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4

发布时间:2023-01-07 20:13:35作者:心经全文网

十、别解文义

上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下则正入经文,将本经分十二品,逐段阐述经义。兹依先例,全经分三:(初)序分,㈡正宗分,㈢流通分。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

(壹)第一品为序分。

(贰)第二品至第十一品为正宗分。

(叁)第十二品为流通分。

(壹)序分

又序分复分为二:一通序。二别序。

通序,又名证信序,诸经皆具。如天台与嘉祥等,依《法华论》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师曰: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以证经文,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

别序,又名发起序。乃发起全经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故又名别序。例如《阿弥陀经》乃不问自说。本经则因世尊遍观十方,皆如火色,思惟救护,诸菩萨大众启问,佛陀放光现瑞而说。各经不同,故名别序。

大教缘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有四义:

一、断众疑:因阿难结集经藏之时,一升法座,相好同佛,众起三疑:1、疑佛再来?2、疑阿难成佛?3、疑他方佛来?至阿难高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二、秉佛嘱:佛将入涅槃,阿那律陀教阿难,问佛四事:

1、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谁而住?

2、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

3、佛灭后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

4、恶性比丘,佛灭后如何处之?

佛答:1、依四念处住。2、以戒为师。3、当来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4、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三、息诤论:以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罗汉,何况上位?若不曰我闻,必滋诤论。今曰如是我闻,以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众知阿难多闻第一,由耳达心,永不忘失,故息诤论。

四、异外教: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佛嘱安六缘成就,所以异也。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皆曰我闻。此有三解:①辗转闻。②佛重说。③阿难自通。

①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②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③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大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又为摄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又“如是”者,通指本经两卷弘文。意谓如是心中心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又“如是”是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心中心,唯如唯是,诸佛所证唯此,众生所迷亦唯此,即使诸佛出世,亦无非为此。故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我闻”者,闻成就也。阿难结集法藏时,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我者自我,闻者亲闻,以告大众,实可证信。

“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非我计我谓之妄我。外道于五阴法中,一一计有四种我:离色是我;即色是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过去有我,现在有我,未来亦有我。如是五阴三世再加断常二见,共成六十二种神我。出世圣人,闻法修习,了知四大皆空,五阴非我,但为传持正法,假说有我,谓之假我。诸佛菩萨,亲证自受用法身,谓之真我。诸佛菩萨,果后起用,现大现小,现尘现刹,无不自在无碍,谓之自在我。阿难而今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若约迹言,该是假我。《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故知阿难迹虽现小,而其本门,实高深莫测。本经处处示亲执著,迷惑无知,实则是大士利生之方便而已。

“闻”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及不闻不闻等四种。耳根达于声尘谓之闻。藏教行人,不达万法唯心,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执有能闻之根,及所闻之尘,谓之闻闻。通教行人,了知根尘诸法皆从缘生,其性空寂,既无能闻之我亦无所闻之尘,虽曰闻,实则无闻,故曰闻不闻。别教菩萨,先修空观,空能所闻,谓之不闻;次修假观,能所历然,谓之闻。以空故无所闻,以假故亦不妨有能闻所闻,是谓不闻闻。圆教菩萨,达诸法唯心,不但无能闻所闻,能所皆空,连空能所之空亦不可得,谓之不闻不闻。本经开示佛心中心,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中闻字,该是不闻不闻。

以上“如是”表信顺,“我闻”表师承,我之所闻,皆世尊金口所宣,传承有自,决非他说,或为臆造。以之证信。

“一时”者,时成就也。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今佛说法,或在人间,或在天上,或于龙宫,或在鬼域;处所固异,而其纪历亦不一,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之际,总名一时。

“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住”者,在义,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涂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圣人住,佛心中心,是佛住。现约迹门,则金刚山顶,是佛所住。

“俱焰弥国” 梵名Kaus/a^mbi^ ,巴利名Kosambi^ 。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又作憍赏弥国、拘睒弥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据《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载,该国方圆六千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都城内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内刻栴檀佛像,为邬陀衍王(优填王)所作,诸国皆绘图而供养之。城东稍远,有故塼室,世亲菩萨曾于此作唯识论,其东之庵没罗林中有故基址,无著菩萨曾于此作显扬圣教论。距此东北七百余里之殑伽河(恒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曾在此降伏外道。该国之位置约位于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

“金刚山顶” 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

“俱焰弥国金刚山顶”佛于此敷演心中心法,是处成就。此句如僧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以上经文,已言五成就,再加下文菩萨大众,则本经通序六成就竞。

“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全面曰“遍”。察看曰“观”。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是为“十方”。《法华经·警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本经言“十方皆如火色”,与《法华经》之“三界犹如火宅”相似,皆言六道轮回,众苦交集,佛视众生如陷火坑,不能自拔,难救难度。

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实则非局限过去,亦通于现在、未来。

“如来”,可约心、事、理、因、果、教六法诠释。

(1)、约心:则如来是众生本具之真心;体无去来曰如,用有染净曰来。

(2)、约事:事谓生灭去来诸法。释尊应化人间,八相成道,十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化缘既毕,双林入灭,此皆有史实可考证者。

(3)、约理:理谓真如妙理。此理生佛体同,三世不迁,四相不改,曰如;理虽不变,用能随缘,于无差别中,示现群异曰来。

(4)、约因:悟理起修、以不生不灭之心中心为本修因,但知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谓之如;虽无修证,不妨称性起修,谓之来。自名字位起,至等觉位止。皆修此理,是因中如来。

(5)、约果:果谓佛果,佛果如来有三:一、梵语毗卢遮那,译云遍一切时处,谓真如妙理,犹如虚空,遍一切时处。如《金刚经》,所谓来无所从,去无所住,是法身如来。二、梵语卢舍那,译云净满,谓行圆惑净,智慧圆满。如《楞严经》所云:‘明极即如来!’是报身如来。三、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能仁是慈悲,寂默谓智慧,悲智双运,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应机说法。

(6)、约教:教有藏通别圆,若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菩提树下成道,青草为座;转生灭四谛*轮,是藏教如来。若机缘成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七宝菩提树下成道,天衣为座;转无生四谛*轮,是通教如来。若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断十二品无明,于莲华台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坐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转无量四谛*轮,是别教如来。若修一心三观,断四十二品无明,三觉圆,万德备,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为利根菩萨,转无作四谛*轮,是圆教如来。本经所谈皆无作四谛,于四教中,属圆教如来。

“即嘘长叹”即深长叹息义。佛是福慧具足两足尊,德无不圆,障无不寂,此时为何深长嘘叹?盖因“普视众生都无差途”,乃叹息自言“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世尊以佛智“普视众生”,非独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是恶道,如同火坑,即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三者,亦为恶道,以其仍不出六道轮回火坑,神头鬼面,头出头没,造业受报,无有了期,并无区别,故曰“都无差途”。

佛悲悯苦难众生,于时思维度生良策。

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

“思维已讫”,“讫”乃完结、终了义。佛经思维,已有良策,胸有成竹,故而止讫。

“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佛世界”即佛刹、佛土、佛国土,为佛所化导的世界。

“一切诸佛世界”则指周遍虚空,十方所有佛世界。

“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诸菩萨境界”广义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佛果,其间所历过程阶位之境界,于本经特指地上菩萨。

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于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之中,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名义之整然,位次之无缺,而广为一般采用。

“三十三天”是指忉利天Trayastri&mdotabv;śa,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经论》五曰:“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大智度论》九曰:‘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音言悉怛梨余悉卫陆,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十金刚际”乃是金刚地基。《心性休息》云:“初劫形成时,于空无所有、无阻无碍的虚空界中,形成了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其上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刚大地,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其说宇宙万物由巨大十字金刚杵(架)为地基承托,故名“十金刚际”。

“魔宫殿” 即恶魔之住居。”魔住他化自在天,梵名Paranirmita vasavartin,为欲界七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据《阿含经》第31卷第863节所说,此天人寿命一万六千岁,其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三十日,一日一夜为人间一千六百年,故其寿命相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佛教中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释迦摩尼证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

“震动” 《瑜伽师地论》三十七卷云: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柔调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

震动有六种,《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地动六相。

新译《华严经》卷十六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列举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

《方广大庄严经》卷二载,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大乘佛法认为以空间而言,有十方佛之存在;以时间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现。如此表法,实指十方三世诸佛皆同具、同悟、同修、同证此心中心。

“应念正思”,即正思维,思考真实之道理。佛佛道同,一中摄多,多中含一,层层无尽,十方三世诸佛应释迦世尊之念而正思救护众生之道。

“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此言大震动时,诸菩萨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安住自心,而不散乱,何以故?如本经金刚愍菩萨言:“且自净心,待佛所宣”。

“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此言大震动时,诸多金刚神祇带领其眷属,手执金刚杵,因不知震动因缘属善属恶,故不安坐其神座,游行十方,欲求其解。

“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此言忉利天诸天仙,他化自在天诸魔众,皆因大震动而生大惊恐,四处奔跑却无处可逃。

尔时即有十金刚藏菩萨前整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瑞,为恶相耶,为善相耶?

“金刚藏菩萨”,金刚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译缚日啰孽啰婆。又意译金刚胎。西藏名Rdo-rje-sn~in% 。为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微细会、供养会等外院方坛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种子为釯(va);三昧耶形为四个独股杵作井状,表示万智摄于四智中;形像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莲花,花上有独股杵;印相为外缚拳立于火轮,或外缚五股印;真言为‘唵 缚日啰 孽罗婆野 娑缚贺’。

盖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于《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十地经论》卷一“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十”既可确指数字十,于古汉语亦可泛指数目大,本经上文曰“诸金刚领诸眷属”,故“十金刚藏菩萨”应译为“多位金刚藏菩萨”,则文义较通。

震动为佛菩萨,得定自在而产生,是谓瑞相。然金刚藏菩萨仍不知大法缘起,故金刚藏菩萨向前整理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震动瑞相,为恶相耶,为善相耶?

尔时如来但自思念,而复不答。

金刚藏菩萨问法时,如来入慈心三昧,但自思念,故而不答。

其时会中有菩萨名金刚愍,告金刚藏菩萨言:是相不善,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不名为善。且自净心,待佛所宣。

“金刚愍菩萨”,“愍”同“悯”,为慈悯义,此菩萨智慧如金刚,慈悯度众生,悲智双运,故名“金刚愍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曰“悲愍金刚菩萨。以悲愍故。以爱念绳。普缚众生未至菩提。终不放舍。亦如摩竭大鱼吞啖所遇。一入口已更无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鱼幢。而现其爱缚舍离俱幻平等智身。”

悲愍金刚菩萨又名爱金刚菩萨、爱缚金刚、爱乐金刚,为金刚界曼陀罗中理趣会中台五尊中西方之菩萨,又称摩竭幢,以其左右手持人头之幢(摩竭鱼幢)故。如来之智本是悲悯众生大悲之智,有情有爱,便以爱为方便引入菩提,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化现三十三身,各各以其爱欲而方便度之。爱欲本是妨碍出离的烦恼,若爱欲为菩提,何来烦恼?此即转爱欲为菩提,故爱欲为如来平等智慧。此处爱欲已然“大”爱欲,非有情男女间之“小”爱欲。摩竭鱼即鲸鱼。

“慈心三昧”又称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称慈心观。为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禅法要解》卷上云“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燧出火,初然细软干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

佛入慈心三昧与金刚愍菩萨心意相通,故金刚愍菩萨俯察因缘,告金刚藏菩萨:是震动相不善,佛今悲愍十方众生,入慈心三昧,不名为善。且自净心,待佛宣法。

尔时复有德藏菩萨,问金刚愍言:云何名为慈悲三昧?

即金刚愍告言:正是救摄之处,善哉善哉。

其时各净身心,在须臾之间,见如来心遍诸众生。

“德藏菩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此菩萨名于此经表法由无取舍,见心中心,含藏万德,故名“德藏菩萨”。

“须臾”, 梵语muhu^rta,巴利语muhutta。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音译牟呼栗多。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然经中“须臾”一词,不一定指此时限。有时视同“刹那”,而表示极短之时间。

德藏菩萨,问金刚愍言:“云何名为慈悲三昧?”

金刚愍告德藏菩萨言:“现正救摄之处,是为慈悲三昧,善哉善哉。”

其时诸菩萨,各净身心,在须臾之间,见如来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