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不想修佛修成魔,犯这种错误的人还少吗?

发布时间:2023-10-17 01:05:17作者:心经全文网
不想修佛修成魔,犯这种错误的人还少吗?

很多朋友初接触佛学以为讳莫难测、繁琐复杂,认为学佛就如同重新开始念书,遵守各种规矩,接受海量的知识。实际上,这种看法很片面。

课堂中,学生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被动接受者,接受已经裁切完好的知识并学为己用,这样的思维定势也导致很多初接触修行的人,得到某个法门的见地,便开始按照见地,循规蹈矩地修习,见地如是说,我便如是做。照本宣科的模仿,这样是错误的修行方式。

照本宣科式的修行,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的修行框定了一个概念:我要修什么样的见地。这个“要修的见地”就是你设定的概念,比如我要修“空”或我要修其他,每一个宗派都有见地,如果放在既定的概念里来修,那就一定落在这个见地里边,落在了这个概念的事相中。

这就像画师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题:画一幅老师的画像。有一个学生就拿着画板一直追着老师,一刻不停,“一旦离开了老师,我还怎么画?”这就像拿着见地才开始修行的人们一样,把见地当成了教科书和修行模板。

见地,不是一个教科书的存在,它更像是一杆标尺,修行人要把自己通过修行得到的那个感觉(佛家称为觉受),与这个见地作对比,“我这个觉受在见地上对不对?”在不停对比纠正的过程中,刷新自己的觉受,佛家称这个过程叫“抉择”。观修得到一个觉受,与见地对比进行抉择,再进行下一轮观修。

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能力画成印象中的老师,再对比老师这个人物,再进行修正一些小细节。所以修行,是要一直保持一个主动的态度,先有一个自己的体悟,再通过参照见地不断修正自己的觉受,最终达到开悟。

我们都知道,佛是指的是一个人达到觉悟的心理境界,成佛的人我们称为觉者。成佛后的心理境界,我们称为“智境”,也叫作“如来法身”、“法界”、“佛的内自证智”。

取的名字很多,很多初学佛者会觉得很绕,其实这正是佛家想要表达的,因为任何表达都是落在名言概念中(包括这句话),所以佛家不会用唯一一个固定概念来传达,这种做法看似不专业,实际很高招。防止人们落入修行的概念中。

同时,佛的智境只有一个,并不是说甲成佛,就会有一个甲的智境,乙成佛,就会有一个乙的智境,智境是成佛后所觉知到的境界,所有成佛的境界都只有这一个。

如来法身是成佛的境界,是成佛之后觉知的境界,不是实有的。与之相对,实有的,是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被称为识境,是在如来法身的基础上,由如来法身生起的,但要注意这个“生起”不是母生子的从属关系。

两者就如同电视机的内外,我们活在电视机内部的世界里,认为一切实有,电视机外面是智境,处在这个境界里,便会明白,世间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智境能生起世间,是借着生机,才成立了如今世间的种种。这个生机,既是法界的功能,也是世间各种生命力的体现,又被称为如来法身功德,也是大悲。

与此同时,世间的各种事物生命因为适应这种环境状态,所以显现出如今的状态模样,比如人适应氧气,生活在空气中,鱼儿适应水,所以生活在水中,这些在佛家上称为“随缘自显现”,意思就是,如来法身提供了这个基,一些事物生命在这个基础上随缘各自显现出来,并没有造物主一说。

智境和识境的区别在于:智境是清净的,识境是被杂染的。生活在识境中,因为没有开悟,没有证到智境,心依然是被杂染的,所以仍旧在世间轮回。

为了方便理解,简单比喻就如同气撑起了气球,这个气就如同智境,是一种心理境界,而由小变到大的气球便是我们能够感知的识境。以智境为基,识境由智境显现出来,就像以气为基础,气球才成为气球,否则只是一块塑料。

两者之间的关系:智境不会因为有识境的显现就变质、被污染,识境也不会因为是自显现,就离开智境。佛家称其为“智境无变易,识境无异离”。这两者如同一只手的手心手背,没有手心,手背就不叫手背,同样,没有手背,手心就不叫手心,这是彼此成就彼此。

这就是智识双运,也是智悲双运。

佛的法身就是如来法身,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是一种心理境界,无法成立为一个个体,而佛的报身和化身,则是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而出现。

我们可以把这三个简单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在其中,修行的能力一级比一级强。法身>报身>化身。这个身不要简单理解为实有的“身体”,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么表达而已。

相应地,三级身各有境界,法身的境界就是智境,报身的境界就是报土,我们常听到的净土就是报土,化身的境界就是识境,便是我们世间。

法身报身化身,是为了大家更方便理解所以如此区别对待,其他法报化三身无分别,只不过是在不同境界所展现的形态不同罢了。

净土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佛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称净土。众生修行,发愿往生净土之中,然后再度精进修持直至成佛。智悲光明所修的是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

可以理解为,净土就是凡夫成佛的中转站、加速带。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武林高手们都是在最后时刻,突然福至心灵、醍醐灌顶,使出一个长久以来没有学会的大招制服了敌人,这说明这股力量一直存在他的心里,只是平时没有体现出来。

就像净土这个高级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原装的、出场自带的隐藏技能。我们的心性,在佛经上称“心本光净”,只不过后天“客尘所染”,意思是我们的心性原本光洁清净。最本初的心,就是清净的心,这个心就是佛的净土,只不过被后天的名言概念、分别所杂染,这才不清净。

净土里面有什么?

七圣财、六光明、八功德水

这些分别是什么?

下一期我们接着讲

关于这期的内容,你有哪些不同的理解,

戳评论区我们来讨论一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