从来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此经初次译本与《增一阿含》同出于有部译师昙摩难提,今本翻译时,由僧伽罗叉讲梵本,僧伽提婆转梵为晋,二人皆有部的根据地罽宾人,而提婆别译之《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罗叉续成罗什所译的《十诵律》,并为有部重要典籍。又此经的结构和西藏译本止天所着《俱舍论疏要用论》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从这几方面来看,此经可能是有部的传本。

  此经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本断简中,仅有三经与本经中零本相同。即(1)同于本经之第一二一《请请经》。(2)同于本经之一三三《优婆离经》。(3)同于本经之一七○《鹦鹉经》。

  在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计有七十三种。西藏大部经中,仅有相当于本经的零本五种。本经与南传巴利文本《中部》对勘,二二二经中仅有九十六经相同。盖本经所收者,篇幅或长或短,不全是适中的。所以在南传巴利文本,也有九十余经编入他部中(据赤沼氏《对照目录》),本经中各经见于巴利文《长部》者凡九经,见于《增一部》者凡七十六经,见于《相应部》者凡七十六经。

  【译者简介】

  僧伽提婆是印度佛教有部毗昙学大家,东晋时来我国广译有部论典之名僧。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谛婆。意译为众天。北印度?宾国人,俗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学通三藏,尤擅长《阿毗昙心论》,常诵《三法度论》。前秦建元年中(公元365年—384年)来长安。十九年4月应比丘法和之请,与竺佛念共译《阿毗昙八犍度论》20卷,10月圆满。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译出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他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数年,他与法和暨门徒东游洛阳,4—5年间研讲《阿含经》等。遂通晓华语,乃更译出《阿毗昙心及?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姚兴立于关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关中,僧伽提婆应慧远大师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于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4卷及《三法度论》2卷。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游建业,颇受晋室王公及风流名士崇信。时琅琊王素来荷持正法,曾建立精舍,广招学众。僧伽提婆既来,琅琊王即延请,乃于在精舍宣讲阿毗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是年冬,琅琊王召集京都义学沙门慧持等40余人,更请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颇高,东汉安世高以来,无出其右者。后不知所终。

  僧伽罗叉,北印度?宾人。东晋译经僧。因琅琊王深信佛法,故修建精舍,延请有专长之名僧说法,译经;而僧伽罗叉善诵《阿含经》,乃于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参与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之事。其生卒年均不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