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略述《百论》要义

发布时间:2023-01-18 19:24:23作者:心经全文网

略述《百论》要义

  所谓“百论”者,是因为此论有一百个偈颂而名为“百论”。所以是以“偈”而得名,也叫依“法”得名。这里要说明一点,“偈颂”相当于中国的诗歌,是一种文章体裁,也是佛教十二部经中的一部,即“重颂”。但对“偈颂”的形式有两种不同:一者是通颂,二者是别颂。言别颂者,有四言、五言、七言等成为一句的,以四句而成为一颂,名为别颂;言通颂者,无论是长行还是偈颂,满三十二字为一颂,这也是古印度的一种数经文的方法,名为通颂。今此《百论》是属于通颂,如同《般若经》有十万颂、二万五千颂或八千颂等“般若”,虽然是长行形式可用“颂”来计算,就是以“通颂”而言。如《中论颂》、《俱舍颂》、《唯识三十颂》等是用“别颂”的形式来计算。所以《百论》就是用“通颂”的形式来计算,因为有一百个偈颂,所以名为《百论》。

  《百论》有三种不同的《百论》,一是《经百论》、二是《百字论》、三是《四百论》,今所讲的《百论》是《经百论》。所谓《经百论》者,也叫《百论经》,因为《百论》是属于长行体裁,长行就是“修妒路”,而“修妒路”是“经”的梵名,也叫“修妒路”,在《百论》中标有“修妒路”字样。今《百论》虽然说有一百个偈颂,但并不是以四言、五言或七言的偈颂形式表现,而是以长行形式为论的体裁,所以名为“经”。所以此论也名为《经百论》或《百论经》。另外,“修妒路”者译为“契经”,意思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今《百论》即是上契佛理下契众缘如同佛经,所以称为《百论经》。原《百论》有一百个偈颂、共二十品、每品有五颂、共一百颂。今此《百论》为罗什翻译时,认为后十品无益于此土,只翻译了前十品,但仍然用原名,名为《百论》。此《百论》有两次翻译,最初于弘始四年,又六年后罗什重译。

  《四百论》者,也是因为有四百个偈颂,而名为《四百论》,全论有十六品、每品二十五颂、共计四百颂。此《四百论》又名为《法百论》、《辩百论》或《广百论》,玄奘法师所译的《广百论》共八品二百颂,其实就是《四百论》的后半部。因为《四百论》在印度当时被分成两部流行,前八品二百颂名为《法百论》,主要讲布施、持戒、苦、空、无常、无我等一般修行的次第的法门;后八品二百颂名为《辩百论》,主要讲如何辩析诸法皆空的第一义谛的甚深理论。这是护法论师在注释《四百论》时分的,在藏文中有完整的《四百论》,并且有月称论师的注释,玄奘法师所译《广百论释论》十卷是护法论师所释,仅解释《四百论》的后半部,把一部论分成两部并另立名题。玄奘法师翻译时见《辩百论》之名与罗什所译《四百论》内容大意相同,但是《辩百论》的偈颂却比《经百论》多出一半,所以玄奘法师便改名为《广百论》,其门下弟子文轨法师著有《广百论疏》(大正藏中仅存残卷部分)。

  《百字论》者,又名为《字百论》,因为此论只有一百个字而立名《百字论》。是提婆菩萨在临终时用血写成的,因为此论是综合了《经百论》和《四百论》的精华,其意义与前二论相同,所以后人很少注释,至今尚无发现有《百字论》的任何注释。

  此三部论皆是以数字而立名,三部论皆有“百”字,因此皆可称为《百论》,玄奘法师认为“百”是“为欲显多,非谓实数唯有百”。这是为了给解释《广百论》时而创造根据,其实三种《百论》的“百”字皆是实数,因有“百”而名为《百论》。龙树、世亲造论皆是以实数为名,如龙树有《大乘二十颂论》、《六十如理论》、《七十空心论》等,世亲有《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皆是以实数为名,今《百论》亦是以实有百偈而名为《百论》。

  提婆菩萨出世于佛灭后八百年间,正值正法之末像法之初期,是小乘部派佛教衰退时期,印度的外道又死而复生盛行一时,佛教纷纷败于外道之下,日益衰败。大乘佛教则刚刚复兴人材空泛,佛教的性命危在旦夕。虽然已有马鸣、龙树等人大光大乘佛教,但由于人单力溥,无法敌对当时的外道及部派佛教,而提婆正逢此时,需要有非常雄辩口才和渊博知识的人,才能胜任此时的佛教匡扶重任,而提婆正是最佳人选。

  在提婆出世之前,由于部派佛教的力量强大,使外道无有出头之时。因为佛教部派的分裂各持己见、互相排斥,使得佛法失去往日的正气,而外道逐渐兴起并且排斥佛教。当时外道众多各种不同的思想主张也争逐而起,但总归有五种情况:一者是过去本学大乘正道,后弃正向邪;二者是中途忘正学邪;三者是舍邪从正。正因为外道如此的盛行,所以感化菩萨出世而造论破邪显正。由此提婆出世与外道辩论以善巧方便破斥外道之邪见谬理申佛正理,故造《百论》。所以僧肇的《百论?序》云:“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意思是说向上看慨叹圣教的衰颓,向下看悲伤众生的迷惑,而纵生邪见烦恼。为了拯救于轮回之中流转恶趣的众生,而菩萨造此《百论》。所以说《百论》是护持正法、清除邪见的宝剑。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每当佛教在危难之时,总会有大德高僧或菩萨化身匡扶正法、拯救众生。提婆菩萨也处于当时“乱世”之时,使他成为匡扶正教的“英雄”,佛教的中兴祖师。为匡扶佛教正法、换救沉沦的众生作出最大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缘起”。如果没有客观条件或一定的因缘,是无法完成一项重大的事业。无论是佛说法也好,菩萨造论也好都有当时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也就是客观因缘。佛说经是为了众生能够悟入佛之知见,菩萨造论是为了能申佛教义,亦是为了众生能够正确悟入佛之知见。所以佛、菩萨的出世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度众生出离沉沦、趣向涅槃。可以归纳为四句话:破邪申正,护持正法;匡扶正教,拯救众生。

  根据《三论玄义》所讲,三部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破邪”即是破斥外道的一切邪执邪见,“显正”即是申展如来正教。表示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得无依,所以说三论以“无所得正观”为宗,若就三部论分别而各有差别,《中论》以真俗二谛为宗,《十二门论》以境智为宗,今《百论》以权实二智为宗。

  为什么说《百论》以权实二智为宗?因为《百论》的产生,主要是提婆菩萨破斥各家外道的理论主张而所说的言论。不同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大士在自己的居住处,思惟、研究外道的理论而写出的论文。《百论》是提婆菩萨在与外道当面对辩,没有思考研究的充分时间,需要头脑的清醒、智慧的辩才,才能使外道屈服,这样必须要具备权实二智。也就是说要具备善巧方便智和真实无碍智,对外道的思想理论能当机立断予以反驳,并且使外道没有还口之地,这非常人所能为,因此说《百论》是以二智为宗。

  正因为《百论》是因破外道而造,所以《百论》以“破邪”为主,但破邪又不离显正,只是偏重于破邪而已,“邪”尽“正”自申。《百论》虽破外人,但又自己不立一法,因此《百论》云:“言而无当,破而不执”,虽然破外道实无可破,因为外道有执才破,若邪见即除则不需破。既然所破即除,能破亦舍,所以说破如可破,破可破既去、亦破可破、非破可破,四句内外一切不依,亦不见无依,如此踪迹不可得,则无难不通。若破而反执,则无通而不难。因此《百论》是破而不执,才能通而无难,将外道彻底驳倒,使得其心服口服,甘愿剃发出家为佛弟子。

\

  所以《百论?序》云:“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途,开真谛之要论。”说明了《百论》是破众生邪见而通向圣道的必经要道,众生迷惑不悟,《百论》如同灯光照明了黑暗,是打开如来真谛的论点,唯有破除迷执,才能显现真谛。我们学习《百论》就是为了破我们众生的迷执和邪见,分别虚妄之心,使人们能够悟入诸法实相之本性。《百论》在一千年前破众生迷惑,能令众生悟入正道,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适合于我们,可见真理永远是不能改变,只有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称真理。《百论》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研究和探讨,代代相传流传到现在,使每一个修学佛法者必须应了解和掌握。

  今《百论》共有十品、五十颂、每品五颂,从“舍罪福品”到“破空品”依此逐渐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不同于《中论》先深后浅。《百论》从“舍罪福品”开始说明凡入佛门者,从不信到信、从邪到正。首先要舍邪归正,依次归依三宝,修学佛法。归依之后须要受持戒法,依五戒十善修福修善,依福才能舍罪,舍罪才能出三途。但是世间的人天福报还是无常之法,仍然在轮回之中、还如三界火灾。若想了脱生死必须舍离三界人天福报,正因为人天福报是无常所以说是“空”,然后依空而舍福。

  故有“破神我品”说明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是我空,而外人不服举法来救,故有“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以此诸法说明“法”也是缘起的假有,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存在,即是“法”空。如果我法二空,则“空”亦不可得,故有“破空品”。如此我空、法空、空空三空不可得,则知人法皆空,无法可得、无法可依、本自清净。只因众生虚妄分别心所染,而有人法及无明烦恼、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今《百论》破一切法不成,说明善恶罪福本来无有,是众生贪心妄想分别而起的贪、嗔、痴,由此三毒而有因果轮回,今破一切法即破众生分别心、执著心,而令众生体悟诸法自性清净悟入佛道。

  《百论》文体长短不齐,品偈多少不等,不同于《中论》等有规律性。这是《百论》在组织上不同于其它论典之处,但《百论》原论实际上也是有规律的、长短是相等的,只是在翻译后而不等,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者、注释论的人解释有广有略而不同;二者、翻译论的人有重复增减而不同;三者、因为方言不同,所以翻译后会有长短不等;四者、注释的人对各品的文义明显与深隐不同,为了连贯则有长短不相等;五者、在翻译时罗什认为对此土无益的部分删去、增减不一,故形成长短不相等。

  《百论》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广破异家学说打击了外道的猖獗,而从此维护了佛教的地位,尤其对大乘佛教的发展更加起了重大作用。《百论》势在破斥一切邪见,不仅破斥了外道邪见,同时也破斥了佛教内部的小乘思想有所得见,发扬了大乘佛教中观思想的无所得观,从而使大乘佛教重见天日广泛流传,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百论》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印度大乘佛教初兴时期,部派佛教还没有完全瓦解和彻底摧灭,在社会各个阶层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并没有完全在印度灭亡。而大乘佛教则刚刚复兴,在社会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势力,处处受了部派佛教的排斥。而《百论》的产生使得部派佛逐渐从社会中失去地位,以至到完全从印度灭亡,从而印度佛教逐渐走向了统一的局面。

  《百论》是提婆菩萨与外道面对面互相辩论的结果。由于当时印度部派佛教逐渐衰退,外道势力非常盛行和猖狂,处处排击和压制佛教的发展,使得印度佛教当面临毁灭的边缘。而提婆菩萨与外道的辩论大获全胜,这无疑给外道势力的猖狂以沉重打击。

  小乘佛教主张三世实有,其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与社会不适应,人们需要新的思想文化来补充和完善。而大乘佛教主张我法二空,在思想理论上比小乘佛教更加深刻而完善,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推崇。《百论》主张一切自性本空,这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使得大乘佛教有了更大发展的机会。

  由于大乘佛教初兴,还不能被人们完全接受和推崇,处处受到忆有的部派佛教和外道双重压制和排击。而《百论》的出现和提婆菩萨舍身亡己的精神,使得外道和部派佛教纷纷屈服于大乘佛教。由此大乘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很大发展,拯救了大乘佛教当时四面受敌和一蹶不振的局面。

  《百论》的产生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使佛教从小乘走向大乘,为大乘佛教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尤其是对般若思想的发展更加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百论》的主要思想就是“性空”,而般若思想也主要是体现诸法本空。因此,般若思想的发展与《百论》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百论》是提婆菩萨的代表著作,也是三论宗立宗的三部论之一,对三论宗的发展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学习和研究三论宗,《百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百论》对于学习和研究三论者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如《百论疏》云:“此品非但是一论之玄宗,亦是方等之心髓。言约而义显,辞巧而致深。以之通正则正无不通,假之摧邪则邪无不屈。可以降天魔制外道,折小乘挫大见。依之伐惑即累无不夷,用之行道即观无不照。能发蒙人之慧,生讷(愚钝)者之辩。实调心之要方,亦忏洗之明术。余息慈(十五岁)之岁玩此希微,将耳顺之年秉为心镜。”由此可以说明,此论乃不仅是实践调心之要方,也更是修习观法之明镜。

  《百论》分共十品,《舍罪福品》主要在说明凡夫众生如何依靠修福而舍罪,然后再依靠修慧而舍福,如此福慧俱舍即便是对“罪福”不起执著,认识到诸法之空相,“罪福”皆是众生之贪嗔痴分别心所造,众生便受因果轮回果报于六道中生死不得解脱。若能认识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便破除众生对诸法之妄想分别,一切诸法本自清净,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如此者即识佛法本意。

  《破神品》主要是破外道主张有“神我”主宰世间一切生死罪福,论主以种种理由破外人立“神我”实有不能存在。通过“破神我”使人们明白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由神来决定人们的罪福和生死命运。但是,正是由于人们不明白诸法自性本空的道理,对于任何事物都去贪著和追求,这样损人利己而造成了无量无边之罪业,使得业力所感而轮回生死受诸果报。如果人们能够明白“神我”是虚妄分别而有,没有其真实的实体存在性,那人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我完善,而达到品格高尚和智慧超越的圣者。

  《破一品》和《破异品》主要是破数论外道主张诸法一体而存在,而胜论外主张诸法异体而存在。论主对这两家的主张分别批破诸法既不是一体而存在,更不是异体而存在。主张诸法一体存在或异体存在者皆是二边之执见,皆是没有认识和体悟到诸法自性本空的道理和境界。论主对诸法一体与异体两种错误的主张,从多种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批驳的探讨,说明无论是诸法一体还是异体皆不能成立。由此而引导人们学教而不能起执见,正确理解和认识佛说经的真正目的和旨意。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存在性,是因缘和合的假名而已,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

  《破尘品》和《破情品》主要是破众生对内我和外境的执著,认为组成众生身形的六根和形成万物的六尘皆是实有。此是外人虽然接受“我空”,但仍然不能接受“法空”,所以论主破此“六根”和“六尘”,也是因缘组合而有没有真实的体相。通过对六根和六尘的批驳,使人们认识到六根和六尘皆是自性本空不可得。从而破除人们对“我我所”的执著,达到无我我所的无所得正观,悟入诸法实相毕竟空寂,自性本空无所得的境界。

  《破因中有果品》和《破因中无果品》主要是破有人执著因中有果而生果,也有人执著因中无果而生果的两种执见。如果说因中先有果能生果者,则成为已有果不须生,若生则有重生之过;如果说因中先无果能生果者,则成为先无果不能生,若生则有无因之过。如此可见,无论是因中先有果还是因中先无果皆不能生果。人们通过论主的种种批破认识到“因果相生”之理,是在说明诸法因缘生无自性之理,而不是在说明有个因缘所法存在。使学教之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因果理论,破除人们对诸法因果而生的执见,体悟诸法实相自性本空。

  《破常品》和《破空品》主要是破外人执著诸法,不是“有”即是“空”的二边执见。佛说“空有”皆是为了善巧方便度众生假名而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有”法和“无”法存在。佛对执有病众生说空法以对治,为执空见病众生说有法以对治,所以说“有”说“无”皆是方便对治众生执见而说。学教之人不能以“有无”皆是佛说,而执“有无”法皆是实有自体,而起虚妄分别执见。如果学教者对“空有”皆不执著者,即是悟入诸法实相毕竟空寂,离言绝相、内外俱寂的无所得正观。由此人们真正悟得诸法实相自性本空的道理。

  但是,《百论》意深言简、理深难解,再加上《百论》的注疏非常之少,一般学佛者不能深入掌握其思想和目的所在。需要认真仔细研究和熟练掌握后,才能领略其真正的涵意和论主破一切法的含意所在。余自依当代三论宗权威刘峰教授学习三论以来,这几年又在中国佛学院为本科班主讲三论,为了教学之便利通过对吉藏大师《百论疏》的研究,并参考近代一些大德专家对三论的著作,撰写了本《讲义》。自实感到内容仍然太深,文字不够简练,一般人仍然无法直接读懂,实乃最大之遗憾!只求有对《百论》爱好研究者能起到引导作用,使其更好的挖掘和研究《百论》的至深极高之思想内涵!

  《百论》在古印度注释非常多,有十九家之多。可大都没有流传下来。有些虽然翻译为汉文。可又经过历代的战火也被破坏和焚烧,没有保存下来,今有依据而普遍流通的唯有吉藏大师的《百论疏》一部。正因为注疏太少,所以学习和研究它的人就更少了。越来越走向灭绝。在汉译本的注疏有:

  1、《百论疏》三卷,吉藏著,南京金陵刻经处。

  2、《百论疏》二卷,道凭(失传)

  3、《百论疏》三卷,元康(失传)

  4、《百论略记》二卷,荆南(失传)

  5、《广百论释论》护法著,玄奘译,南京金陵刻经处。

  6、《百论释义》刘常净著,中国佛学院教材系列。

  7、《百论校释》强昱释译,台湾佛光山佛教典籍白话版。

  8、《百论析义》张润生著,台湾全佛文化事来有限公司。

  《百论》是中国三论宗立宗所依据的三部论典之一,是学习和研究三论宗的主要论典。《百论》的现有注释非常之少,这就给人们研究和学习《百论》带来了很多不便。《百论》的思想内容非常之丰富,如果能仔细的研究好《百论》,无论是在对佛法的正确理解上,或在对佛法的正信修证上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百论》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曾经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具大影响。但由于《百论》文字言简意核,思想内容又逻辑性过强,一般人从文章的文字上是很难深入理解。更有甚者,因为研究不懂《百论》的思想,便认为《百论》只是种破外道的方法,是一种诡辩论。在今天多元化文化的时代,研究《百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使《百论》的研究一致处于冷落阶段。其实这完全是不懂《百论》的思想所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百论》的思想,这将对我们正确理解佛法和修学佛法,将会起到一个航海的明灯。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百论》对一个研究佛学,或修学佛法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之重要。本文将这几年从事于佛学院教授《百论》时,所引起的一点浅显认识,提供于诸位佛学爱好和研究才参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热心于对《百论》的研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