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解)佛度憍陈如等五人为比丘后;尚有外道,异教徒,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有一人问佛:若有人出家后,该怎样做,才能够证道果?佛解释说:如有人在父母健全时,而真的要出家,必先得到父母的许可,然后才拜辞双亲、出家学道去。如果父母不许,佛法中是不能接受他出家的。一出了家,受过具足戒,这个人就称为比丘。一个比丘,如真的能懂得“识心达本,解无为法,”那么他就可以称为沙门。“识心”二字,是能够了然了知,这个能认得身外的万物的心,不是有一个实体;而是一个不能被人捉摸的一种能认识了解万物的力。若没有这种力,则一切万物,就不存在。所以心外无物的比丘,心不系物。沙门能游心物外。“达本”二字,是说要彻底明白这个本来的心,既然是一个空的东西,那么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的万物,也不过是幻影而已。“解无为法”的解字,意思是知道。“无为”是对有为而言,“法”是万物。“因”“缘”会合所成的万物,都有生、住、异、灭等四相。万物不停地流转,所以称做有为法。但是物的实相或叫做真如,是空的。但是万物却是依靠它,才能存在。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若无为,却是无所不为,似有为,但是实在是无所为。这个东西,就是释迦佛悟大道时,对我们指出,众生皆有的“佛性”。假如有人,剃除须发,身着僧衣,外观确然是一位够被人尊敬的比丘,但是他的脑子里,还不懂得什么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的学理;那么这个人,终其生,只是一个比丘的标本,不得称为沙门(Samana)。因为沙门懂了“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以后,需要(一)日夜不忘的,行持二百五十戒,以灭绝一切俗情的妄念。(二)息心静神,勤修禅定,以铲尽瞋恚,所以能进止清净。(三)履行四谛法,及其所着重的三十七道品,以增进世间及出世间的智慧,而断绝一切俗人的愚痴。这种人勤修戒、定、慧,到一个时期,工夫纯熟,体证释迦佛所教的方法,果然是真的,他就得一通,以至六通的道果。这个人不再称为沙门了,我们称他为阿罗汉(Ara Har)。阿罗汉的音译有三义:(一)杀贼。杀尽见思二惑,及六烦恼诸贼、正受三界生死之因。(二)应供。应受人天之所供养。(三)不生。不再入三界之六道受生。盖阿罗汉,已是小乘成道者。最高的第四道果的圣人呀。六通:(一)神境通。有变现不可思议境界之力,而能往来自在飞行。(二)天眼通。有透视色界无碍之眼根。(三)天耳通。其耳根听闻色界无碍之力。(四)他心通。有晓知他人意念无碍之力。(五)宿命通。有无所碍的,能知自己及六道众生,过去世生活之力。(六)漏尽通。凡人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漏泄各种烦恼,故名烦恼为漏。诸漏断尽证入涅槃之境,而有无碍自在之智,所以阿罗汉能飞行往来,变己身形为另一身形,或化有形之身,为无形之“空”,他的寿命,能随一己之愿力,无尽久住。他不论在行、在住、都摄受着一切天神地祇,所以天地都为他所感动。其次如有沙门,在他的一生里,其修持的工夫,只断尽八十八品的见惑,而未尽断八十一品的思惑,这样他在活时,已证小乘的第三果,叫阿那含(Aragamin),意不还。死后的灵魂,可以上升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十三禅天,而入净梵地的第二十天,叫无想天。在那里再修持,而证阿罗汉,可不还欲界再受身了。更其次如有沙门,生时只断一品以至五十四品之思惑,他是证入第二果,叫斯陀含(Sakra-agami),意一来。他还要一往来于人天界受生,然后证入阿罗汉。最次的是只断见惑,但未曾一断思惑的沙门,叫须陀洹(Srota-apana),意入流的,证第一道果者。他虽然不复堕落畜生,饿鬼,地狱,的三种恶道;但还要在欲界七翻的生死以后,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人们听了上面所说的,是不是会感到,从出家为比丘,到证入阿罗汉果的繁难,而退却初心?这到不尽然;欲界、色界的见惑、思惑,虽有多品、多类,但都是从爱与欲发生的。爱,是迷恋于世情之可悦心者;欲,是使人浸淫于财、色、名、食、睡,等之诱惑物。如果人们能绝爱、断欲,则一切的行持法,当无多繁难。好像一切人的四肢一断,就不再用它们造出种种的身业了。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