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喜欢山水,喜欢鸟鸣,喜欢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听说凌云山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内,乐山大佛即坐落于凌云山上。登凌云山可遥峙峨眉,俯临三江,拜谒大佛,自是一个好去处。初夏,再到成都,即把乐山列为重点。
图文/子衿
凌云天下幽
抵达乐山大佛风景区不过九点的光景,登山的游客,已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了。跨进山门,右转弯,一个两米多高的“佛”字赫然呈现在崖壁上,为书法大家苏东坡所题,字体苍劲有力,表现为静态,诉诸的却是视觉的艺术。
图文/子衿
图文/子衿
随众游客拾级而上,左边是陡峭的岩壁,右边是涛涛江水
图文/子衿
图文/子衿
岩壁上布满了古今名人的各种题字,相比佛像清晰很多。书法神韵,一个艺术生灵的精神内涵,她以风骨、骨气为精神依托,使观赏者在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回头是岸”几个大字很是吸引人,这是在提醒滚滚红尘中的过客及早醒悟吗?题在以佛为中心的凌云山上,恰情恰景,十分醒目,倒也颇有趣意。一路走来,山风低鸣,缓缓划过山崖,吹送着花、草、树的混合香味。黄色、白色、红色的花儿安然在绿色的灌木中,生出丛丛簇簇的灿烂。
图文/子衿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凌云山的景色固然美丽,但更吸引人的无疑是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我相信今日更多的人到凌云山,便是为大佛而来。
大佛通常被称作乐山大佛,因为凿刻于凌云寺前,所以又叫凌云大佛。大佛系弥勒佛坐像,头顶与山齐平,背靠凌云山,面临波涛滚滚的三江,和乐山城隔江相望。因其体态硕大无朋,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大佛双目微闭,鼻梁端庄,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庄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
图文/子衿
海师洞前的海通和尚雕像
古籍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凶猛,直捣山壁,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情景,大发善心,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缓水势,永保平安。于是,海通禅师走南闯北,遍行各地,募化修建。
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就逝世了。在海通和尚坚忍不拔、舍身为民的高尚品德鼓舞下,历经三代工匠90年时间的艰辛开凿,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终于完工。千百年来,大佛慈善、从容的面容,平稳、安定的坐式,永远带给江中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信心。史料记载,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
走到浮玉亭的位置,透过崖畔的护栏可仔细赏鉴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据说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近看才发现,实则是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确无沙浆粘接。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修缮之前,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的。在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之前,历经明清数百年,饱受自然风雨侵蚀的大佛已是面目全非了,后来在乐山人共同努力下,背靠秀丽凌云山的大佛,恢复了往昔的肃穆、安祥。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名刹凌云寺
图文/子衿
凌云寺位于佛头的左后方,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可以“只许愿而不必还愿”的寺庙。
图文/子衿
图文/子衿
凌云寺旧名报恩寺,因为边上有大佛,又称大佛寺。历代多有兴废,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凌云寺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柱上镌有一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居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藏嵌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目前,凌云寺已辟为“乐山大佛陈列馆”,馆内陈列大量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展示了乐山大佛建造史和历代保护维修史,充分反映出乐山大佛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
图文/子衿
不过,眼前所见的凌云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时期,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被毁。现存凌云寺是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后又经多次修葺,保存了现在的面貌。当我们抬头看寺门上的匾额时,却发现,这块匾额上面的“凌”字多了一个点,即“淩云寺”。导游说,因为在乐山大佛脚下,有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条江在此汇流,所以,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题写匾额时,就把“凌”字多加了一点,用“淩”字代表着三江水汇流的意思。
唐—药师佛石像
凌云山上还遍布东坡楼、竞秀亭、 灵宝塔等诸多景点。
图文/子衿
灵宝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又以山峰命名。此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的灵宝塔,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
图文/子衿
东坡楼也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可见现代化的高楼鳞次栉比的矗立于岸边。
图文/子衿
放的慢的快门,放不慢的匆匆。乐山,这是怎样一方遗风厚土呀?浩浩汤汤上千年,在这里,静水微澜之上,可寻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这里,晨钟暮鼓声中,回响着千年名刹的神韵;在这里印记穿越风雨,镌刻下历史的苍桑。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