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学佛释疑·一

发布时间:2024-10-31 01:02:11作者:心经全文网

  1998年,济群法师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在演讲《学佛的正常途径》后,解答了营员们在学佛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怎样才能把心静下来?  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智慧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会失去,因此对付不了情绪的波动。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维,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观照力会越来越强。随着观照力的增强,五欲六尘就很难扰乱我们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对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我们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怎样去除贪心和嗔恨心?  答:在佛法中,对于贪心和嗔恨心都有具体的对治方法,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破除我执。我们为什么会起贪心呢?无非是我执在作怪:因为我喜欢,所以就想占有;我们为什么会起嗔恨心呢?同样也是我执在作用,因为我不喜欢,所以就敌视、就排斥。但对于一个无我的人来说,贪心和嗔恨心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这是一种根本的对治方法。  但从根本上破除我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对治方法。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就是说,贪心炽盛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就像热恋中的双方,男孩子喜欢女孩子,或女孩子喜欢男孩子,这个影像总是挥之不去,怎么办呢?不妨以对方来修“不净观”,观想这个人死了之后,身体开始腐烂,在腐烂的过程中,怎样的恶臭扑鼻,然后九孔长流不净,又是怎样的污秽不堪,哪里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哪里还有什么值得贪恋的?所以,要是爱上谁就对谁观!  而嗔恨心则要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我们多有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恨心自然就无从生起。人为什么有嗔恨心?无非是因为心胸狭窄,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容人的气度。而学佛的人,就是要在无我的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观想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和我有父母关系、眷属关系,嗔恨心慢慢就会淡薄。

  问:解脱人生痛苦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那么,还要不要改变周围的客观环境呢?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心态被动地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  答: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之际,也就是在同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以厌恶的表情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与我们一定会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难和睦相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以亲切的笑容去接触周围的人,彼此间就很容易进行沟通,即便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而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地创造环境。

  问: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信佛礼佛的功利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法师对此有何看法?又将如何引导?  答: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利社会,自然会很多人想到和菩萨做生意了!或是摆上几个水果,就提一大堆条件;或是自己想干坏事,就去求菩萨保佑;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来依赖菩萨,结果搞得菩萨很为难。所以,我觉得菩萨实在也不好当呵!这种现象从人之常情来说,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正确的发心。但目前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还是要本着慈悲心、怜悯心和包容心来理解他们。“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以佛法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他们,然后再慢慢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  至于如何引导,主要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以每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问:如果请了佛像、经书,存放在哪里最合适、最恭敬?  答:放在你觉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适。一方面,我们对佛像和经书要有恭敬的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很多信徒的家里没有专门的佛堂,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书房安置一个佛龛,如果将佛像或经书随随便便地和其他杂物摆放在一起,的确是不太恭敬。其实佛菩萨并不会要求我们的恭敬和礼拜,但恭敬心对我们自身的修行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如果对三宝没有虔诚的心,学佛就很难得到受益。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佛堂,用这样的方式安排会比较好一些。

  问:六道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答:一般的宗教讲到轮回时都有一个主体,而佛教不讲灵魂,也不讲神我。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的确会使人产生很大的困惑:既然“无我”,又是什么在促使我们生生世世地流转六道?佛法认为,生命就像流水一样。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来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后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但无论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贯性和相续性。生命的延续也是同样,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断灭的,它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  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还有更为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

  问:您在讲课中提到净空法师,请您谈一谈对净空法师和他所弘扬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看法?  答:净空法师对净土法门的推广可以说是贡献卓著。对一个宗派的弘扬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对于我们这些晚辈和年轻法师来说,自然是仰之弥高。但是汉传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弊端。传统的宗派佛教,如净空法师弘扬净土,另一些法师或弘扬唯识,或弘扬天台,往往只见宗派而不见佛法。弘扬净土宗时,就把净土宗推到极端;弘扬唯识宗时,就把唯识宗推到极端。我觉得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它不利于整个佛法的健康发展。而净空法师,在弘法的过程的确有些偏赞一门的现象,并且将净土法门不断折价出售,品味越降越低。至于会集本本身的问题,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宗舜法师写过一些论文,对会集本有所批判,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问:谈谈您学佛和出家的因缘?  答:我的学佛因缘很简单,因为我出生于一个佛化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也经常随着家人到寺院里面去。所以,寺院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至于最初如何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应该说是在一种非常感性的情况之下,当时对佛法还没有什么理性的认识。出家之后就去读佛学院,还是比较蒙昧的状态,只觉得出家了就应该好好学习。于是,整天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佛学院本身的课程,唯识、中观及其他各宗派的经论都有所涉猎。我出家时年龄比较小,又是来自农村那么单纯的环境,原来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随着我对佛法的深入认识,尤其是走上弘法道路之后,对人生的问题了解得越来越多,就发现自己走上这条路是完全正确的,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现在,我对这个事业越来越有信心,而且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都走上这一条道路。

  问:基督教中上帝的三位一体与佛的三身有联系吗?  答: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而佛教所讲的三身则是法身、应身、报身,两者应该说是不同的

。佛教所讲的三身是一体的,每位佛陀都具备三身,他们只是佛陀的不同显现而已。法身以法界为身,代表着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真相即为法身;而报身和应身则是佛陀为不同的众生所示现的不同身相。报身是为地上的菩萨示现的,应身是为我们这些凡夫和二乘人示现的。所以,三身是佛陀示现的三种不同身相。而基督教虽有三位一体之说,但它是将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如圣父是上帝,圣子是基督,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如果讲三位一体的话,那佛教所说的佛的三身是一体,可能更合适。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就是一元和二元的差别。西方的文化是对立的、二元的,主体和客体永远都无法统一;而东方的文化则是圆融的,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之说,在佛教里则有能所双亡之说,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三位一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