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谈空说有”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是很肤浅的观念。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只不过是“断灭空”、“顽空”而已。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的两面,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肉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现在就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讲“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a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但是生命究竟有几个寒暑?我们以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一切竟然不过是幻象而已。又譬如说横梗在我们之间有什么东西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放在我们中间,好像空空如也,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中的空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浮游物质,如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也充满了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这个空间里面含有太多的事物,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矇蔽了,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而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能,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像数字中的“0”,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你把“X”摆在那里,它就能解出什么,“空”无所不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什么──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同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牠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牠牠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里?“有”在哪里里?
“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你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开来,电在哪里里?电能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里?在天上?在山项?在林梢?在地面?你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里?风能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省察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譬如说:你们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有开采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尽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它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里是内?哪里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能,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份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假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县大树乡建设起佛光山,上个月有一位大学教授到山上参观,他讲了一段很好的形容:‘这个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从荒山野谷闢建成现在的雄伟佛国,如果不是当初有那么多空间来建设道场,恐怕也不会有眼前这一片庄严寺庙了!’这一段话很能说出“空”的无穷妙用。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能了悟这个“空”。像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跟着师父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小沙弥越念越奇怪,越念越头大,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了:
‘师父,这是什么呢?’他指着眼睛问。
‘是眼睛呀!’
‘这又是什么呢?’一手指耳。
‘这耳朵呀!’
‘那么这是什么呢?’小沙弥再指着鼻子认真地问。
‘是鼻子呀!’
‘……’
‘……’
每问一次,答案都是确定的,小沙弥更理直气壮了:
‘我们的身体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上偏偏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实,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金星撩乱……,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做珍肴美味,趋之若骛。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吗?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从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真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患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愍心的助缘。各位也许曾经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么?我也向诸佛菩萨祈求,我总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我的身上,让您的弟子在困难中接受严格的冶链,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去承担所有众生的灾厄,增长更大的悲心去关心一切有情的疾苦。’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甘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寺中出普坡,把发霉的藏经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晒,大家正在埋头奋力忙碌工作时,只有一休和尚却悠闲地躺在地上,敞开着衣襟,享受日光浴。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
‘一休!你在偷懒睡觉呀’
‘没有呀!我正在晒藏经呀!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能,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做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着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感谢各位拨冗来参加佛学讲座,最后祝福各位都能体证“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能之中。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