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八)

发布时间:2024-08-08 01:00:33作者:心经全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八)

其次,来看“火大”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阿难,你要知道,‘火大’的‘暖热之性’是没有自体的,只是寄托在各种因缘当中而已。”

【无我】指没有“自体”,或没有“主宰”。其中,“我”是主宰之义,也是体性之义。

“无我”又可以细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二乘圣者得证“人无我”,即“自体”了不可得,破除“人我执”而成就圣果。大乘圣者得证“人无我”及“法无我”,不仅“自体”了不可得,连“法界之体性”也同样了不可得,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而成就无边自在之圣果。

所谓的“我”,依据各经论开示,那只不过是一种“妄觉”和“错觉”而已。这个“妄觉”就是常说的“无明”。消融“无明”,达于“无我”,且不落于“断灭”,就是咱大家的修学方向。

——其实,法界之状况本来如此,那不是修出来的,但需要不断“觉悟”。

“火大”也是如此,其中本无“暖热之性”可得。而此“暖热之性”也不曾断灭,它就寄托在种种因缘当中,无处不在。

为何说它无处不在?且听世尊详尽开导: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你看室罗筏城当中,那些还没吃饭的家庭,在准备烧火煮饭的时候,就会用手拿着铜镜和艾草绒,到太阳下面来求取火种。”

【炊爨(音:窜)】烧火煮饭。

【阳燧(音:岁)】古代取火的器具,如:燧石,即火石。另外,也有使用铜镜反射并汇聚阳光,来点燃艾草绒的方法。都可以叫做“阳燧”。

这里的“阳燧”,参看后文可以知道,指的是铜镜和艾草绒。古时候取火比较麻烦,印度由于地处热带,日照强烈,所以,在晴天通常采用铜镜和艾草绒,铜镜估计是凹面的,可以把阳光反射并聚焦在一个点,只要把艾草绒放在聚焦点上,耐心等一会儿,就可以点着了。

在取火的过程当中,这个“火性”平时“寄于诸缘”,寄托在种种因缘里面。针对阿难尊者的疑惑,假如它是“和合而有”的,那么,它就应当有个来处才对。

就好比呢,世尊以僧团作为例子说道: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阿难,如果你把这个‘火种’叫做‘和合而生’的话,就如同我和你,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现今成为一个僧团。僧团虽然是一个整体,但追究一下其根本内容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体,也都有所在的种族和姓氏。”

所谓的“一众”,就是指一个僧团。它就是由大众僧“和合而生”的。但是,其中的每一位,又都具有独立性,各有各的身体,各有各的种族和姓氏。同时,每一位都是“僧”,才能够和合出来“僧团”。

例如,世尊继续说道:

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例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性,优楼频螺迦叶是迦叶波种性,乃至于你阿难,是瞿昙种性。”

【婆罗门】相传是大梵天的后裔,翻译为“净裔”。

【迦叶波】翻译为“龟氏”。

【瞿昙】翻译为“地上最胜”,也译为“太阳种”,就是常说的“释迦族”。

大众僧各自身体独立,种族姓氏独立,但都叫做“僧”,也都是“僧”。许多“僧”合在一起,才“和合而生”了僧团。

假如说,像阿难尊者所疑惑的那样,以为“火性”,即“火大”的暖热之性,其表现就是所取得的“火种”,也是“和合而生”的话。那么,它到底是来自于哪个“火”呢?是铜镜里面的“火”,还是艾草绒里面的“火”,或者是太阳里面的“火”呢?

——总应该某处有个“火”,才会“和合而生”成为“火种”。假如找不到“火”的来处,那就只能说明“火种”以及“火性”不属于“和合而生”。

沿着这个思路,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阿难,如果说这个暖热之‘火性’,是因为‘和合而生’才有的。那么,当人们用手拿着镜子,面对着太阳求取‘火种’的时候,这个‘火种’,到底是从镜子里面出来的?还是从艾草绒里面出来的?或者是从太阳里面出来的呢?”

总应当某个地方有“火”,才能够“和合而生”,并取出来“火种”。

下面世尊一一论述: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阿难,如果说“火种”是从太阳光里面出来的,既然阳光能够燃烧你手中的艾草绒,那么,阳光从高处照射下来,所经过的那些林中树木,都应该被阳光焚烧了才对。”

树梢在高处,显然距离太阳更近,阳光首先到达那里,然后才从旁边照射下来,经过铜镜的反射聚焦,点燃了艾草绒。但是,高处的树梢却没有被阳光点燃,这就证明,“火种”并不来自于太阳光。

接下来,“火种”是否来自于铜镜呢?世尊继续论证: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燃)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如果说这个‘火种’是从铜镜里面出来的,它既然能够从铜镜里面出来,去点燃艾草绒,铜镜本身为何不会被烧融化呢?”

“另外,你弯曲手臂拿着铜镜,手和铜镜紧紧相触,尚且感受不到热度,又怎么可以说‘火种’的暖热来自于铜镜,并且跑出来把艾草绒烧毁了呢?”

【镕】“熔”的异体字,指烧化、熔化。

【纡】曲折,弯曲。

【融泮(音:盼,意思是:分散)】这里指艾草绒被点燃,并最终烧成了灰烬。

假如“火种”的暖热来自于铜镜,铜镜就应该会被烧热,否则,它如何能够从铜镜里面跑出来,去把艾草绒点燃烧毁呢?

实际上,铜镜丝毫没有热度。这就证明,“火种”并不来自于铜镜。

接下来,再看看“火种”是否来自于艾草绒,世尊继续说道: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如果说这个‘火种’产生于艾草绒,那又何必非要借助于太阳光照射到铜镜上面,反射聚光之后,艾草绒才会着火呢?”

这就证明,“火种”并不仅仅来自于艾草绒。那么,纵观当前的各种因缘,这个“火种”究竟来自于何处呢?

世尊继续论证: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你再仔细观察,铜镜拿在人的手里,太阳光从天上照射下来,艾草是大地土生土长的。那个‘火种’,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跑到这里来的呢?”

当前的所有因缘就是这些,可是,任何一处,似乎都不是“火种”的发源地。如此遍觅“火大”的暖热之性,竟然了不可得。这真是奇妙啊。

以上论证表明,“火大”所显现之“火种”,它不因为某种因缘而单独产生。那么,它是否会因为几种因缘相互和合而产生呢?

对此,世尊继续论述: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太阳和铜镜距离很遥远,既不能相互融和,也不能相互混合。总不会,那个‘火种’是凭空生出来的吧?”

【日、镜相远】一方面,指太阳和铜镜距离很遥远;另一方面,太阳光虽然能够到达铜镜,但是,两者的特性相距甚远,铜镜有实体,而阳光没有实体。一虚一实,也无法相互和合。

另外,太阳和艾草绒也相距很远,同样无法相互和合。因此,虽说以“太阳光”、“铜镜”和“艾草绒”三者为缘,就可以取得“火种”,而此“火种”却找不到来处。所以说“火种”以及“火性”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和合而生”。最后,“火种”也显然不可能凭空产生,就是说,它也不属于“自然而有”。

于是,针对阿难尊者前文的疑问:“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

世尊从“火大”之“火性”,即“暖热之性”的角度来回答说: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本性所显之妙火,当体就是真如性空;本性之真如性空,当体就是真如妙火。纯粹一个清净本然,周全遍满整个法界。”

“只是随顺着一切众生心境的不同,呼应着众生智慧心量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罢了。”

——如来藏当中的“火大”之妙性,到底如何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呢?世尊补充说道: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阿难,你要知道,世间的人们,在一个地方拿着铜镜取火,那个地方就可以生起‘火种’。如果人们在整个法界当中,到处拿着铜镜取火,就会在整个世间的任何地方,生起‘火种’。既然生起‘火种’的地方,遍布整个世间,‘火性’又怎会有确定的方位和所在呢?”

“它只是遵循着因果业力,而发生显现出不同的‘火大’之现象罢了。”

“火大”之性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它只会随顺着业力因缘而显现出“火种”。有缘则现,无缘不显。

然而,奇妙之处在于,“火性”并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而有”。它就是如此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正是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呀。

可是,尘世间的人们,却是这样认识的: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的人们由于无知的缘故,把所显现的一切‘火大’之暖热,迷惑为‘因缘所生’,或者‘自然而有’。这些都是第六意识心,进行虚妄分别和计算猜度的结果。只是有许多言语说法而已,却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

因此,大家不可执着于语言文字,也不可太过计较概念和理论。即便是佛教法义,也是如此,只应善学善用,而不应太过计较与执着。

接下来,看看“水大”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

“阿难,你要知道,‘水大’之‘流性’是不确定的,或者流动,或者平静,没有恒定的状况。”

这里的“水性”,指“水大之性”,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例如:“水大”之“流性”,“水大”之“润泽性”,“水大”之“清凉性”,“水大”之“净洁性”,等等。

大家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水大”并非仅仅指的是“水”,而是泛指一切类似于“水”的东西,例如一切液体,都可以叫做“水”,都属于“水大”。

在“水大”的诸多特性当中,此处,世尊以“流性”为例子,通过它的“流息无恒”,显示出了“水性”的无常变幻。就是说,“水大”之“流性”是如幻不实的。

同理,“水大”之“润泽性”,“水大”之“清凉性”,“水大”之“净洁性”,等等,也都是如幻不实的。比如说,水一旦结为冰,其“润泽性”就不见了;水一旦烧开了,其“清凉性”就没有了;水一旦污浊不堪,其“净洁性”就消失了。

总而言之,“水性”是无常变幻,如幻不实的。

下面,世尊具体论述“水大”为何不属于“因缘所生”和“自然而有”,从“水大”的角度来解答阿难尊者的疑问。

世尊说道: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

“就好像在室罗筏城当中,有迦毗罗仙、斫迦罗仙,以及钵头摩仙和诃萨多仙等等,这些大幻术师们,需要求取月亮当中的‘太阴精’之水,以便用来配置幻药。”

【迦毗罗仙】汉译“黄头仙”。所谓的“仙”,也叫做“仙人”,在古印度指的是那些修行禅定,开发各类神通及幻术的外道。

【斫迦罗仙】汉译“圆轮仙”。

【钵头摩】汉译“红莲花仙”。

【诃萨多】汉译“海水仙”。

【幻师】具有幻术的外道老师。所谓的“幻术”,例如“隐身术”、“穿墙术”、“点石成金术”等等,往往需要配置各类“幻药”,念诵各类“咒语”,甚至需要修习禅定,才能够实现。

【太阴精】指月亮当中的属阴之精华。

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于是,这些大幻师们,每到阴历十五的傍晚,就会手捧着水盘,里面盛着水精珠,来接取月亮当中的太阴精之水。”

“那么,这个‘水’到底是从水精珠里面出来的,还是虚空当中本来就有的,或者是从月亮上面流下来的呢?”

【白月昼】指阴历十五的傍晚。

在古印度,把每个月当中月亮最圆、最亮的那一两天,叫做“白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五、十六

。把每个月月亮最暗的那一两天,叫做“黑月”,相当于农历的月末和月初。

“昼”既有“白天”的含义,例如“昼夜”;也有“傍晚”的含义,例如此处。

【方诸】一个水盘,里面盛放着一颗五方石所炼成的水精珠。

【月中水】指月亮当中的太阴精之水。

下面,世尊就带领大家来观察“太阴精”之水的来历,把这个“水”作为“水大”的代表。既然阿难尊者迷惑于“因缘所生”,那就来看看,这个“水”,到底来自于哪个因缘。

世尊说道: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难,如果说这个‘水’,是从月亮上面流下来的;那么,月亮既然能够让遥远的‘水精珠’出水,在月光照射下来,所经过的那些林间树木上面,也都应该有水流出来才对。”

“如果树上有‘太阴精’之水流出,又何必非要借助于‘水精珠’呢?如果树上流不出水来,就说明这个‘水’不是从月亮上面降下来的。”

这个“太阴精”之水,既是“露水”的凝结,也不同于一般的露水。一般的露水,不具备“太阴精”的阴寒之性,所以,无法用来配置“幻药”。

显然,“太阴精”之水不会因为月光照射在树上,就从树梢上面流出来,这就证明,此“水”不来自于月亮和月光。那么,它是否来自于“水精珠”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如果说这个‘太阴精’之水是从‘水精珠’里出来的,那么,这个‘水精珠’就应当经常流出水来,何必非要等到十五的时候,从傍晚一直接到半夜呢?”

【中宵】半夜。

使用“水精珠”来接“太阴精”之水,需要从十五的傍晚一直接到半夜。这就是露水凝结的过程,同时,也把“太阴”之精华吸纳于其中了,因此而不同于一般的露水。

这就证明,“太阴精”之水也不来自于“水精珠”。那么,它是否来自于“虚空”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如果说这个‘太阴精’之水是从‘虚空’里产生的,因为‘虚空’之性是没有边际的,它无处不在,所以它产生的水也应当是无边无际的。”

“这样的话,从人间直到天界,都会一同淹没在水里。哪里还会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各类众生之差别呢?”

【滔溺】淹没。

——这是很荒谬的,因此反证出,“太阴精”之水也不来自于“虚空”。

于是,这个“太阴精”之水,就没有了来处,那也就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和合而有”了。

世尊继续说道: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你再来仔细观察,‘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水精珠’放在手托的水盘里,‘水盘’是幻师自己置备的。里面的‘太阴精’之水,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流淌而来的呢?”

【陟(音:至)】登高。

【敷(音:夫)设】布置,置备。

有关于接水的所有因缘,都各有明确来历,“月亮”在天上,“水精珠”和“水盘”托在幻师手中,也都是幻师自己置备的。可是,这个“太阴精”之水,却不知来自于何方。这说明,它所代表的“水大”,并非“因缘所生”,也并非“和合而有”。

因为: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月亮’和‘水精珠’相距遥远,既无法相互融和,也无法相互混合。那么,总不会这个‘太阴精’之水,是凭空生出来的吧!”

【月、珠相远】一方面,“月亮”和“水精珠”相距遥远;另一方面,“月光”和“水精珠”特性遥远,一虚一实,无法相互和合。

既然“太阴精”之水没有了来历,这说明,它所代表的“水大”,并非“因缘所生”,也并非“和合而有”。最后,它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就是说,也不属于“自然而有”,否则,“大幻师”们哪里还需要如此辛苦地求取呢。

于是,针对阿难尊者前文的疑问:“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

世尊从“水大”之“水性”的角度来回答说: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本性所显之妙水,当体就是真如性空;本性之真如性空,当体就是真如妙水。纯粹一个清净本然,周全遍满整个法界。”

“只是随顺着一切众生不同的心境,呼应着众生智慧心量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罢了。”

正因为“水大”之性无处不在,所以: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幻师们在哪个地方托着‘水精珠’,那个地方就会凝结出水来。如果幻师们在整个法界当中,到处托着‘水精珠’,就会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凝结出水来。既然生出水的地方,遍布整个世间,‘水性’又怎会有确定的方位和所在呢?”

“只是遵循着因果业力,而发生显现出不同的‘水大’之现象罢了。”

可是,世间的人们,对于“水大”之性,却认为: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的人们由于无知的缘故,把所显现的一切‘水大’之性,迷惑为‘因缘所生’,或者‘自然而有’。这些都是第六意识心,进行虚妄分别和计算猜度的结果。只是有许多言语说法而已,却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