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一座皇家寺庙不仅有三宫六院,而且一度还供奉两尊卧佛

发布时间:2023-10-03 01:05:32作者:心经全文网
一座皇家寺庙不仅有三宫六院,而且一度还供奉两尊卧佛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与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该寺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是一座公园内的寺庙。所以去十方普觉寺需先购票进入植物园才行。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更迭而有所变化。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卧佛寺前有两座牌坊,第一个牌坊两侧分别有“智光重朗”和“妙觉横玄”的匾额。在两座牌坊之间是一条绿树遮阴的道路,道路两侧是两排古树,这些古树一眼看去就知道有几百年的树龄。第二座牌楼为建于乾隆年间的琉璃牌坊,牌坊上镶“二龙戏珠”琉璃图案,栩栩如生,前后两侧分别是“同参密藏”和“具足精严”四字,均为乾隆皇帝御书。这座牌坊也是进入卧佛寺的大门。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中路有"同参密藏"牌坊、功德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两侧有达摩殿及悉多太子殿等配殿。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有大斋堂、大禅堂、霁用轩、清凉馆、祖师院等6进院落。西路5进院落,包括3座行宫院。故东西两路有"三宫六院"之称。寺院殿堂布局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在北京一带非常少见。

经过第二个牌坊后,中间有一座石桥通往山门殿,石桥两侧是半圆形的放生池。尽管气温还略低,但池里的水却似乎从来没有结过冰的样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锦鲤。

山门殿,取“三门”谐音。三门代表信心门、智慧门、慈悲门。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谓也。殿门匾额原为雍正皇帝所提:十方普觉寺,现为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提。殿中供奉守门神——哼哈二将。

与其他寺庙一样山门殿东西两侧有钟、鼓楼,据说原来对公众开放,但现在似乎已不允许上去了。

山门殿后北面是四大天王殿,殿内供奉六尊佛像: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天王殿前东侧,有一丛古蜡梅,相传植于唐贞观年间,曾经一度枯萎,而后又发出新芽,长势茂盛,所以又叫它“二度梅”。近几年,这株千年古蜡梅年年开花,花密而多,气味芳香,这也成为卧佛寺的一大特色景观——京城蜡梅之冠。

天王殿的北面是三佛殿,三佛殿是卧佛寺内最主要的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而得名。在约1米高的须弥座上,三尊2.5米高的泥塑贴金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殿堂的两傍是彩塑十八罗汉。三佛殿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三世佛殿也被称为——大雄宝殿。 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山顶。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

三世佛的北面就是卧佛殿了,卧佛殿面阔3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两侧楹联为慈禧所书,卧佛于元至治元年(1321)铸。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盘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简史。 配殿原有数十个大橱,皆藏着一卷一卷的经文,平时打封上锁,每年6月24日晾经时,才启封开锁。1966年佛经被毁。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后不久,“兜率寺”即今天的卧佛寺初建的时候,寺内供奉的是一尊长3米多的香檀木金身卧佛,殿前栽种娑罗树。然而,现在殿中供奉的已经不是唐代雕塑的香檀木卧佛,而是一尊巨大的铜卧佛。那么,唐代的香檀木卧佛到哪里去了?巨大的铜卧佛又是何时铸造的呢

自从唐贞观年间修建兜率寺后,香檀木卧佛就一直安放在此,接受人们的朝拜,虽然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但是寺院香火始终不断。到了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这时的兜率寺已经更名为寿安山寺,成为皇家寺院。公元1321年,元英宗硕德八剌即位,他下旨“给钞千万贯”修缮卧佛寺,“冶铜五十万斤铸造卧佛像”。经过12年的努力,公元1333年这尊巨大的铜卧佛终于铸造成功。元朝的统治者铸造铜卧佛后,并没有丢弃唐代的香檀木卧佛,于是,卧佛寺就有了两尊卧佛。前殿,也就是今天的三世佛殿,供奉着唐代的香檀木卧佛;后殿,也就是今天的卧佛殿,供奉着巨大的铜卧佛,形成了“一座寺院,两尊卧佛”的壮丽奇观。

唐代香檀木卧佛在明朝时依然保存在卧佛寺,“一座寺院,两尊卧佛”的奇特景观延续了300多年,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清初,社会动蕩,战火频繁,卧佛寺内一片残败景象。到了清雍正、乾隆时期,皇家才对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唐代的香檀木卧佛从卧佛寺里神秘地消失了。在院内的东墙上,有释迦摩尼的一生画卷展览。

在寺院的东墙上有释迦摩尼一生的画卷展览。

寺院的最北侧是藏经楼,眼下,寺内的上百株蜡梅花正在盛放,游人争相在树下拍照、闻香。寺内东北角处的一簇绿竹在红墙的映衬下给乍暖还寒的冬日带来一丝春的气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