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发布时间:2022-12-27 19:15:40作者:心经全文网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七天的止语禅,对从未接触过禅修的朋友而言,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是一次飞跃性成长。这段时间里,如果你真的把万缘放下,过滤自己,身心清净,就会有全新的生命体验;假若内心还有许多烦恼执着、挂碍纠结之处,剪不断理还乱,也是正常现象,你的成长可能慢一点。然无论如何,这次都会给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菩提的灵性种子,因缘际会日后发芽。

  说起禅修,并不仅仅指打坐,打坐只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法。禅修的本意为“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良好的状态培育出来。禅修,简单地说,乃是让我们的心与身和平相处。

  如果能把禅修的状态融入到生活中去,时时安住当下,处处充满宁静、喜乐、随缘不变的心灵自在,便是禅修要达到的最佳状态。走路,你很坦然,吃饭,很愉悦,睡觉,很安详,工作,没有压力,与人交往,优雅从容,与家人在一起,融洽而幸福,自己独处,心静而满足……如此,心灵就达到了不即不离无着无住的“裸奔”状态,——有若“复归于婴儿”,——此是自然之态,本真之态,赤子之态。

  生活,无非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但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并不简单,因为人产生了种种欲望,也就有了种种烦恼。人生中,其实没有一个天然的修行场所,可以让我们断绝外缘,清净无染,守元抱一。所以,我们必须在红尘中修行。怎么修行呢?比如,把职场当做道场,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面对家庭,你如何酿造家庭的幸福美满?对于朋友,如何让“友直”、“友谅”和谐统一?面对痛苦时,如何转化自己的情绪,面对错误时,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

  只要一直保持这种觉知,让心灵平静如水,似一面清澈的镜子,常行观照,自不会犯大过失。相反,心如果失去了平静,这面镜子就蒙上了垢,便失去了本来的烛照功能。

  学佛,最基本的是要明白因果。

  有人说,今天我又遇见一件触霉头的事,我又听到了不好的消息,我又上了一次当……等等,但是想想,为什么这些事总会被你碰到,被你赶上呢?从佛学讲,这些事不是无缘无故的,因缘和合,果报现前。从道家讲,《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是感召来的。从儒家讲,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是吸引力法则。儒释道相通,三家归一,只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而已。因此,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里面讲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人天之法。如果我们能守持五戒,杀盗妄淫酒,就可以成就人身。故而,各位在过去世中,都是受持过五戒的,没有这个因缘,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听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杀了人就不能成为人。这是必然的因果原则,谁也不能破坏。你杀了人,法律会制裁你,把你抓到牢里或杀掉,死后,还要受报。所以,你要再成为人身并不容易。

  邪淫,乃末法时代的重头戏。这个世界很多罪恶就来自于邪淫,家庭为什么分崩离析?儿女为什么性格异常?“奸近杀”,后果非常严重。社会为什么不和谐,因为家庭不和谐,家庭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个人不和谐,个人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不能守住本位。以儒家的话说,就是不能敦伦尽分。

  余华最有名的小说《活着》,其中就写了主人公富贵,在历经人生沧桑之后说了一段话,记得其中有一句是:不要上错床。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却要经过一生才能领悟。

  恶口,是指用非常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别人。互联网时代,恶口也进化了,有的人养成十分无聊的习惯,在网上随意谩骂,在Q上攻击别人,舌之毒无所不用其极,还落得了旁观者的喝彩,这样变态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其实,作为当事者所造的口业,并不比当面骂人轻。而旁观喝彩的人,“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亦是要背因果的。

  想起来,我昨天收到一条微信,说老婆的好坏是男人培养出来的。同理,也有一句话说:一个优秀的男人,都是他背后的女人锻造出来的。这些道理全成立,设想,如果一个太太有颗天使般的心,那么他男人也会渐渐变得单纯、宽厚和仁慈,因为她可以感化他、冶炼他。其实在家庭中,男女是互相影响,只要有一方好,就有转化的可能。如果两个都是无赖,如一个粗暴,一个泼妇,只能是以邪对邪,以恶加恶,坏的东西遇到坏的东西,那就是坏的平方,绝对不会负负得正的。

  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修行者不是天天打坐才是修行,你把自己的家庭调和好,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把自己的身心安顿好,把身边的朋友相处好,把一切都能治理好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者。

  可能,有人从来没有关注自己的身心跟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二不是一,然而,人其实是自然之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每个人身上,如果只知道一味索取,占有,不知道去珍爱和感恩,那么,你永远不会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幸福,因为你错误的解读世界的方式,让你的人生陷入财色名利的困扰之中。

  禅修是什么,禅修乃是“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八个字组成了一面镜子,任何情景,皆能栩栩如生映在这面镜子里,这便是观照。眼睛所看的色尘,鼻子所闻的香尘,舌头尝的味尘,耳朵听的声尘,身体感受的触尘,意识所缘的法尘,总共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人的六根。我们通常说“六根不净”指什么?指你的眼耳鼻舌声意一直往外攀援——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被自己累世的习气所左右,这样一刻也不能平静。因而,修行就是要抛弃感官,关闭六根,用庄子的话说“心斋坐忘”,达到虚静空明,与道合一的境界。

  如今,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像佛教中所预言,“众生饮苦食毒”,到了这样一种苦不堪言的境地,这是大家共业造成的。这也是因果,人世间无时不处不在因果之中。

  如果你经常在比较宁静的环境里修行,如果你的道行稍微深点,自然而然地,会渐渐对口味重的东西远离,会越来越喜欢清淡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如,青菜放到开水里面烫一下,放一点点盐,你便会觉得这是世间最好吃的东西了。

  我最怕去的地方就是那种大饭店,感觉里面像一个屠宰场,当你在寺庙里生活上半个月之后,到那里便会从骨子里产生一种抵触,更不说长期在庙里吃素的人了。因为现在的顾客都要求“吃鲜”,各种动物就在饭店宰杀,留下的气味长期不散,犹如阴魂不散。你一进去,就得赶紧把鼻子捂住,然而无论怎样躲避,一般房间里还是有那种气息。也许,是自己长期处在清净的环境,所以觉得这种气味格外刺激,如同“入兰室久而不闻其香,入厕所久而不闻其臭”,别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可见环境对人的同化作用实在太大了。

  其实,吃素是很简单的事,是生命自然而然的一种转化过程。有人也想走入佛门,也想吃素,但是坚持不下来,长期吃素对他来说是件忍无可忍、望而生畏的事。这里面有个误解,长期吃素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可能是一个月初一、十五吃素,到后来是“十斋日”吃素,当吃素吃的喜悦了,自然会吃长素,那时候人家叫你吃肉都不想吃了。所以,关键还是要调整我们的心,对于吃素不要急于求成,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贪心在慢慢减少,以前吃饭,通常要吃一大碗,现在就吃半碗,或者六分饱五分饱就可以了。当吃半饱的时候,奇怪的是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反而很舒服很轻松很自在很舒畅。而且吃饭也比以前慢了许多,我想让它有多慢,就可以有多慢,没有迫不及待想吞下去。食色,性也,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其实是贪欲的减少。如果你吃饭也这样,便是修行有进阶的体现。如此持续下去,你吃的愈来愈少,而精气神不衰,那就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差不多了。

  人的贪欲,乃人所以为人的第一大患,因此佛教把“贪”放在“贪嗔痴”三毒的首位。财色名食睡,其实是地狱五条根,但是人人抱住不放。想一想,我们整天为色为名为利身心煎迫,耗费了多少宝贵的精力?尤其当今时代,物质发达,物欲生猛,别人买一套房,我想买两套,别人买了宝马,我想买劳斯莱斯。那贪婪攀比之心就如夏季长江的水位不断飙升。可怕的是,全体飙升,全体都没有感觉,还觉得芝麻开花节节高是正常的。我在新闻上就看到,有些官员拥有几十乃至几百套房子,他这个钱是哪里来的,显然工资没法解释,结果就被双规、下狱了。这便是贪心害死了自己。“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那些不断敛财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为财钱的奴隶。其实金钱既非众善之门,也非万恶之源,只看你如何加以利用,但在现实中,只要尝到它甜头的人,没有不迷失的。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为钱而生,但太多人却为钱而死。

  人最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其实,只有内心不丰盈的人,才算真正的“乞丐”。如果无法满足自己,将永远成为一个乞讨者。

  追求幸福生活为人之常情,但幸福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之上吗?《诗经》中有两句话可以提示我们:“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说,常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生活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能违反了客观规律。

  把这些东西看透之后,我们的生活可以很简单。当内心足够丰足的时候,你不用自己穿多么另类的衣服,来彰显自己的有思想;也不在乎戴多么名贵的手表,来显示自己很富有;也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恭维或讥诮,来定位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你不认为,别人吃几万元钱一顿晚餐,就一定比你吃几块钱一碗面有价值。你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内心自给自足,不为人所左右。

  有一次,一个厦门的领导,说年关到我们这来看看,后来又说不能来了。原来胡锦涛总书记要去厦门,厦门所有的政府官员必须待岗,在春节期间不能离开一步。你说这时候他自在吗?他也想回家过春节,也想放松放松,也想陪自己的妻子儿女吃年夜饭,但这由得他吗?

  昨天我在西安,有好几个人要请我讲课,但是我没时间,都推掉了。这时候我才发现,还好,我庆幸自己不是名人,如果真的很有名,那就大大地痛苦了。这些名人,时间基本上是半小时半小时算,这半小时做什么,下半小时做什么,都要按预定的来,不能偷懒,不能自由自在。所以有人认为有名望,到处被人家认出来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但事实上未必是好事,常常是个苦差事。

  “三毒”中第二个,是嗔。嗔恨心严重的人,便是下地狱的因。有一种天人他的福报很大,但由于嗔恨心、嫉妒心强,所以就坠落成阿修罗道了。嗔恨心生起的时候,会让我们的理智丧失。愤怒时,内心的火熊熊燃烧,此时就是着魔的状态,是魔鬼占据了你的心,所以说“冲动是魔鬼”。慧能在《六祖坛经》讲,“无嗔就是戒,清净就是出家”,无嗔就是清净的状态,无嗔就是平和的状态,无嗔之人对外界任何事物有一种悲悯和慈爱之心,就不会去触犯它。

  尤其对修行人来说,“一念嗔恨烧了功德林”,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此为严持的戒律。故而一个修行者,有一种觉察力,身心处于什么状态,情绪出了什么问题,都能及时反省自己,调节自己,如果出现失控的征兆,便会赶快悬崖勒马。

  内心没有嗔恨的人,他的心灵像山涧的泉水,像春天的鲜花,像蓝天的白云,像草原的牧马,像水里的游鱼,像空中的飞鸟,那么舒畅,自由,祥和,喜悦,清净,慈悲。

  当你遇到忿恨之事时,能不能学会像大迦叶一样拈花一笑?这时候你手中应该拿枝花,去好好观察它的形态,把自己的心也变成一朵鲜花,心花怒放。这时候你就是一个菩萨的身份,你的心是清净慈悲,是常乐我净,你的爱的力量在增加,心胸的厚度阔度在拓展,心量在打开,我执在放下。

  契入了这个频道,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你不会去纠结某一件事情,也不会撞了南墙还不回头。飞机在起飞、降落以及转弯的时候,耗油最大,动物在蜕皮的一刹那最孱弱,人也一样,在转换自己的过程中最痛苦,也最为精彩。

  修行的意义正在于此,倘若我们随便就可以达到某种境界,那也不需要修行了。修行就是寸积铢累、日累月积,就是一日三省,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事实上,很多人觉得嗔恨心难以对治,主要因为我们放不下,是因为我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我”,当你达到无我的境界时,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你连自己都没有了还怎么抱在怀里?更别说嗔恨了,你的嗔恨从何而来?藉此,先要放下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这是修行的阶梯。一般而言,从小我一下子到无我,会很难,如果有人可以,一定是大根器之人,他有累劫的修行基础,不过在这一世适时成就了。

  最后,我们讲“痴”。痴,乃是愚痴,就是愚昧,不开明,不明了,无明的状态。从佛法讲是因为智慧没开的原因。一旦有般若注入此人,即通体光明。“此心光明”,乃因为他的心被污垢遮盖的时间太久了。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是无常的,生命无常,爱情无常,财色无常,名利无常,山河大地无常,日月星辰无常,所有的都是无常生灭,常流不驻。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我们还执着什么呢?

  人活不明白,常常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众生就是难以体悟世界苦空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世界是苦的。不相信的人往往去苦海中遨游,苦心孤诣地追逐那一点转瞬即逝如浪花的快乐,结果呢,仍是在苦海中沉浮,囚游。《二十四章经》晓谕我们,财色于人,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可我们都像小孩一样,贪婪舐之,却常常落得“割舌之患”。又说陷入爱欲、情执的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形象的比喻阐明了我们的处境。

  我身边有个朋友,家庭不幸福,但是他一直找不到原因。我慈悲他,愿意给他讲实话,我说,你身上没有魅力,吸引不了对方。举个例子,有人喜欢捉蝴蝶,拿着网,拿着罐,到处去抓,偶尔抓到几只,可惜不是翅膀折了就是脚腿坏了。后来我跟他讲,你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养一盆鲜花呢?它发出的芬芳香气,马上就把蝴蝶吸引过来了。你看,这些蝴蝶,多么鲜活漂亮,为什么要把它笼罩、禁锢起来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婚姻是需要吸引对方的,你有魅力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离不开你。很多妻子一旦丈夫离开,她就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深更半夜还打电话去查看。如果是你,你舒服吗?每天被一线绳索绑着,比坐牢还难受。——你如果真正喜欢对方,就大胆地放下他,并发展自己的魅力。当你放下时,他获得了自由空间,当你施展魅力时,他被你吸引。

  有句话叫“爱不是迷失”,如果你因为爱他而迷失了自己,将会得不偿失。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智慧,懂得爱的人,绝不一味愚痴,“奈何桥上等三年”,也要能等到他才行,否则就成了奈何桥上叹奈何。

  爱不是迷失,爱不是愚痴,爱是智慧,爱是技巧,爱是悲智双运。“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这句话足够启示我们,同一件事,处理的角度、方法不同,可以出现起死回生的天壤之别。

  人如果能顺应天道,便容易获得幸福,保持一份内在的宁静和安详。因为世界是心灵的镜像,你给世界什么,世界同样回报给你什么。你给世界爱、微笑、感恩,世界就回报给你幸福、快乐和知足。你不贪钱,钱会来到你身边,你不慕权,权会找上门来。这几年,我也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不当这个会长,可他们偏偏要我当,为什么呢?我也弄不清。实际上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没有企图之心的时候,看待问题的理性、透明度更高,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核心和本质,以便应对它。

  修行也是如此,我们打坐的时候,要“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你越“无”,越升起“有”。坐着时什么也不想,安于当下是最好的,时刻告诉自己一个信念:轻松、喜乐、自在。但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做,而是心静之后,自然而然无为而至的结果,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妙境。

  打坐,究其实质是训练我们心灵的状态。使我们走路,可以走得很开心;跟别人谈话,觉得很愉悦;吃一餐简单的饭,也心满意足;上床之后,立马就睡着了;睡着了,也很少做梦,所谓“至人无梦”。把一切都做到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修行,还表现在一切随遇而安。不去追逐攀比,因为一旦追逐攀比,便会被外物控制,我们要向心内求法,不是向心外求法,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充分自由。要有“转物而不被物转,转事而不被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的定力。

  大家知道,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是一个黑人,他反对种族歧视,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那么平和。经历了27年的牢狱生涯之后,他把曾经在监狱里打他、虐待过他的人请来,然后对他们鞠躬,他说我不会记恨你们,我会放下,遗忘,……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心智才能成熟。

  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修行是时时刻刻对治自己的习气,常常是逆来顺受地忍耐一切、接受一切,所以不会那么轻松自如的。《二十四章经》里面讲,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把这“二十难”悉数攻下,全部克服,你就修成了。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禅修,一定要跟生活结合起来。古代许多禅师对此都有经典的语录,太虚大师有一首诗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他说成佛就从自己的生活开始修,人格的完成就是佛格的完成。你看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烦恼即菩提”,都告诉我们此时此刻你当下就可以成佛,你一念清净,此刻就是佛,你一念烦恼,此刻就是凡夫。他故意把成佛说得如此简单——可见心力的作用有多大。再看六祖慧能,他初到南华寺时,里面几千人。这些师傅每天做什么?早上起来去种地、去砍柴、去犁田、去锄草,每天就干这个。这些人是从天南地北全国各地汇集来的,那不是来当农民吗?他说:“此农民非彼农民”,我们是在当农民中修行,在劳动中修行。

\

  所以,假如你是企业家,就应该让你的企业成为一个道场,每天工作中,都是修行,都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都是你圆满人格的历炼。

  生活里,到处都是修行。夫妻两个吵架,是修行,跟父母闹矛盾,是修行,跟领导起冲突,也是修行。吃饭是修行,上厕所是修行,睡觉是修行,得病也是修行……庄子说过,道在哪里?道在粪便里。我们也可以说,佛在哪里?在滚滚红尘中。

  每个人都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