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是同时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皈依佛门之后才获得的头衔,其实“释迦摩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倡导的哲学和他发起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释迦牟尼是今天的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王子,后来他才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去修行的。
据佛教传记记载,释迦牟尼为了追求人心的解放,他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实践过程才终于悟道。他首先从婆罗门老师那里学法,为拯救自己的灵魂而祈祷和崇拜祖先对他来说是无用功。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并献身于追求更博大精深的哲学。经过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后来建立了佛教,并广泛招收佛教徒。
他被门徒视为“佛陀”,“佛陀”的意思就是指“觉悟者”
。由于他的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平易近人,越来越多的佛教徒在他的家乡迦毗罗卫和恒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接受佛教,比当时的大雄耆那教更为流行。佛教是在对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佛教结束了婆罗门教一统天下的历史,这就标志着吠陀文明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新文明的开始。与耆那教一样,佛教承认生命的轮回理论,并且认为修行实践的目的就是摆脱轮回,实现所谓的“涅盘”(“涅槃”的意思是指圆满成佛,具体来讲就是实现不忧不悲、不被尘世烦恼所困惑等等的意思,或是看破尘世一切的俗事,反正一般人无法理解就对了)。但与耆那教不同的是,佛教不强调禁欲主义,它提倡科学辩证的哲学思考,深入理解万物的本质,然后开始进入悟道境界,最后达到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
释迦牟尼在处理轮回摆脱的生活问题时提倡“四谛”的学说,并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佛教所倡导的真理。四个要素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的本质是佛教布道的出发点,即从生活中的各种痛苦现象出发,主张生活中有八种痛苦:生、老、病、死、怨、离、爱、不能求,其本质是解释痛苦的各种原因。佛教避免从客观条件来分析受苦的原因,而只从主观方面来分析。
佛教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这些欲望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痛苦的出现。痛苦是欲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成为未来的原因,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相随,轮回不断”。灭谛的本质是在表明佛教的目的是消灭苦难。佛教认为消除痛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
道谛的本质是阐释佛教的思想和方法,包括八种方法:正见即信仰正;正思维即决心正;正语即言语正;正业即行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进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禅定正。(暂且不用去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最直接粗暴地理解为心无杂念就对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跟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念头,一切顺其自然就对了)
八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陀所传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从禅修中体验佛陀所传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释迦牟尼创立的这个理论完全排除了婆罗门教关于世界起源和生命意义的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吠陀经典存在的合理性。与其他学派相比,佛教理论更为完善,因而具有更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就像水一样融合了几乎所有的唯心哲学理论,因为佛的哲学观就是既对也不对,错也是对,对也是错,比较全面囊括,所以什么观点到了它这里都是那么的自然……不得不说释迦牟尼真的太厉害了!)
佛教作为许多沙门流派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而出现的,它反对婆罗门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提倡的“众生平等”的观念。婆罗门教认为上帝支配着人的命运,上帝和人是不公平的;种姓之间也没有什么平等可言。佛教则认为上帝和人,甚至是万物都是平等的,社会上不同的等级制度是由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不同而自然形成的。从这个角度看,佛教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释迦牟尼死后,他烧了自己的尸体,然后所剩下的那些骨灰就是佛教说的“舍利”。很多人为了争夺释迦摩尼的遗物,摩揭陀国、佛波婆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鸠尸国等各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因为这些国家都想独占这些遗物。
最后,他们将释迦摩尼的遗物分成8份,分别用于造佛塔以供人们祭祀。当时的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意愿,或者乐于帮助僧侣,并实行不杀人、不偷盗、不说谎、不喝酒等戒律都能成为佛教徒,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公元前70年代,佛教首次在摩揭陀国的首都聚集,并首次书写佛教经典。从那时起,佛教发展迅速。因为佛教本身没有最高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式地广为传播。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了第二次集会。这时候的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类,并进一步审定律藏。
公元前253年,古印度的国王阿育王召开了第三次集会。僧侣们聚集在首都华氏城,这次聚会被称之为佛教短暂的繁荣。其主要成就是进一步推动佛教典籍的编纂和佛教在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3类经典基本齐备。
佛教的远距离传播,体现在阿育王派著名僧侣和著名学者为弘扬佛教和佛法而远走他乡: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这样的广泛传播,使得佛教不仅在印度国内传播,而且是跨越国界传播。不得不说佛教的确起到了促进世界发展的作用,因此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古印度的第三次佛教结集标志着印度早期佛教的繁荣。
然而,由于外族人的入侵和国内长期的战争,佛教在印度的传播逐渐减弱。到目前为止,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并不多。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其他地区却有着大量的佛教信徒。就目前而言,佛教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驾齐驱。
对于佛教,我不敢对它评头论足,只能说它很厉害,居然有那么多人在信奉;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佛教所宣扬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意味,也许这才是它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吧。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应当学会独立思考,而不得沉迷其中……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