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是
庚二、(广讲自在之果——顶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道顶加行;二、见道顶加行;三、修道顶加行;四、无间道顶加行。
辛三、以断除四种俱生分别念等为代表的(修道顶加行) 可分为三:一、作为所依之修道;二、所断分别念;三、作为能依之功德。
壬二、(所断分别念)可分为二:一、所取分别念;二、能取分别念。
癸一、(所取分别念)可分为二:一、趋入所取分别念;二、退还所取分别念。
子一、(趋入所取分别念):
总的来说,所断分别念可分为趋入与退还两种所取分别念,以及执实与执假两种能取分别念,这样一共有四种分别念。其中每一种分别念,又可以各分为九种,这样就有三十六种应该断除的俱生分别念。
趋入与退还所取分别念,也就是将大乘教法与证法作为趋入对境,与将小乘道作为舍弃[退还]对境;执实与执假两种能取分别念,也就是对凡夫与圣者二法的耽执,其中每一种,都包含了九种分别念。
四种分别念。前面见道的时候讲了遍计部分,修道时候四种分别心属于俱生部分。其他都是一样的,有两种所取分别念,主要是将大乘的修持方法以及最后的究竟菩提果执着为自己的所学。同时,将小乘的修持方法,小乘的果位阿罗汉等执着为所断,执着为自己所远离的学处。
还有两种能取分别念。所取分别念是从对境角度讲的,能取的两种分别念是从有境角度讲的。能取两种分别念,一种是执着补特伽罗众生为实有的,也就是实实在在存在。还有执着补特伽罗为假立的,或者众生不是事实存在的,非实有的。对小乘修行人,这不是所断,但是对大乘修行人来说是一种所断,因为会障碍道行圆满。
有四类分别念,各分九个,共有三十六种分别念。前面也讲过,但与此处所述角度有所不同。先讲所取分别念,有趋入所取分别念和退还所取分别念两种。
由此可知,趋入所取分别念,是行为的趋入之境;退还所取分别念,则是行为上并没有接受,而只是心与心所的趋入之境。
趋入所取分别念存在行为,但是退还所取分别念没有行为。对于小乘的学处,心里想“这都是我要远离的,它们不究竟”等等。仅仅是心里这样分别。
关于这些内容的佛经教证为:“略标及广释悉皆通达……”佛经里有如是宣讲。
从所知与道的角度来分,所取分别念可以依次分为二种所知,一种行为,三种道之功德,三种道之本体,这样一共为九种。其中前两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宣说的;其后的四种,是从反面的角度来宣说的;最后三种,则又是从正面的角度来宣说的。
略标及广释 佛以护不摄
其中属于所知的两种分别念如下:
(一)将佛陀根据喜欢略讲词义的所调大乘种性者的喜好,而以简略标明的方式宣说教言执著为实有的分别念。
佛根据众生的根基、意乐宣讲佛法,即使大乘的种姓者,也有喜欢简略词义的,为这种众生,佛以简略词义宣讲佛理。根基意乐不同,佛宣讲的内容不同,有对其广泛地讲,也有对其简略地讲。
(二)将佛陀根据喜欢广讲词义的所调大乘种性者的喜好,而以广释的方式宣说教言执著为实有的分别念。执着为实有的分别念才是所断分别念。
属于行为的分别念为:
(三)认为对于在佛法方面不勤奋的人,佛陀不以庇护者的身份而摄受。也即将佛陀不会欢喜不修行之人的对治之法——勤修般若法门的趋入之境执为实有的俱生分别念。此处所谓的“护”,也即怙主的意思。
对佛法、大乘教理没有意乐的人,不精进的人,佛无法摄受,也无法成为他的怙主。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大乘佛法,肯定需要通过勤修,才可以精通般若。对这种视为实有的分别念。
无三世功德 及于三妙道
所取初分别 加行相行境
属于道之功德的分别念为:
(四)观待于现在的见道而言,因为加行道已经过去或者已经毁灭。加行道已经过去了,也是毁灭的状态,修道还没有生起。
(五)现在的见道又不会停驻或者无法驻留。
(六)而修道又尚未生起或者无生。
所以,三世道之功德在胜义当中根本无法存在。以胜义谛观察量观察都不可得,但是世俗谛当中,都可以存在,通过加行道可以产生见道,通过见道可以进入修道,可以安立加行道、见道、修道。以上分别念,即是将世俗当中的存在,耽执为趋入之境的三种俱生分别念。这三个都是俱生分别念。遍计执着是见道的所断,俱生执着是修道的所断。
以上四种分别念,是从趋入之境的反面来进行宣说的。
属于道之本体的分别念为:
(七)对于修持大乘涅槃的加行道;大乘佛法里讲的究竟涅槃,这种加行道。
(八)对于刚刚现见空性或者真如法性的见道。
(九)对于见道之后的修持阶段——修道。
将以上三妙道耽执为趋入之境的三种分别念,为属于对道之本体的三种分别念。
以上这些妄执大乘道为趋入之境的九种俱生所取分别念,为最初的所取分别念,也即作为修道预备阶段的加行相所断行为之有境。
总的来说,所谓加行与正行所断的说法,是从断除的难易程度之差别而言的,至于所断分别念的种子,则是在正行无间道之际断除的。
子二、(退还所取分别念):
次许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开始讲退还所取分别念。将小乘的道和果,视为自己要远离的心、心所,属于有境。转趣是抛弃、遣除的意思,是有境。前面讲了,没有行为,但是有分别念。这种分别念对大乘修行人来说,是要断除的,也是要遣除的有境。它有九种分类
。后面或者其次的所取分别念,属于舍弃[退还]之能依。即承许大乘道是比声缘道之正行——心与心所的证悟次第更为上乘或为声缘道之直接对治的趋入[转趣]行为之有境的分别念,为无间道之所断。
关于此内容的佛经为:“从初发心始……”
不发菩提心 不作意菩提
作意小乘法 不思大菩提
具体如下:
(一)认为诸声缘于资粮道之际,不发无上菩提心,因彼等远离了大乘善知识的缘故。都是凡夫,主要是为了自我的解脱而修行的。他们处于资粮道的时候,刚入道,没有利他的无上菩提心。麦彭仁波切认为:他们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根基也差,不发无上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指的是利他菩提心。
(二)认为诸声缘于资粮道之际,不作意于菩提藏——所得法身,因彼等以利他为缘的范围极其狭窄的缘故。
不仅没有这种发心,也没有这种行为,他们不会为了法身的果位,为了获得究竟菩提果而修行。他们也有一点利他心,但是很狭隘。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他们的慈悲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他们无法救度众生,没有勇敢的心。同样,他们的利他心特别狭隘。
(三)认为声缘二者于加行道之际,因各自所具种性而作意于小乘法。他们都是小乘的种姓,如果是声闻就修持声闻乘,缘觉修持缘觉乘,因为到加行道的时候,种姓就已经很稳定了,一心一意修持自己的声闻乘、独觉乘的果位,追求自己的解脱。此前种姓还不确定,但与大乘有相似的地方。
(四)同样,认为诸声缘于见道之际,不思维圆满正觉大菩提,因彼等没有修持智慧方便双运之般若的缘故。
见道的时候仅仅证悟了无我,也可以说是四谛十六相,他们无法思维圆满正等正觉大菩提,没有大乘的修行,也不会想成佛。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方便和智慧双运的般若的修行。
有修与无修 及与彼相反
非如义分别 当知属修道
(五)认为于修道之际,诸声缘为了获得涅槃而有所修持的,是般若的形象或者无常等法门,因彼等是有所缘而修的缘故。小乘声闻缘觉修的是小乘里的涅槃。他们修的不是究竟的般若,是相似的般若行相。大乘小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证悟四谛的自性,小乘是十六行相,大乘是三十二行相。大乘对无常、无我也不执着。
(六)认为于无学道之际,诸声缘没有修持圆满道之实相义,这是大乘里讲的。或者没有缘于无常等法门而再次进行修持,以及认为与有修与无修彼二者的情形相反的分别念。按小乘的教理是究竟的,但从大乘的角度分析却是不究竟的。
或者可以说是:
(七)认为于无学道之际,诸声缘没有修持实相义,却修持了无常、无我等法门。
(八)认为于无学道之际,诸声缘没有修持无常等法门了不可得,却将实相执为实有而进行修持;
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最后两个是修和无修二者兼备、皆非:
关于此内容,因佛经当中是从相反的分别念对境的角度来进行宣说的,所以便安住于耽执修、耽执无修、耽执二者兼备,耽执二者皆非四者,从而将上述情形执为舍弃对境的俱生所取分别念。
(九)因耽执五蕴无常等等的偏执,而执著彼等小乘教法并非如同实相之义,而为所断的分别念。
我们应当了知,以上所述,属于修道之所断分别念。
癸二、(能取分别念)可分为二:一、执实能取分别念;二、执假能取分别念。
子一、(执实能取分别念):
尚未证悟无我,则有执实能取分别念;已经证悟者,则又受缚于执假的能取分别念。在修道阶段,就可以逐步消除这些因执著外境而作取舍,如同传染病一般的分别念——遍计的能取执著;在清净地,则可以将彼等彻底消灭。他们一般把补特伽罗执着为实有。
“已经证悟者”,指小乘的声闻缘觉已证悟无我,执着补特伽罗为假立的分别念。这些圣者被这种分别念束缚。
关于此内容的佛经为:“我与有情若不可得,如何施设我与有情……”通过这些来说明能取分别念。
作为修道所断的执实能取分别念,可以依次分为从所知角度而分的三种,从声闻与菩萨之智慧角度而分的两种,从方便的角度而分的两种,以及从凡夫的见解与行为之角度而分的两种,这样一共有九种。
施设有情境 施设法不空
从所知角度而分的三种分别念:
(一)缘于因不由自主而施设有情五蕴为行境的凡夫等等,将其执著为实有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受用者补特伽罗众生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二)依此类推,缘于执著实际并不存在,仅为施设之法的境与有境为实有等等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境是对境,有境指心识。对境也好,有境也好,实际都不存在,是施设之法,即假立安立而存在。将持这种观点的补特伽罗视为实有。
(三)缘于将世俗名言当中的不空,或者将不空的遍智等诸法耽执为实有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贪著简择性 为寂事三乘
从声闻与菩萨之智慧或者见解的角度而分的两种分别念:
(四)缘于认为声闻行者将凡夫法或者清净法贪著为实有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这是小乘的修行。
(五)缘于认为诸菩萨能妥善抉择[简择]实相之义的本性,或者将智慧耽执为实有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这是大乘的修行。
从方便或行为的角度而划分的两种分别念:
(六)缘于认为声闻行者将仅仅为了自利寂灭之道果相执为事业或者为之而修持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七)缘于认为菩萨通过三乘而决定出离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菩萨的功德当中,三乘功德,声闻乘、缘觉乘,他们的功德也是涵盖的。
受供不清净 破坏诸正行
经说是第一 能取应当知
从凡夫的见解与行为之角度而分的两种分别念:
(八)缘于因执著凡夫与声闻资粮道为实有,尚未圆满无我之智,普通的凡夫还没有证悟无我的智慧,故而受供不清净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
(九)缘于因实有耽执而使布施等波罗蜜多诸正行受到破坏的补特伽罗,并认为彼等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对六度有耽著。一般菩萨行持六度时,是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行持的。
我们应当了知,这些缘于三轮并执著受用者实有存在的实有能取分别念,便是第一个能取分别念,这是佛经当中所说的,为修道顶加行之所断。
子二、(执假能取分别念)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释。
丑一、(略说):
设有情及因 由此所摧害
故是修道系 其余九违品
经云:“我随世俗于一切法假立名相为诸有情方便宣说无所执著。故无所坏……”
其对境,为世俗名言中假立施设之有情,以及彼等假立施设法之因——五蕴相续现象之有境或假立执著。因为是由此圣者修道所摧害之法,故而与修道是所断与对治的关系。认为有情、五蕴是假有的,对于大乘也是一种障碍,与大乘的修道也是所断和对治的关系。小乘是可以有的,声闻缘觉都有这种分别念。这就是前述所断分别念之外的其余九种大乘道之违品。
丑二、(广释):
如自所缘性 三智障有三
静道真如等 相应不相应
关于此内容,佛经当中是以“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来加以宣说的。
不能如实地了达三智所缘自身本性的,属于遍智等三智的障碍有三种:
(一)资粮道的声闻行者,是对如何断除遍智障碍——获得佛的智慧的障碍一窍不通,因彼等尚未通达尽所有相与如所有相的缘故;因为不懂,也没有通达,所以无法断除。
(二)(资粮道的声闻行者,)对如何断除道智障碍,也一概不知,因其不了解三道的缘故;
资粮道的声闻行者对如何断除大乘道的障碍也一概不知,只了解小乘道的修持方法,其他都不精通。
(三)而作为普通凡夫,又不知道如何断除基智[一切智]之障碍,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一切基法的缘故。基智有所断的障碍,他们不懂,所以说是普通凡夫。
将上述不知如何断除三种障碍的假立士夫执为受用者的俱生分别念,即为前三种执假能取分别念。主要是将受用者补特伽罗视为假立而不是实有的分别念。
依此类推:
(四)将对解脱道之本体,为寂灭一切障碍之道般若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五)将对真如法性等等与色等有法为相应之一体,与不相应之异体相懵懵懂懂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不等及苦等 诸烦恼自性
及无二愚蒙 为最后分别
(六)将对任何邪魔外道等等都不能等同的甚深道不明不白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七)将因尚未通晓苦谛等四谛远离一切戏论,而望文生义地将无常等执为究竟实相,故而愚昧不堪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将大乘教义理解为小乘。
(八)将因为对颠倒实相的所断诸烦恼自性糊里糊涂,所以不知其为暂时所断,或者原本空性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补特伽罗视为实有,或视为假立等分别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分别念。对能取的各分别念做分类,分为九种。
(九)将对能取所取无二无别的道理愚痴蒙昧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以上共讲了九种分别念,即被安立为最后的所断分别念,也即执假能取分别念,这些分别念,都是将分别对上述九种对境愚昧不知的假立士夫耽执为受用者的分别念。
其对境包括,作为菩萨道障碍的前三种,为菩萨道本体的第四种,为菩萨道所缘的第五种与第七种,为菩萨道之差别的第六种,为菩萨道之所断的第八种,以及为菩萨道相的第九种。
简而言之,在对作为所知对境的所受用与能受用二者的分别念当中,对所取[所受用]外境方面,有趋入与退还两种分别念;对能取方面,则有执著实有补特伽罗,与执著假立补特伽罗法之差别。
因为这些分别念主要依靠取舍、道之依靠者以及道法而产生,所以此处是从断尽彼等种子的反体来进行划分的。换句话说,在众生相续中生起的千奇百怪的颠倒分别念当中,此处主要阐述的,依次是每一道各自阶段之所断分别念。
壬三、(作为能依之功德):
如诸病痊愈 常时获安稳
恒修众生乐 一切胜功德
以修道智慧断除所断分别念,如同佛经当中以有人因爱护树苗,而得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之收获的比喻所宣说的道理一样,前面所说的诸种分别念,犹如天花等传染病一般,能产生极大的痛楚,因为分别念、烦恼,产生了这些痛苦,而依靠修道智慧,则可令其痊愈,且把这些分别念断除,不再复发,从而常时解脱于病痛之中,并获得长久的宁静安稳。因消除了利益他众的违缘,故而能在一切时日恒修众生之利乐,自相续也能圆满三乘所摄的一切殊胜功德。
声闻和缘觉的功德都含摄了,并能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所有障碍断除了就没有障碍了。
如众流归海 胜果所庄严
上品位菩萨 任运而依附
有如众流必将归入大海一样,为修道的胜妙究竟之果所庄严或装饰的,彼等清净地或者十地上品位菩萨,就能无勤任运而聚集或拥有[依附]以上所有功德。
主要是通过修道,获得这些功德。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10月1日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