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语录
南大师说: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译文】假如遇到善知识,引导你开悟清圆觉的自性,发现、明白了心念起起灭灭都是虚幻,你就知道这一生都是在自寻烦恼。假如有人,把思虑全部切断,得到 法界净 ,却让那些关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自己的障碍,故意显示清净境界却不自然,这还是没有脱出一般凡夫的寻常见解。
大师释疑
劳虑永断:据南大师说,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
法界净:据南大师说,就是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的清净境界。 法界 是佛教的重要名词,包括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四法界又合称 一真法界
随顺觉性:追随、顺从他人认为好的见解。
学佛一得:学佛不是学懒
一位高僧曾说:随流性转,只是凡夫。这句话跟佛祖的 凡夫随顺觉性 含意相近。凡夫不了解本心,不清楚自性,也不肯诚实地对待自己,总是在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权威人士说学佛好,就去学佛,却对佛教教义、戒律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渴求。权威人士说加入某个组织好,就去加入某个组织,却对这个组织的宗旨、行为要求所知有限,也没有全身心融入组织的意愿。
如果学了佛,听说一心清净好,境界高,就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由于接触的闲事少,心理活动自然少,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少有发作,显得很清净。但这是真的清净吗?执着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曰: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 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 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 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 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憎人起立礼拜,问: 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 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瞋、痴诸毒的侵扰。贪、瞋、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渡过滚滚长江,到庐山云游。随后,他们乘坐轻舟,顺江而下,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这里有一座幽栖寺,比较有名。他们问寺里的僧人们: 这里可有道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 道 。所以,僧人也称为 道人 。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 道人 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 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 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 道人 ?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悟性较高,想了想,说: 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 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