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发布时间:2023-02-01 17:37:01作者:心经全文网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思想渊源

  弥勒造论

  在西元四、五世纪间,瑜伽行派继龙树的中观学派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相传瑜伽行派的成立者是弥勒, 他为弟子无著诵出《瑜伽师地论》,再由无著编成典籍,成为此派教义的依据,故此瑜伽行派推尊弥勒为始祖,而实际创始人则是无著。

  无著继承

  无著大约生于西元四世纪,是北印度犍陀罗人, 从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 他初时修习小乘空观, 感到不满足, 后经弥勒指点改信大乘, 故他所传习的是弥勒的学说。

  世亲发扬

  无著弟世亲对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很有研究, 着《阿毗达磨俱舍论》, 表示对小乘佛教很有自信,并反对大乘, 后经无著的引导, 才改宗大乘。 从此兄弟二人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 并以北、中印度为中心, 把学说传遍整个印度。

  思想概要

  划分八识

  瑜伽行派所说的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职、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识,即是精神活动的主体,或名「意」、或名「心」,三者无别;若从狭义来说,前六识名「识」, 第七识名「意」, 第八识名「心」。

  前五识依眼、耳、鼻、舌、身五根, 了别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 第六意识具有推理、判断、思维、记忆及了别一切内、外境界等作用, 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之根, 故名意根, 而念念不断地思量, 错误地坚执第八识是实有的常存的自我。 第八阿赖耶识乃有情的根本心识, 是产生一切现象的根源, 意译为「藏识」, 藏, 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 能藏, 是指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善恶诸法的种子。 所藏, 是指此识是一切善、恶、种子所储藏的地方。

  执藏, 是指第八阿赖识无间断地被第七末那识迷执为内在的自我。 由于第八识具此三藏的功能, 故名为「藏识」。 瑜伽行派认为此八识已包摄世间一切现象, 即离开此八识以外, 并无任何事物存在, 故主张「万法唯识」。

  种子现行

  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具有生出一切现象的能力, 此能力称为「种子」;由此种子产生物质与精神等一切现象, 称为「现行」。 现行的前七识透过熏习的作用;将本身的种子储藏于第八识中, 而在第八识中所熏成的种子, 遇缘成熟时, 便呈现为诸法。 如是, 第八识与前七识互为因果, 使八识相续地现行, 显现出迷妄的世界与人生。 此外, 还有些本然存在无漏种子, 依附于第八识内, 待缘而由种子开展为清净的世界与人生。

  种子类别

\

  种子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名言种子;二、业种子。

  名言种子是能生起一切法的「亲因缘」种子, 以语言、概念或显了境界为条件而熏习成的名言种子的性质, 不是善, 也不是恶, 而是「无记」的, 因他的力量微弱, 没有独自变现宇宙万法的力用。 必须借业种子为助缘, 才会变现诸法。

  种子来源

\

  业种子是由意识造作善恶两种行为所熏生的种子。 与第六意识相应的思心所, 依身、口、意造作善恶两种行为(即业), 把此等行为的余势熏习于第八识内, 成来变现宇宙万法的动力。 此业种子能够推动名言种子, 去变现起与自己造作相类似的诸法。

\

  从种子的存在上来说, 有本有与新熏两种。 所谓本有种子, 是无始以来, 在第八识中本来具有的种子;所谓新熏种子, 是无始以来, 从第八识起现行, 产生宇宙万法, 因为熏习成新熏的种子。 这样, 种子与现行, 互为因果﹔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无始以来, 辗转相续。

  诸识转变

  识转变是指外界不同的事物与内在的精神活动, 都由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物质与精神的存在, 都是由识的活动而显现出来的。 根据瑜伽行派的见解, 识转变包括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前七识现行的过程;现行前七识的诸法熏习其种子于第八识内的过程;及第八识内的种子生种子的过程等。 此三种过程有循环的连续性, 绝对不会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单独存在, 并且阿赖耶识的转变与前七识的转变是相互为因果的, 这种循环的活动, 是会无始无终地不断进行着的。 这就是识转变的意思。

  世亲以后, 瑜伽行派的论师, 对识转变的理论钻研得更细密, 其中护法认为, 阿赖耶识的种子转变成现行的诸法时, 八识均显现成四分, 即相分、见分、自证分及证自证分。 相分是所认识的对象;见分是了解相分的能力;自证分是本身能证知自己的认识活动, 即能证知自己见分认识相分之作用;证自证分是证知自证分的认识作用。 譬如用尺量布, 相分为被量度的布;见分为能量度的尺;自证分为量度的结果, 犹如知道所量长短的智;证自证分又为自证分的量度结果, 有如能判断量度结果正确的人。 此四分说的道理, 在认识活动进行时, 我们是可以清楚地体会得到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