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学佛群疑

发布时间:2024-02-08 01:04:40作者:心经全文网
学佛群疑

问题:如何成为佛教徒?
回答:第一步就是先皈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和僧。佛指的是由成就十波罗蜜自己觉悟的佛陀,法指的是佛所说的通往解脱之法,僧则是有证入圣果和持戒律的僧团。在此作简单说明,法是释迦牟尼佛生时所教导的教法,您要先归依佛,代表您会努力专心学习佛所说的法、道理、和尊重佛。而僧,指的并不是每一位僧侣,而是那些有入圣果和持满戒律的僧侣。再来就是您要努力依佛所说的法来作,才能懂得佛说的道理。僧侣的存在便是为了流传佛法,若您身边有位真正的僧侣,您可以请教他许多佛学的问题。
皈依,就是去依靠、去相信、去投靠等等,将佛法僧当成是您人生的避难所。这并不是一种迷信,千万不要以为皈依了佛法僧能让您刀枪不入或您作任何事像有了权威一样。这是种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态度。去皈依是要去学佛说的法,相信佛说的法,以佛说的道理奉行来作为您人生的依靠。千万不要以为皈依会有神来替您解围或您作坏事恶报会减轻等等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皈依,简单的来说,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您人生的指导。当您皈依了三宝后,便得以三宝为您人生最高和最尊贵的宝物来看待。如果您皈依了后选择了其它的导师作您人生的指导(这包括了现代称自己为佛教而教导的不是佛法--也就是巴利经典上没有教导的道理)或不尊敬三宝,或去信其它鬼神,您的皈依便报消了。
您如果决定要皈依了的话,只需要念以下的话(只需选一种语言)﹕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我皈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我皈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僧
除了三皈依外,还需要受五戒来表示自己愿意持戒修行来成就解脱。如果您也想受五戒的话,请念以下几句﹕
1. Panatipat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destroying living creatures.
我受持不殺生的戒律
2. Adinnad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taking that which is not given.
我受持不予則不取的戒律
3.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sexual misconduct.
我受持不邪淫的戒律
4. Musavad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incorrect speech.

我受持不妄語的戒律

5. Suramerayamajja 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intoxicating drinks and drugs which lead to carelessness.

我受持不飲酒及不吸食使用毒品的戒律



念完以上的话三遍后,您就名义上是位佛教徒了。作为一位佛教徒,您的任务是研习经文,学习佛法,和依佛法来走您的人生。千万别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如果您想更进一步的了解佛法就要修行慧禅,只有通过慧禅您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佛法。千万不要以为多看书能透悟佛法。要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去文字、书本、学问、学、和理论里找,而是去自己的身心里去觉悟。而想要觉悟就得依慧禅的指导来观照自己的身心。

这里简略的说明如何成为一位佛教徒。
问题:请介绍佛教的两种禅法

回答:在佛的教法里有两种禅法,一种是定禅(Samatha),另一种是慧禅(Vipassana)。

定禅(Samatha)在佛陀的时代已有许多修行者会,基本上是指纯粹的培养精神高度专注(一境性)及平静(轻安)的禅修法。这是通过把心专注在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增强把心安住该目标的修持方式。修持止禅能培育定力,而不同层次的定力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喜悦和平静,让修行者暂时灭除心中的贪、嗔、痴。它的功效是可以让心静(tranquility)和定(calm)下来,将心中的恶习(defilements)加以沉淀。就像是一杯污浊的水,当放在桌上不动时,脏东西沉淀到杯底,而水则变的清净。简略来说,定禅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而成就的人多半能在这一生享有心比平常人清净和定的功效。但由于恶习只是被沉在杯底,所以一样会停留在生死轮回之中。只有靠修慧禅,才能铲去另生死不断的恶习(defilements)。

慧禅(Vipassana)才是佛陀所强调的禅法,则是把心专注在不断变化的目标上,进而探索身心变化过程的自然状态。与止禅不同的是观禅的目标是事物的真实相,而非概念。在观禅的修持里,整个身心变化过程的流逝皆是禅修的目标。修行者在修行时了了分明及如实地观照心识的过程及目标。通过心对目标反复地明晰观察,智慧将逐渐产生。在观禅的修持里,定力也是一个必要的因素。与止禅的定力不同,观禅的定力被运用在不断变化的目标上。在观禅里,修行者专注在身体、感受、心识及心的目标这四大目标上,并在每个刹那专注地体验它们。随着定力与专注力的增强,心将越加明晰及平衡,修行者将清楚地体验到一切事物和身心如何在每一个顷刻中变化,而明白身心的本相及了解本身是由名与色组成,并依随着自然的法则(因果)生灭。修行者也将明白这些过程中没有一个恒常的 我 或灵魂的存在。随着对这些过程的洞悉,深奥的智慧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洞察的智慧生起时,中舍的心境也会随之而来。在心完全平衡、平静、精进及醒觉时,修行者将会体验到这一切变动过程的息灭,而证到涅盘—苦的止息。

从古自今历代大师都以修慧禅而悟证道果,脱离生死轮回。佛陀也是依此法门而成就解脱。
问题: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

回答:这个答案是否认的。在大乘佛教里许多人认为吃素是一种不杀生,不与众生结恶。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在2,500年前佛陀只有禁止僧侣们吃三种肉,如律藏中提到:

“如果一个比丘看见,听见,和怀疑这肉是为他而杀的,他则不能吃。”

原因是因为如果比丘吃此三种肉就有牵涉到杀生的因果关系。在佛陀在世时,Devadatta曾经为了分裂僧团开出了要吃素的戒律(这是件非常有名的案子,相信各位都查的到这个典故),而被佛陀拒绝了。这个戒律有违托钵乞食的原则,而且对比丘的身体而言而且没有意义(对修行来说)。

大乘佛教提出不吃肉便等于不杀生或不扶助他人杀生。这套说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如果吃肉是帮助杀猪、鸡、牛、羊等等的人杀生(或造成自己的杀业),那么吃素不也是一样?因为种菜不也一样要杀虫子,赶走动物,喷洒农药等等。更何况吃的人何来有杀的念头?吃的人多半有贪的念头罢了。

如果说吃素是为了身体健康,这点到值得认同。

甚至有些人认为吃素是在清净自己的心灵,这也只是种妄想罢了。若吃素真能吃出解脱的话,早有许多人解脱了,而佛陀还用说法吗?
问题:在家修行能解脱吗?

回答:可以的。在佛陀在世时,就有无数的在家弟子证到初果,二果等等。所谓的果位为:

初果(须陀洹):剩七次生死轮回

二果(斯陀含):剩二次生死轮回

三果(阿那含):剩一次生死轮回

四果(阿罗汉):不再生死轮回

以上是果位的简略说明。
问题:证入果位后还会退转吗?

回答:不会。现在世上有很多邪说说入了果位还会退转,这种说法都是否认因果存在的说词。证入果位的人代表他们正因已熟,正果已成,没有任何世界上的事能再另他们折返。就像树长出果实一样,这个过程是无法回转的。

问题:如何找师父?

回答:在此只能建议您以下的准则﹕

1.他必须持满戒律

2.他必须熟读经文并知道正确的解释

3.他必须自己有修行和领悟佛法,而不是全靠书本
问题:巴利经典内的经文是否可靠,正确?

回答:是的。虽然经过了2,500年的流传,至今巴利经典内的经文仍是可靠和正确的。由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知道巴利经典里的经文是佛法和佛所说过的话:

1.经文在约2,000年前便以文字记载。上座部(Theravada)的长老们是最着重经文的无误的。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在经文中添加自己的学说、思想、或立场,甚至一字一语,并且不时与他人比对确保每人手中的经文是所有长老们所公认的。第四、五、和六次的经典集会便是为此而办。且每次都由有悟证解脱的大阿罗汉负责再认可和验证。不像大乘佛教里的经文,是由后世之人发心著作。原始佛教的宗旨是在于保存佛陀原来的话和思想。

2.在经文还未以文字记载前,一直是用一种严格的口述方式传法(500年中)。根据记载,僧侣们每天一早起来便进入大堂一起背诵经文,然后持续每天都会互相比对和互持经文。这并不是只有一些僧侣这么作而已,而是全部的僧侣(成千上万)都如此的组一小组天天背诵,然后和其它小组比对和互持。最后是在斯里兰卡内乱结束后,由印度回到斯里兰卡的僧团和当地的僧团互相背诵和比对,发现双方的经文一字不差,更由大阿罗汉们举行第三次集会才撰为文字。

3.最近一次的集会(第六次集会公元1954年)更是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长老们来集成,直到所有经文又再考查,比对,验证等等,所有长老都同意经文的准确无误,才通过。所以巴利经典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远远胜于大乘佛教和其它佛教的著作。

问题:大乘经典内的经文是否可靠,正确?

回答:这个答案是否认的。大乘佛教的起初便是由不守佛陀教悔的僧侣们所组成。虽然大乘佛教的经典里有巴利经典在内,但大乘佛教的著作改了巴利经典内的思想。而人在盲目的情况下读了大乘的思想往往被引导上错误的路。就像一个人在一间暗室里触摸到一件物体,而他不知道这件物体是什么,他只能大概摸出它的形状等等,然后另一个在暗室里也看不见东西的人来跟他说,这件物体是什么,它是如何如何等等。那个不知道的人以为另一个人看得到,或认识这件物体,便相信了他。这便和大乘经典一样,虽然里面有原始佛教的经文和经义,但只是另一位盲人依他自己的想法在叙述他所触碰到的东西。这便偏差了佛陀的原意。
问题:我在哪里找的到巴利原典?

回答:现在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翻成英文的巴利原典,这些都是值得一看的。如果您会巴利文,读巴利原典是再好不过的了。您可以到这里http://www.buddhist-canon.com/PALI/)下载整套第六次集会的巴利原典


问题:如何辨别佛教正法?

回答:在巴利经藏长部里的第十六卷提到:

「现在,阿难,如果你们任何一人这么念着,‘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指导’--不要这么观。只要是任何我为你们说的经法和戒律,那就是你们的导师。」

佛陀称自己的学说为经法和戒律,这两者是离不开的。其中戒律是特别给僧侣的,总共有227条。在2,500年后的今天,已经不能再有比丘尼了(女僧侣),只能有尼姑,这是佛陀留传下来的法旨。戒律在佛教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经典批注中提到:

VinayanamaBuddhaSasanassaayu,

vinayethitesasanamthitamhoti.

这段巴利文的意思是,Vinaya(巴利律藏)是佛教的生命,正法佛教会存活是因为戒律还活着,而戒律则是抑丈比丘们的尊守。平常人或许认为戒律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佛陀和上面的句子所说,戒律和经法是离不开的。戒律维护了比丘的行为清净和正法的延脉。就像平常人有许多坏习惯,而被他人指出时,总能自己制造出一套说法来自圆其说。同样的道理,一个比丘不尊守戒律,佛陀的经法就会受到污染和点缀。

在过去的2,500年中,陆陆续续的有许多僧侣要求要改变戒律,原因是在于不同的环境和风俗,但是经过每次经典集会和阿罗汉们细心的考察,2,500年后的今天,Vinaya(巴利律藏)的227条戒律仍然没有变过。

在这年代,许多僧侣早已以自己的观念在做事,譬如他们认为不赚钱、不交易、不种菜、不盖基金会组织、不多收点信徒,自己就活不下去。其实持钵要钱、交易、引诱信众、种植植物等等,都是违反戒律的。

根据古老的长者们说,佛陀曾应许过他的弟子们,只要他们尊守戒律,他们在这世界上一生都不会少作僧侣的需要(FourRequisites:其中包括了食物、僧袍、等等)。
问题:但是,除了戒律外,平常人要如何辨别正法呢?例如在泰国的派别Dhammakaya(法身寺),虽然他们的僧侣都守227条戒律,但又要如何辨别他们的法呢?

回答:在泰国的Dhammakaya团体虽然也含有巴利三藏,但他们传授的法门却不是记载在经典里的。他们的解释是说他们的法门是佛独特传授的,是自古已来失传的法门。这样的说法直接的同意了以下几点的(非)事实:

1.在集会中的阿罗汉们企图性的隐藏这个法门

2.在集会中的阿罗汉们不知道这个法门

3.佛陀成道时必是采用这个法门(Dhammakaya团体对此还特别撰写了他们自己的佛如何成道的故事)

4.佛陀必以此法门教导他的弟子如何解脱

5.八正道中必有提起此法门

由以上的辩证和反证,我们足以知道泰国Dhammakaya这个团体所传授的法门不是佛教的正法。

在巴利经典中佛陀提到:

「Gotami,这些你所知道的法的特质,‘这些法引导向清净,不是向热情(热血);是往解脱,而不是往束缚;是能抹去自我的贡高,而不是朝向自我的贡高;朝向歉虚,而不是朝向野心;朝向满足,而不是不知足;朝向独自的闲居,而不是人们的缠缚;向精力(精神),而不是向懒惰;向无烦恼,而不是向烦恼’:你就可以知道,‘这就是经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导师的指导’。」

除此之外,在佛陀的教法里特别强调四圣谛和八正道。如果在任何教派里没有四圣谛和八正道的元素,那肯定不是正统佛教。尤其是法门方面,如果不与八正道相齐,则不是佛所说的法。
问题:哪里看得出原始佛教还现存于世间的呢?

回答:由于现代的佛教教派众多,很多人会问,原始的佛教是否仍然存在。对于一个追根究底,崇尚真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去探讨的。然而对于一个已经习惯随波逐流,已追随某个佛教的人来说,多半对此没有兴趣。又有许多人他们从未真的去探讨过,便下定论说2,500年前的佛教不可能还存在,或者他们内心充满了猜忌,不肯相信经典的真实性或真的有人悟证了涅盘。

后者的人们是值得被同情的。在这各说各话的年代,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是分不清楚哪一个方向才是正确的。大多数的人看上去都好像只是在迷信一种如梦似幻的信仰,所以许多人宁可选择什么也不信,以免走错路掉进水沟。或有些人,一听好友介绍某位「大师」,没调查仔细和思量便盲目的去跟随,希望能得到大师的「加持」或「赐福」。后者多为贪念过重而被妄想所误导。更有些人以为「灌顶」能开启智能或消除恶业,这些都只是想坐享其成,一步登天的梦想罢了。假设「加持」、「赐福」、「灌顶」能另人开启智慧和解脱的话,那佛陀还用费那么大的功夫说法和教禅吗?

然而,原始佛教是否至今仍存在呢?答案是是的,唯一从2,500年前至今仍未「突变」的佛教就是Theravada(上座部,长老部)佛教。当然,原始的佛教只有一个,而今天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其它派别的出现,所以必须用名称来与其它派分别。

而从哪里看得出这是原始佛教呢?在此简略列出以下几点:

1.经法和戒律(Dhamma-Vinaya)

Theravada佛教的经法和戒律是经过严格的流传,一代接一代的紧密考查和验证而来的。详细请看经典和分裂历史。

2.历史和考古证明

Theravada佛教是经过世界的各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证明史上和世界上最原始的佛教。它不仅包含了最原始的经文(以文字记载的有2,000年的历史之久)和最原始的僧侣生活方式。

3.僧侣生活方式

Theravada佛教的僧侣们是依照着2,500年前佛陀传下来的僧侣生活而行。其中包含了不穿鞋,不收钱财,托钵,三衣等等的227条严格纪律。

由此考查我们可以知道2,500年前的原始佛教至今仍然存在。在这混浊的世界里,仍像朵莲花一样的开着。

但由于今天的信息发达,许多人因此接触到了各家不同的说法,迷惘的人难免会误信一些邪说,而走上错误的路,或有些人仍在找寻正确的路。而宗教就像一条河流的源头,如果源头不干净,流出来的水自然是浊的。同样的道理,「变质」了的佛教,教导出来的道理和法门也是「变质」的,而每个人都应注意到这点。
问题:为什么正法会没落?

回答:在巴利经藏中部第六十五卷 Bhaddali Sutta 记载到:

僧侣 Bhaddali 问佛陀: 「尊贵的先生,为什么从前有较少的戒律,而有许多人证得解脱? 而现在有许多戒律,而却有较少的人证得解脱?」 [僧侣 Bhaddali 在此不愿尊守戒律,似乎认为过多的戒律是导致较少人解脱的原因。而佛陀在此给了他一个不同的答案]

佛说:「正是如此,Bhaddali。 当人们开始堕落,正法开始消失,就有较多的戒律和较少的人解脱。当整个僧团没有大量的僧侣破坏规仪时,导师不会定下戒律。但是,当整个僧团有许多人破坏规仪时,导师才会定下戒律来让僧侣们尊守。」

由这篇经文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今日之所以正法会没落,乃是因为人们不尊守正法。身为佛教徒的人们更加要尊守正法,而僧侣们要尊守戒律,才能让正法延续下去。

(完)

希望每个人看了这篇文章能用这智慧来辨别这世界上杂乱的佛教派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