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升黄豆】
(一)教读行医,穷书生随缘行善
。宋朝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姓萧名蔼堂。他因为生计所迫,不能赶取功名,就在邻近的城市里设了一个学塾,召集些儿童教他们读书,得些修金,聊以糊口。许多同学少年,这时多半登科了,做官了,裘轻马肥,趾高气扬。偶而路上相逢,看见蔼堂这样的寒酸,竟只当不认识一样,掉头不顾。蔼堂自叹道:“读书只为了做人,做人只须着本分多行善事。我教儿童读书,懂得圣贤道理,也尽了我做人之责。他们贵显了,瞧不起我,且由他们吧!”他本来兼精医术的,于是备了许多药丸放在馆里,有人来请求,便按病给药,给他钱不论多少也受了,没有钱给他,也并不索要。附近地方的人都称它是一个慈厚的长者。
贫贱可积德,何必富贵。存忠信心,行方便事,训俗型方,谊敦宗族,德化乡邻。利济之无穷,孰大于是。
(二)中途急难。倾囊金赈救嫠孤。
有一年,地方上适值荒年,贫民饿死真的很多,蔼堂在岁暮时分,散了馆回家,身边带着几两银子,走在路上,看见四野萧条,正自感叹。忽然有一个妇人抱着一个幼孩,哭哭啼啼的在他身边闪过,蔼堂看见了很是疑惑,转身察看,只见那妇人把幼孩放在路边,哭着道:“心肝!你在这里等待善人君子来救你把!妈可养不活你了!”说罢,就向水边走去,分明投河自尽的样子。蔼堂心头一怔,便喊道:“不可!不可!”立即飞奔前去,把他拦住了,问他为甚要寻短见,那妇人说:“老先生!不瞒你说,实因荒年,吃不着东西,没法想,只得向阎王老诉苦去!”蔼堂叹口气说道:“荒年是天数,但也不可轻生,我有几两银子在这里,你且拿去过活几时,以后也许再有行善的接济你,却千万不可寻短见!”说罢,即把身边几两银子掏出来,全部给了她。那妇人跪下来连连称谢。
不轻财,不能为善。不好义,不知积德。
(三)空手归家,好妻子未免生怨。
蔼堂救了妇人和小孩两口子的性命,心理很是安适。一路走到家来,他妻子见了,很是欢喜。慰问了一番,便说:“家里的粮食正要断绝了,官人回来恰好,馆银有多少,可办些米粮再说。”蔼堂皱着眉头说道:“这可怎么办!实不相瞒,我因路上遇见一个妇人,为了没饭吃,抛弃了幼孩,要图自尽,我心觉不忍,就把身边带的七两银子都给她了。”他妻子听说,不免着恼,便埋怨他道:“你怎么这样糊涂,救人虽是好事,但也要留些给自己家用,怎可全行施舍。现在我们俩也要饿死了,却有谁来周济我们?”蔼堂嗫嚅着说道:“我那时看见了别人的痛苦,却把自身的事忘记了。”妻子叹道:“总是你命里该穷,有甚话可说,现在幸亏还有三升黄豆,暂时把来煮吃,再行打算把!”蔼堂很喜欢的瞧着妻子道:“还有黄豆吗?那可不要紧了。”
行也行方便,坐也行方便。
诸圣寻常察,上天自然见。
不赐之以福,即加之以算。
还有好因缘,在于你后面。
(四)三升黄豆,分一半周济邻翁。
蔼堂夫妇正在打算家计,忽然一个老年人推开了半掩着的门走进来,向里面探头探脑的。蔼堂起身一看,原来是隔壁的张老爹,就招呼道:“张老爹,好久不见,你好啊!”张老爹抖抖擞擞的走了前来,向蔼堂唱了一个喏道:“官人!老汉一直望官人归来,想叨光叨光。碰着这样荒年,老汉真是不得过活!”说时,露着可怜的眼光。蔼堂说:“本来应当相济,可是我现在却一个钱也没有。”就把过去的情由告诉了他。张老爹拭着泪道:“那是我苦老儿生命该绝了。”蔼堂看了,很是不忍,转身对妻子说道:“老爹可怜,把黄豆分一半给他吧!”他妻子瞅了他一眼,转身入内,蔼堂跟着进去,他妻子使气说道:“自己要饿死了,你却还要顾别人!”蔼堂叹道:“若是命不该绝,自有天助;若是命该饿死,多一升半豆,也不过多挣两天性命!”他妻子仍旧不服,蔼堂便亲自量了一升半黄豆,给予张老爹,老爹泣涕称谢而去。
待有馀款而思济人,终无济人之时。
俟有馀暇而思读书,永无读书之日。
(五)题诗志感,因医病竟得重酬。
蔼堂妻子看见张老爹去了,便向蔼堂数驳着道:“你一生为人,全不给自己打算,弄到这般地步,还是不肯改变,我做了你的妻子,跟你受苦,真是……”说到这里,竟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蔼堂多方譬解,百般劝慰,他妻子仍旧郁郁不乐。蔼堂心有所感,在室内踱来踱去,等到妻子拿出煮熟的黄豆来,蔼堂且不举箸,拿起笔来,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断食明朝且覆箪,自怜冯铗向谁弹。
卧房剩有三升豆,分与邻翁一半餐。
到了第二天,有一个富人患着噎食症,知道萧蔼堂精于医术,便请他去诊治。为他开了一个药方,富人吃了药,霍然而愈,即日差人送了一百两银子来。蔼堂对妻子说道:“我说命不该绝,自有天助,你看,现在是不是应了我的话吗?你以后可不用着急了。”他妻子见真的有人送银子来,也就转悲为喜。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多积阴德,诸福自至。
(六)驹儿跨灶,暄邑里竞说天心。
又过了一年,蔼堂妻子分娩,生了一个男孩子,夫妇俩更是欢喜,这孩子脱乳时,蔼堂给他取个名叫琯。到六岁时,就亲自教读,数年之间,把满腹诗书都传给了他,更加萧琯天资敏慧,触类旁通,做出文章来真如风行水上,妙意横生。十四岁以后,乡闱连捷。大比之年,高高的中了状元。这时蔼堂年纪已近花甲了,却还健康得如少年一般。萧琯回家拜见父母时,老夫妇俩真是心花怒放。乡里中人争看新状元,门外面挤得水泄不通。平时受过蔼堂恩惠的都异口同声:“皇天有眼,像萧老先生这样的行善,总应该派他的儿子中状元呢!”
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
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
在下写完了这篇故事,就有一点感想——恐怕看到的人都要想着——有钱人行善不难,无钱人行善却难。然而像萧蔼堂那样的七两束修,可以尽数与人;三升黄豆,可以分半给人;良方好药,可以随缘济人;看来只要一片诚心,念念民胞物与,行善又并不难。无钱人行善尚且不难,那么一般有钱人行善事更容易了。我希望世间有钱者都能像萧蔼堂那样的见了别人痛苦,忘了自己一切。更希望有钱人把金钱放到最有利的地方去才好啊!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