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玄”而“不玄”的佛教文化,我们应该知道一些!

发布时间:2023-08-13 06:20:00作者:心经全文网
“玄”而“不玄”的佛教文化,我们应该知道一些!

“玄”而“不玄”的佛教理论,我们应该知道!

为什么我在里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佛教”,是这些年来看到有人天天去拜佛,天天在迷惑,他们的生活没有因为拜佛而产生变化,依然贫困,依然痛苦;那些贪赃枉法的人们没有因为拜佛或花钱烧香而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所有一切,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明了佛法的真实义,还有一些人,虽然念经,但掉到佛经的文字狱里面,胡乱的想象,走火入魔,这些实非佛法,佛法教给人们的是智慧,是真正的“放下”,即放下的不是不做,而是放下的自私自利;放下的执着与妄想;放下的任何一种好与坏的感觉。一切从“善”出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美好而安静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前生已经过去,我们看不见,也不可得,而当下做好了,还怕以后不好吗?今生做好了,还用担心来世吗?

昨天一位朋友因为家里出现了一些情况,于是就想为死去的母亲去超度,通过别人,给联系了一位师父,那位师父张口就要6000元钱,可我的那位朋友因拿不出这笔钱,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差点愁死,大早晨打过电话来问我怎么办?我只问了他,母亲在世时,你孝敬吗?对待每个人,你善良吗?教育孩子,你用仁慈的心正确引导了吗?如果这些你都没有做到,那么,我告诉你,拿出你全部所有,分成四份,一份送到寺院,去买个心安;一份留出来,作为你没有找到工作以前的生活费;一份给你和孩子买件新衣服,开开心心地过个好年;一份去到大街上帮助那些捡垃圾的老人,向他们学习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下去,这就够了。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佛教不是迷信,告诫人们不要被世俗的佛教迷惑了心灵;随后又写了佛陀一生讲经多少余会,分了那几个时期,告诉人们佛陀的一生,是作为教育家而出现的;习近平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今天我来告诉大家佛教在我国的几个宗派及其原理,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身方法,从而真正地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做到智慧的完成人生。

佛教的宗派

佛教的宗派在我国现存大致有:法性宗(三论宗)、法相宗(瑜伽宗)、天台宗 、华严宗 、禅宗 、净土宗 、真言宗(密宗) 、律宗 、乃至俱舍成实等宗。

佛法在印度,小乘虽有部执之分,大乘虽有空有之辨,却并未立许多门户。到中国后,才宗派繁兴

。隋唐以来,各宗的著述和流传的法门,大都具有本宗的特质,及至今日,宗派哗然,各宗有各宗的内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篱。尤其是各宗派传来的源流,若不加以考察,决不能从根本得以明白。如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研究三论的,就成为三论宗;罗什法师又翻译了《成实论》,后来研究《成实论》的就成为成实宗;慧远法师在庐山念佛,后来这一流派就成为净土宗;梁代菩提达摩祖师,所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成为禅宗;隋代智者大师依着法华智度等经论,成为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译《解深密经》、《瑜伽唯识》诸论,成立法相宗;又翻译《俱舍论》,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师成为四分律宗;贤首国师立华严宗;善无畏,金刚智传出真言宗;还有昙无机所传的涅槃宗;菩提流支所传的地论宗;真谛三藏所传的摄论宗等等。最多时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响绝的,也有融入他宗的,直到今日通常说的有:方便大众,普遍被大众接受的净土宗,也称净宗;所谓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谓宗下,就是指禅宗;所谓律下,就是指律宗;这四宗以外多已授受无闻,经籍不完。若要研究各宗派的概要,应先明了各宗承传的源流,盛衰的背景。然后再辨别他们的内容。

一:法性宗

也叫《三论宗》,主要以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 、《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三论立的宗,所以叫三论宗,又名法性宗。这一宗实际就是龙树,提婆《中观宗》的直接传承者。

它的教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二”字,在这里指的不是数字,而是根本意义上“分别”的意思;“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俗谛。以俗谛说事物相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二:法相宗

也叫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 、无着 、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据教兴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叫法相唯识宗。此宗有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着,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它的教义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为宗旨。“五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相”,是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是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是指圣人清净无漏的实智;“如如”是指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二取执著,无而谓有,起惑造业);依他起兴(三界心法,依据,他缘起,名依他起);圆成实性(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所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即人无我和法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即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

三:天台宗

天台宗始创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记》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记》说,慧文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的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朗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的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此宗总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大乘思想。

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境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所以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是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于前三教。

四:贤首宗

又称华严宗。此宗传承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该宗推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人(今陕西临潼西北),先学禅宗,后住终南山宣扬《华严经》。智俨是天水人(今甘肃)师事杜顺,受具足戒后,各方参学。法藏依智俨学《华严经》深通玄旨,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参加译经,著述100余卷,正式创立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任三论,天台,法相,地师论,摄论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叫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是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成深浅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当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而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二是因陀罗网境界门;三是秘密隐显俱成门;四是微细相容安立门;五是十世隔法并成门;六是诸藏纯杂具德门;七是一多相容不同门;八是诸法相即自在门;九是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是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思,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净染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是: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同遍舍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华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六朝时,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公元520年----公元526年)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后入少林寺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音等。慧可从达摩六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天柱山),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肃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道信伺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今江西吉安)传法,再去湖北黄梅双峰山(又名破头山),三十多年,主张“坐禅守一”,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弘忍得法,至双峰山东冯茂山(又名冯墓山),建东山寺,时称东山法门,其“肃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之风,开中国佛教禅风,对后世禅宗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意思,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大师和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经》和《金刚般若》便是禅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约606---706),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衰竭。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宗七派,可以想见其兴旺的景象。禅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为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此宗的开创者是灵佑和他的弟子惠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和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就是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扬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禅宗的子孙都是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后代。

六:净土宗

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的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流,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大师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它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

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据、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依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遍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乘教,也不用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七:律宗

因乘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在终南山,所以又被称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中,是依据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师一系所建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摩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的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有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于小乘戒,但其之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犯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道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中,除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不食,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以戒条来判断。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八:密宗

又叫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切如来秘密之教。大日如来所说此教后,上首之金刚萨垛,以所说者集为经文,藏于南天竺之铁塔中。咒语在古印度久已流行,但发展成为专宗修学的途径,是从龙树开始,相传经典是龙树从铁塔中取出,但在其他经典里也有咒语,随着翻译的增多而增多。龙树传龙智,龙智传善无畏,金刚智,金刚智传弟子不空。在唐开元年间,金刚智,善无畏,不空来长安,译出《金刚项经》。大力弘扬密法。于大兴善寺为根本道场,建立了真言宗。还译有《大日经》,《苏悉地经》等。不空又传承弟子惠果,住青龙寺,继续弘传。公元804年,有日本空海(弘法)入唐求法,学习于慧果。回国后,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真言宗,世称东密。晚唐汉地密法失传,到宋初有无鬼灾,施护,法天来洛阳,建立译经院,译出密典,兴于一时。从唐初密法传入西藏,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以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

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项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尊敬最崇拜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者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中文是“相应"的意思。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宗的修法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 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总而言之,既然有各宗派随时兴起,各宗就要发扬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现在通常说的俱舍,成实二宗是小乘。四分律原来也是小乘,而自从南山律师义宗唯识,就变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论是大乘空教。这二宗争论最多。天台华严自标准位置,在法相三论两大乘之上。天台就谓之一乘圆教,华严更谓之别教一乘。禅宗i顿教。净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秘密教。这三宗又别有境界,不同恒蹊。但宗宗都是求觉悟。佛法中有“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之说,此三法印是:一切无我,诸法无常,寂静涅槃。此三法印一切论者,所不能坏,以真实故。说一法者,如《妙法连花经》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分别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的,如《大智度论》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那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那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明了义经,若无实印者,既是魔说。由此看来,小乘的教义是不出无常,无我,涅槃三种法印的,如此三法印与一法印,不独大乘小乘之分别,便是整个的佛教。我把这些告诉大家,就是希望大家在学佛的道路上,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不走弯路,直达觉悟的彼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