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2-12-24 19:44:43作者:心经全文网整理

什么是辟支佛?| 禅师答疑开示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辟支佛的,但是很多的师兄并不是很了解辟支佛的,而很多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是从典籍中了解到辟支佛的,那么为什么辟支佛出现世间甚为难得呢?

辟支佛又称为独觉佛,我们从辟支佛的个性及种类来具体了解。

辟支佛的个性

在过去世他习惯一个人独往独来,孤心寡欲,不爱结交,可是自我素质高雅,有着高贵的情操。可他不爱热闹,喜欢清闲,这是辟支佛的个性。

辟支佛的种类

有三种不同成就的一个过程,在果上辟支佛都均等,可是在因地有不一样的过程发生。分别是:麟喻独觉、部行独觉、住法独觉。

第一种:麟喻独觉

麟喻就是譬喻像麒麟一样。曩昔(过去),在世间有麒麟的出现,此物具有通灵,也就是一种灵兽,有麒麟的出现那要大福德,有过人,有超人的品德之人才能够看到麒麟,这是罕见稀有的灵兽。

有一种辟支佛称为麟喻独觉佛,过去世,过去很多生很多世集聚无量百福,百福集聚清净供养布施,福德资粮是不可称、不可计,这样集聚了布施的福德资粮。同时智慧资粮是听闻思惟,集聚了能够满足令时时远离尘垢,过去世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时时处处在在,每一生每一世他都供养清净纯一满净的诸佛,可是他的个性偏于清净、远离独住,不与人探讨、与人多交流。正因为太孤僻,太孤僻了也称为高处,就像在海拔很高的高山顶上生长的植被,高处不胜寒。由于此种个性令此人多轮回,由于每一次的轮回他都以善为本,他集聚了百福庄严,最后这一世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已经足够令此人无有障碍,进入深山绝无人迹处,是自己悟道、是无师而悟道,自觉悟、自见法、自得法、自证法,是用自己的能力断烦恼,无有老师的,称为麟喻独觉。

之前他的位置(修行的道位)就只是到了资粮道,由于只有资粮道,最后这一世就证了四果,就断尽烦恼障,这是实在太神奇、太稀有了,用世间的语言(任何的语言)都不能描述,只能是用麒麟来描述其太罕见了。一般不太可能,他之前只有资粮道,资粮道之外还有一个位置称为外梵位

外梵位指深信因果、恭敬三宝、行持善法、防非止恶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善人、要做一个贤善之人,此人的心心所念念于善,现在快乐未来需要更快乐,现在尊贵相好、和谐安详希望未来更好,这样称为外梵位。已经是远离三恶道了,已经从三恶道决定有把握时时是解脱的,他的行为他行善之法就是这样显现的。可是在外梵位必须要发愿才能够称为外梵位,要发愿成佛、要发愿度众生,只有单独的发愿成佛,不具备外梵位的资粮,他叫自利心;单单只发愿要利他称为名利心,也不是真正的资粮;成佛的度众生的资粮即发愿成佛,为何要成佛?要度众生。为何要度众生?他已经觉悟了,一切众生皆是我母、一切众生皆是我父,为了念念不忘生母、养母、育母、慧母四种重恩的报答,念念不忘,如此必须救护,他自感责任重大,就有承当与担当,必须要度众生。没有本领、没有实力,就要集聚培植大福德,不断听闻、思惟、修学大智慧而获得救度、救护众生的本领。那就必须成佛,必须要发愿,发了大愿这称之为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称为大菩提心,发了此心就叫愿菩提心,称为外梵位。

什么人可以发呢?地狱苦众生可以发愿,他不可行,因为他没有闲暇,没有修习、修学增上的机会,他过于太苦了,苦而健忘不能相续;畜生道可以发愿,像龙、金翅鸟这些灵兽都可以发大菩提心,可是不能行,痴心又过重,不能相续,不能行菩提心,还是在外梵位;饿鬼也可以发的,发愿大菩提心,可是他不能行,他有饥饿燃烧之苦,闲暇不足;人道也可以发大菩提心,如果他无有以下几种条件:住所的条件、衣食具足的条件、善知识助推而接引的条件,也不能相续,不能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要具五缘:第一个得善知识;第二持戒清净;第三衣食具足;第四兰若闲居,他安住修行的地方无有打扰;第五是息诸缘物,就是万缘放下,具五缘才能行菩提心。开始修行了就进入资粮道了,资粮道闻思所成慧是顶法,听闻无有疑惑了,他的听闻缜密有系统了,已经没有纠结,自身没有问题了,已经没有见惑、思惑了,这样在闻慧、思慧、闻思所成慧称之为资粮就建立了,成圣果位的资粮就满足了,称为顶法。

顶就是站于高山高处无有任何的遮挡、无有障碍、开阔啦、没有问题、没有质疑了。资粮道(进入资粮道)他的心时时犹如大地,长养一切白法,长养一切功德,长养一切善法,时时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定学)、增上慧学三无漏学时时地增上,这称为初生,犹如大地一样的养育着一切的万物生灵,心犹如大地,这是大地的最上过人、超人的一颗清净的心,就只有付出不求任何的闻名利养,不求回报,就像大地一样静静的付出、无私的付出,它能够出生、能够长养、能够保护着一切的生灵、一切的人、一切的飞禽走兽。

什么是辟支佛?| 禅师答疑开示

资粮道渐渐地升进,渐次而成、渐次而上,如同纯金,在僧团之中住,依僧伽而住,就是大冶洪炉。把杂物、杂质,把矿物冶炼成为什么呢?纯金!只要从加工厂辗转的一些的过程跟流程接受之后就是纯金了,这是资粮道的中品,一心听闻、专注得一心,无染无杂此心纯净。听闻是纯一得一心,思惟得一心,修学得一心,就如同纯金一般,无论放置任何位置都不受影响,即使把纯金放入到杂乱的一切的事物当中,它都是纯金,只要资粮道进入到中品,无论到哪里它显示都是尊贵的。如同纯金般,任何人见了就倍生欢喜,必须要获得如此这样的尊贵,我们就被人模仿了,处处饶益他人,就连身教、一举手一投足、行住坐卧都在度众生,这是如同纯金,还是中品。他不念世俗了,一心念法、念念度众生、念念要成佛,就只有二心没有分心。

如同初月是资粮道上品,初见光明,指的在自身上已经受益了,受益的部分已经功德显现了,就像黑暗的夜晚有初一的月亮,贪嗔痴渐渐地消失,也就是正知当下相续了,专注相续了,正念相续了,密集了,观禅(对无常苦无我)得以智用,在自我的身心上受益了,这就是初月。初见光明,初得智慧,这很难。

这一位辟支佛他之前只是在资粮道上,最后这一世他跑到深山之中去修行,证果了并且还不仅是初果,还不只是彼岸,而是彼岸已(四果),才是辟支佛。这样的人是太难得了,因为他之前没有到加行道,只有在资粮道,最后这一世独处、独自觉悟的,所以称为麟喻,喻就是譬喻,像麒麟一样罕见一般,叫麟喻独觉,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部行独觉

提到第二种独觉,我们就要认识加行道,加行道如同猛火,他的慈心、智慧已经开始燃烧了,智慧已经开发了,就如同障碍之柴,他开始融化障碍的烦恼。我们有很多障碍之柴,烦恼、随烦恼,智慧之火已经开始燃烧了,我们对四圣谛法,对苦圣谛开始如实知之了,对集圣谛开始断,对道圣谛开始修,对灭圣谛开始证了,这就是智慧,已经开始苦与苦的止息了,这就是加行道。

加行道的定义:止观显现,就是止禅、观禅,止观二力,时时地涌现、培养,已经是养育成熟了,这二力俱发称为加行道。最初修得、最初获得般若智慧,这就是身心轻安,这就是加行道。

加行道分四个层次: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之前他只是修得小部分或者是多部分叫部行独觉,是在加行道的部分,或者是暖位、顶位、忍位就在这三个位置,只是之前就叫部分,他的行持、他的经历不完整,只是部分而已,叫部行独觉。

暖位就如同最初点火了,把柴燃烧起来了,就像我们最初的智慧由于闻慧、思慧在修慧当中,闻思慧称为一体的,对四圣谛法已经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了,这是第一个部分,智慧之火燃烧了,点燃了。

顶位就不怕风了,暖位要保护,来了一阵暴风还会熄灭还会退,燃烧之火还不可靠,到了顶位之时已经是经得起、受得住八风吹动,成为顶位的大火已经燃烧到不可熄灭,相续的智慧那就是第二次转法轮,十六行相产生了:苦,苦圣谛已经出生,空苦无常无我了,已经开启了苦圣谛的智慧了,不可退转了;集圣谛,集因生缘;灭圣谛是灭尽妙离;道圣谛是道如行出,这叫顶位。已经是通达无碍,欢喜无量,这时不仅此只是法喜,不仅此只是法味、义味,内心之中时时无有他,就只有法、就只有智慧,就叫顶位。

忍位,这里的忍位不是忍辱的忍,这里的忍位是忍可,可就是认可,允许的意思。已经完全是理论跟实践的融合,就像水跟乳搅拌在一起之时分不清了,还分得清是水跟乳吗?只要到了忍位的时候,此人他理论的表达就是实践,实践理论就涌现出来,他言不虚发,他是听了一法就必须行一法就证一法的人,此人已经做到了语默正智而住,已经是忍位,忍可、允许,知行完全的合一了,他已经时时在动中、静中无二无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就是忍位。由于他之前就只有行道,他智慧的慧行,行处正知只是到暖、忍、顶,最后这一世就独处深山,绝无人迹的兰若之处成就的四果,断尽烦恼称为部行独觉。

第三种:住法独觉

他之前就到了世第一,世第一就是世间最第一,什么是世间最第一呢?就是最后心(凡夫的最后心),他修得什么位置?第三次转法轮这十六心之中,他本身就进入了十六心的第三次转法轮,八忍八智,可是还差福德因缘,证道的福德因缘,身体就坏了、就舍报了、就无缘得证圣果,这就叫世第一。

真正的世第一就连非想非非想定都不在世第一之中,世第一就是要在四圣谛法有关的第三次转法轮就证得十六心,八忍八智现前了,叫世第一。由于在世第一的当下没有可修的我,也没有可修的法,也没有可证的般若慧,三互为一性,叫无自性空的当下,这三个方面都是空性,都是无有自性,并且还要现前,我、我的、我所得都无自性,才证到了见道迹的圣果。最后这一世,是依之前的世第一而证的,这叫住法独觉。他之前就安住在无漏法、无我的法中了,称为住法独觉。

我们小时候在我们此国很多老修行、老人家告诉我们是这么说的:辟支佛是观十二因缘成就的,阿罗汉是观四圣谛法成就的,这些年彻底把文献,也就是把佛陀的教法完全融汇贯通,才发觉修行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依法,不在任何的宗教仪轨之中获得,要依法而住,要自得法、自见法、自证法,才是真正的诸佛之教。要依五个部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依其他,从原始的圣典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正确无误的知见,所有的圣知见就在四圣谛法,所有佛陀的弟子别无他法,就是四圣谛而证悟的。无论是辟支佛还是阿罗汉都是在四圣谛法而证。

声闻从佛生,声闻就是听闻佛陀的音声,听闻佛陀的教法而出生的沙门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都是佛陀的教导而获得的称为声闻乘,声闻从佛生。辟支佛他之前也是听闻佛陀的教法的,只是他的个性酿成了他轮回多了、次数多了。因为阿罗汉的个性只要遇到了善知识,最晚最慢是七年成就四果的,可是,辟支佛的个性就很漫长,因为他来亲见佛陀,他来听闻佛陀与阿罗汉的教法,次数很少,有时一生一世只供养一次,只听一次法,就导致到轮回漫长。

辟支佛他们的证悟,有一位高僧在深山之中写了一首偈语,这就代表所有的辟支佛都是这样证悟的,他说: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次开花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三十年来寻剑客,三十年在深山之中,寻就是寻找,在寻找缘生法;剑就是宝剑,是譬喻知与见,就是知见,正知正见。每个当下都如实知见、如实知之就不迷惑,这是宝剑。宝剑我们要磨,要不断的磨剑,把这把剑磨的很快,遇到敌方上战场就可以击败对方,就不被对方征服,就能征服一切所到披靡。假如说这把宝剑没有经过苦心的付出,没有经过磨剑的功夫,没有下功夫上战场那就必死无疑、必败。假如说我们的知见、听闻不清晰,圣知见还未建立,知见是模糊的,知见是迟钝的、是愚痴的,眼见迷惑、耳听迷惑、鼻嗅舌尝身触意知法处处迷惑,见闻觉知处处以我为主,我喜欢、我不喜欢就迷惑了,这样就处处失败,成为纠结的人、成为烦恼严重,痛苦不快乐,热恼,忧郁苦闷之人,因为知见不清楚,指这个人不敏锐,很痴呆,痴心很重。

这一位修行者他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就是要磨这把剑的,就是要在知见上边增加如实知、训练专注相续、正念相续、正知相续就在磨剑,就在认知上越来越清楚,再修止、修观,再培养止禅、观禅止观二力,指的就是在磨剑。

客,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三十年来寻剑客,这个剑跟客是两种。这里的客,是有一次憍陈如在佛陀的身边提出来的,世尊说,你们说说修行证悟分享给大家,憍陈如就站起狮子吼:世尊,我有证悟的方法!憍陈如提出来的根本是什么呢?客尘主的道理,才是这里剑客的客,剑是譬喻之剑,如实知如实见,就是圣知见,这里的客就是客尘主。要时时令觉知相续、正知,这个觉知要时时密集。禅修就在于此,要时时承担,要时时的坐的住。

几次开花又抽枝,就是退退进进的,就是指的他这种修行,他看到的就是自我身心显现的觉知,就是专注正念、正知跟观禅这方面,就是退退进进、进进退退。你看,几次开花又抽枝,有时候呢这一坐坐的很好,好像见法很清楚,出了定又有点迷惑了,可是他依然的坚持着。

自从一见桃花后,他见到了桃花了,这个桃花指他的心,敏锐的这颗心,止禅跟观禅的二种力就能够让他看的如此的格物,对这个植被、花草树木,就像桃花(桃花的开放)变化,这种迅速的这种动态,震动震动、波动波动,生与灭、生生灭灭,这叫生灭之法,他就在此处证生灭灭已、涅槃寂静。这一位辟支佛,自从一见桃花后就是见到了生灭法,生灭灭已、涅槃寂静。

直至如今更不疑,已经断了一切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见就是疑结,这位辟支佛就是这样悟道的。

这么一首偈语流传到现在,也就是我们修行的遗产,法的遗产,我们要接受,我们是有财富的,不要忽略,我们是获得了大宝藏的,这些传承复制的一代又一代的佛子,他们都是跋山涉水用生命去求法而见到了种种真人的传承,我们要受法,要接受过人法、上人法、无漏法,圣知见,这就是辟支佛,很殊胜!

什么是辟支佛?| 禅师答疑开示

上面就是关于禅师答疑开示的什么是辟支佛了。我们若是能够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功德的,而且我们最好是每天都去坚持修行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