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安住与回归
宗性法师
(2000年7月24日)大家来参加夏令营,就是要学习生活禅。老和尚对生活禅有精辟的开示,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可以讲这是生活禅的纲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我个人的理解是,生活禅就是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禅悦中,生活在喜悦、自在中,在自在、喜悦、禅悦中生活,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我们生命开始净化、升华的基础。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如是安住、觉悟与修行,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向着圆满的方向前进,我们改造人生、改造宇宙就会有希望。生活禅夏令营有一个总体原则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生命的安住与回归”,主要是从如何在觉悟人生方面下功夫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宣讲。
我认为在生活中要奉献,要修菩萨行,觉悟是最根本的。如果没有觉悟、没有智慧作为基础、依据,我们在生活中的奉献、布施往往是很不心甘情愿的。举个例子,你在路上碰到一个人对你讲:“你好,我是来找亲戚的,但他搬家了,现在找不到,我的钱快花完了,回家路费还差5元钱,请你行行好帮帮我。”这个时候,你看到他哀求、绝望的目光,一定会同情他,不由自由地掏出5元钱给了他。当你走出几步再回头时,你发现那个人又向另外一个说同样的话,这时你会马上生出悔恨的念头,你感觉自己上当了,给他5元钱还不如自己买冰淇淋吃舒服。这说明一个问题,本来你给他钱是一种布施、奉献、修菩萨行的行为,但最后心里又生出极不情愿。所以,我觉得要彻底地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社会大众,觉悟是最根本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觉悟和奉献是分开的,奉献正是对觉悟的彻底落实,觉悟是奉献的根本保障。如何觉悟?怎样才能觉悟?我准备从四个方面进行演讲。
一、生活的越轨是我们现实的生命状态
我们现实的生命是脱离了正常运转的轨道,所谓正常是指充满着喜悦、得到大自在、有圆满智慧的生命,越轨是脱离了这个运行的轨道。宇宙间有人已经把他的生命拨到了正常的运转轨道上,那就是佛,佛已经得大自在,得到无上喜悦,得到无上的圆满。我们每个人、每位众生都可以与佛一样,《涅槃经》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权力,让我们这个越轨的生命回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没有让自己的生命在正常轨道上运转,但也不能排除我们的身边有些却是再来人。我们不能轻视目前面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向《法华经》里的常不轻菩萨学习,常不轻菩萨见到每个众生都很恭敬、尊重,他说这些人都是未来的佛、未来的菩萨,或许这里面有过去的佛菩萨所应显,所以他不轻视每一位众生。我们的空间、周围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菩萨,并且十方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
讲个故事,有个居士很虔诚地去朝峨眉山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从成都开始三步一拜拜到峨眉山脚下,峨眉山的土地护法出来问他:“居士,你这么虔诚的三步一拜,到这里来有什么目的吗?”他回答:“我来拜普贤菩萨。”土地被他感动了就告诉他普贤菩萨不在家,他就问:“菩萨到那儿去了?”土地说:“去成都了。”他问:“在哪个地方?”土地答:“在成都昭觉寺。”他又问:“我怎么找得到呢?”土地告诉他:“你去找烧火煮饭的、穿得很脏的那个人,他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那个居士就从峨眉山返回城都,去昭觉寺厨房里找,真看到了一个烧火、穿得很脏的僧人,他赶忙上去给这位僧人叩了三个头。僧人讲:“你为什么给我顶礼啊?”因为平常是没有人觉得这个烧火的是一位有功夫的人,居士讲:“你是普贤菩萨。”菩萨一听,知道天机泄漏了,就问那个居士:“你有什么要求?”他答:“你要度我。”菩萨又问:“我如何度你?”他答:“您用什么法门都行。”菩萨讲:“那好,我现在就度你,你拉着我的手跟着我,我们现在就去灶里大火中入烧火三昧?”居士一看灶里火这么大,我那能去,一下子把手松开了,再一看,菩萨已钻进灶里不见了。结果普贤菩萨回到峨眉山对土地讲:“你真是打闲岔,我去作度众生的事,你却道破天机。”从此,峨眉山范围内,就没有土地做护法。我们去朝峨眉山时,整个山上都见不到土地菩萨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周围任何一个人,包括很不起眼的人,一方面他具有佛性将来会成佛,另一方面说不定他就是菩萨而来。
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还没有体会到真实生命状态下的自在、圆满与喜悦,是由于我们没有付出,没有下功夫。佛告诉我们说:“我只教给你成佛的方法,而成佛的路还要靠你自己去走。由于我们生命的越轨,使得我们还沉沦在生死苦海里,苦苦地挣扎着,在现实生活中是染污的、是苦的。佛讲众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其实,佛讲的八苦只是一个概括,生命中的苦很多很多,表现在每一个角落,表现在每个念头当中。随便简单举个例子,假如你静静躺在床上,窗外一片漆黑,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你去观察半个小时,心中那种迷茫、不安将会悄然生起,这就是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千万不可认为佛说的苦自己都没感觉到,自己已不属于凡夫。生命中的苦表现形式是很多的,我们从母胎来到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苦哇,苦哇。”这一粗重的苦好象自己都没有觉察得到,而生活中许多细微的苦更是普遍。
现在二、三十岁年龄段的年轻人是在特殊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精神上没有任何寄托、依靠,整天就是上班、回家,在家里、单位、汽车上或超市这些地方来来去去,时间一长就慢慢觉得很枯燥、无聊,没有意义。于是就去喝酒、唱卡啦OK,尽情放松,以抵挡寂莫、空虚,喝够了、唱累了就回家睡觉,过两天寂寞、空虚又来了,又去喝、唱、狂欢,就这样不断产生恶性循环,而空虚、寂莫永远不能结束,这种寂寞、空虚就是一种苦,一种不易察觉的的苦。有人可能不去喝酒、唱歌,而去搓麻将、赌一赌,同样是换汤不换药,通过我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失落始终不是办法。有一位老居士曾对我讲,他觉得现代年轻人很奇怪,走路就象没有拧紧螺丝的自行车,前后左右有幅度地摇摆着,说明内心已经达到极度放纵的地步。
种种表面越轨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是没有力量与办法改变生活中的空虚与寂莫,你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听音乐或者去运动,在运动时是很投入的,只是把烦恼压在底下,一旦这个力量取消后,烦恼会越来越厉害。我们都很害怕孤独,当一个人在家时心中莫名其妙的惆怅会悄然生起,要么喝杯咖啡,不行,要么躺下来拿个摇控器看看电视,还是不行,真想找个人聊聊天。这种惆怅的本身就是人生痛苦的折射,是比较细微的现象。我们人生所表现出的这种空虚、迷茫、惆怅与不安,说明了我们现实生命是污染的,是脱离了真实的状态,是脱离了正常的运转轨道。
二、名言概念使我们的生命越轨
大家一定感觉得到,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名言概念、虚幻的相状中。拿我们面前这张桌子进行分析,这张桌子是怎么来的?不错,它是缘起的。由伐木工砍下树,成了木头,运回来,工人用斧子、锯子等工具制成的。第一张桌子造好后,被取名叫“桌子”,于是“桌子”就代表特定的一堆木头,特定的一堆木头就是桌子。桌子是这样的,茶杯、佛像、人等等宇宙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如此。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非常费劲的,大人指着一样东西,比如拿来一只碗告诉小孩这叫碗,小孩两只眼睛睁得圆圆的,看着碗的样子,第一印象连带相状与名称便搭在一起,第二次,第三次,反复教几次后,大人再考察,小孩会从一堆东西里去抓那只碗,小嘴里嘣出“碗”一词。我们对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这样接受的。当我们的父母开始用名称、概念、语言来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些事物的名称、概念连带事物的形态印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与状态。
宇宙间事事物物的名称概念与具体事物真的是有一种绝对的必然联系吗?比如我们有好几个名字,有乳名、书名、法名,还有笔名,这几个名哪个代表我?你可能会认为哪个名都是我,叫出哪个名你都会指着我,离开这个身体,你就认为不是。有几个名字是在描述我这个对象,但哪个名字又都不能代表这一堆躯干,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把不能代表具体事物的名称与具体事物本身混为一论了。假如后面有人叫一声“宗性”,我会毫不犹豫问:“谁呀?”因为宗性就是我,我就是宗性。所以,我们通过名称概念来认识世间的事事物物,已经发生了很大偏差。我们现实生活完全被名相概念牵引、干扰着,形成了认识、把握世界的一套固定的模式。
凡夫众生不能从全面整体来认识事物,而总是根据事物不同的特性、特征、功能作一局部的概括,并得到大家认同来取名的。一旦取了名,执着就来了,在脑子里固定的模式便形成了,这个框架、模式就是执着的根源。其实,名称与具体事物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我们没有智慧,把名称、概念与具体事物搅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四大”构成,即地、水、火、风,离开了“四大”,宇宙间什么都不存在。我们众生不是直接在观察、觉照世界上的事事物物,而是通过名言概念这个桥梁去认识,并且把名言概念与具体事物纠缠在一起,于是产生强烈的执着,按固定的模式理解所有的东西,以为茶杯是真实的,话筒是真实的,你、我、他都是真实的。
既然我是真实的,我的家人、学问、财富、衣物、同学等等也都是真实的;你是真实的,你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真实的,以及他的一切也都是真实的,于是产生了贪心。你有的我没有,他有的我也需要,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夺为己有,彼此相争斗、互相侵害。我们每个人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固定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固定不变的自我,又以自私为中心,自我为半径画圈,去不断占有,这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就是如此生活在一个名言概念的世界里。
我们在此可以做个游戏,请上来一个学员。我提问题,你回答时不准用你、我、他三个字,看能否办得到。问:“你是学生吗?”答:“是学生。”问:“在哪里上学?”答:“在三十五中。”问:“你上几年级了?”答:“职二。”问:“你的老师是谁?”答:“是某某。”问:“他是干什么的?”答:“他是老师。”——还是说出了他字。从游戏可看出,你不想说你、我、他都不行,因为你的、我的、他的已经模式化了,我们时时抱着不放,这就是执着
。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着对名言概念的执着,名言概念不仅是你、我、他,大家爱听好的话,不爱听批评、骂人的话,好话、坏话都是名言概念,我们很多人就因被名言概念支配而上当的教训。有一次,有个居士到北京法源寺找我,说上个星期有位师父上他家化缘,那位师父自称住在法源寺与我们隔壁,因为法源寺要举行一个吉祥的平安法会,所以请居士去上香,他就交了那个师父五百元钱,结果等了一星期也没有消息,就来问我了。我说没有那回事,我告诉他隔壁住的是几个学生,找来一看,哪个都不是,那个居士知道上当了。我告诉他之所以上当,是由于被求吉祥平安的概念所迷惑。
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被名言概念束缚,很难认识事物的真实相状,很难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必须摆脱名言概念的枷锁、障碍,才能如是体会生命、珍惜生命。凡夫众生之所以越轨而脱离真实,完全是由于受虚幻的名言概念的干扰,有了名言概念就有固定的你、我、他,跟着就有贪、嗔、痴,就有我执。我执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我执是受名言概念的影响,我们要生活是安祥、自在、踏实、喜悦,就必须摆脱名言概念的约束。
三、让生命回到正常运转轨道
名言概念是造成生命越轨的原因,有什么办法去摆脱和不受名言概念的干扰呢?禅宗常常从是否摆脱名言概念来检验修行的功夫。有个公案讲,有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见雪峰祖师,雪峰禅师问她:“从哪里来?”她答:“从大愚山来。”雪峰又问:“大愚山上出太阳了没有?”她答:“有了太阳就没有雪峰。”雪峰禅师拿她没有办法,就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玄机。又问:“玄机一天能织多少布?”她答:“一丝不挂?”说着转身就走,雪峰禅师就说:“你袈裟着地了。”比丘尼便回过头来看,雪峰禅师道:“好一个一丝不挂。”既然一丝不挂,却还有架裟着地的名言概念。禅宗讲开悟,常说于言下大悟,这需要不受名言概念干扰才行。
我们认识外界的物体,比如一棵树,都是通过眼睛,树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印,视角神经中枢对此印象进行判断,形成这是棵树,是什么树种、是新、是老等等固有的概念。从生理学上讲,要摆脱名言概念的干扰,应在中枢神经上加上名言概念这方面下功夫。佛法把树叫“境”,把视网膜、瞳孔、中枢神经等叫“根”,把对外境认识的功能叫“识”。根、境相对时,通过识的活动来认识外面的事物,只是缘起一假有和名言概念,要摆脱名言概念,就要在认识活动生起的当下让它不受干扰和束缚。佛法讲在根、境、识三个同时生起时,你能如是认识名言概念的只是一个符号、代号,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只是为了人类交流、沟通方便,给它安上的一个符号、代码,就象商店的商品给贴一个商标。我们能如此认识名言概念及其作用,就会逐渐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与干扰。
我们要体验、体会宇宙间事事物物还没有取名、安名时的状态,要从认识活动生起的当下、刹那去体会、觉悟,那一念、一刹那就是生活禅。摆脱名言概念使我执没有产生的基础,我执不在,贪、嗔、痴的烦恼自然跟着连根而除,生命里没有我执,没有贪、嗔、痴等的烦恼,我们的生命就会回到真实的状态,回到安祥、自在的状态中。
四、使生命一如继往地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既然在一念、一刹那间可以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而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语言、概念,怎么办?禅宗叫保任,需要不断提起,用功努力,一刹那可办到,就会有第二、第三刹那。而要让每一刹那都如此,一般人很难办到,需要有觉照的功夫。禅宗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生活中一旦名言概念干扰时,马上把觉照的心提起来,有了这种觉照的功夫,才能使自己再不重新脱离生命正常运转的轨道。人往往喜欢新鲜,喜欢对新鲜东西抱住不放;但当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真实时,不要抱着不放,不要沉溺、陶醉在里面,而要一如继往地向前走,否则又产生新的执着,又会脱离正常运转的轨道。
《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应知道一切都只是工具,就象坐船过河,过去了,就不要再背着船走路。
归纳地讲,我们现实污染的、迷惑的、不安的生命形态,是由于受名言概念的干扰,而产生我执,产生错误的想法,有了错误的想法就会有错误的作法,造成目前的状态。要想回到生命的真实状态,必须想办法摆脱名言概念的束缚、干扰,摆脱之后还要不断继续前进,不断努力,不要沉溺,不要陶醉。还有一点,我们不要由于自己受名言概念的干扰已经几十年了,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而产自卑,要有六祖慧能见到五祖时回答的“我是来作佛的。”这样一种气魄。每个人学习生活禅都是平等的,没有文化、不识字都不要紧,关键你要照顾好自己的念头,知道这个道理,老老实实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
再讲一个故事。清朝时成都文殊院有一位祖师,他不认识字,是个苦人出生,学佛时不知如何修,方丈和尚告诉他去拜弥勒菩萨,他就老老实实地去拜,并问方丈:“我要拜到什么时候?”方丈讲:“你每次拜到菩萨像动了就停下来。”这是方丈和尚故意锻炼他,方丈和尚在菩萨像后面穿了一个洞,用根绳子拉着菩萨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绳子,菩萨像就会动一动,他就停止礼拜回房休息。如此三年,有一天方丈和尚去会客,忘了拉绳,结果菩萨像到时自己照样动了,弥勒菩萨还走下来问道:“你这么虔诚礼拜,有什么需要吗?”他答:“吃住寺里都给了,我什么都不需要。”菩萨便上去了。第二天,方丈问他:“昨天菩萨动了没有?”他答:“动了。”方丈觉得很奇怪,又问:“怎样动的?”他答:“菩萨走了下来。”方丈赶紧问:“走下来干什么?”他答:“菩萨问我需要什么,我说什么都有,不需要,于是菩萨又上去了。”方丈叹声道:“哎呀,你应该要智慧。”当天,他又继续礼拜,菩萨又下来,问他要什么,他说要智慧。从此,他就能讲经了,别人在旁边念一段,他都能讲得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任何事相当成一个定点,不论有无知识,只要有自信心,有坚强的愿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现在流行网络,柏林寺就是一个菩提网,一个生活禅网,每个发心参生活禅、成菩提道的人,都可以把这个地方看成是一个没有网址、没有代号的网。只要我们愿意上这个网,就放心地去上,作为生活禅的网友、菩提网络的网友,肯定有一天,我们会同登彼岸,一起成就。
今天就到此,由于自己道业不精,觉得不好、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