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就三藏十二部中大乘经典合法性之浅见二

发布时间:2024-12-16 01:05:04作者:心经全文网
就三藏十二部中大乘经典合法性之浅见二

说到佛门《大藏经》,可谓是我们中华文化之一大宝藏,与我们中华固有之儒、道,以及诸子百家学说交相辉映,用之互相注解、印证,实有莫大助益功德。实是我们解答心头迷梦,乃至脱离苦海、超凡入圣不可或缺的引航明灯。然而名随謗高,世间毁誉往往结伴而来,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很多的学佛者并不承认这些大乘经典,认为这些都是“伪经”,并且还可恶的挂名“如是我闻”扰乱视听,理由是流行于东南亚一代的南传小乘一教,在他们自己信奉的巴利文体系经论中找不到这些大乘经典的存在。

我们要知道,大道永远只有一条,强分派别乃是人为,佛住世时本没有大小乘之争,大小乘之分是后世弟子强行分出来的,这就说明在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乃至徒子徒孙们,由于各自的心得、理念的不同,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此即是大小乘之争的最初根由。但是很多学佛者只凭大乘是佛涅槃以后慢慢才出现的这一点,就全盘否定所有的大乘经典,这是否有点太过的专横与武断呢?要知道佛法永远只有一乘,没有划分出小乘哪能显出大乘?而单从逻辑上讲,大与小是一个相互对立方能存在的概念,应当是同时并现才对,若说大乘是后来出现的,那小乘便能是早已有之吗?况且又有谁能确定佛一定没有说过这大乘些经典?谁又能肯定由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集结中一定没有这些大乘经典呢?

诚然,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佛经的翻译,大多是由西域诸国辗转而来的,也就是说当然不排除佛经翻译之初,有将别派经典,诸如婆罗门教、拜火教、尼摩教等的一系列经典一并收录了过来的可能。但这些经典之间也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不正确之说,只有相对的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因而读经时要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但是,不管《大藏经》中有无其他派别经典的存在,如《金刚经》、《法华经》等都是佛的大弟子须菩提、舍利弗等亲自祈请的,经文中记载分明,也被怀疑,也被冠以“伪经”头衔,那就很说不过去了。

且不说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通过《金刚经》、《法华经》等受益、悟道?有多少大德祖师曾大力弘扬过法华一派?也不管这些大成就的祖师们是如何辛苦的做分科判教的工作,来判定过佛在哪一时期说哪部经?也不管历代以来又有多少疏钞著述来确立《法华经》的无上地位?而单从简单的辩证角度讲,所谓存在即合理,这部经典的存在本身就是证据,而其他的历史记载考证等只能算是佐证与推测,因为从逻辑上讲,是先有各种可能性的存在,然后才会有各种假设的提出,假如是铁定无有的事实,又何来假设提出的可能呢?

即便是退一万步,从伪经角度来讲,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地点可以伪造,可以编,教理与真义是可以编的吗?如果可以的话,那这个伪造、编写者的成度与佛也差不多了,譬如争议最大,也是南传小乘弟子所最不认可的《愣严经》,能够伪造编写出“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那个人,成就修为之高可想而知,若不是佛本人,又有谁可作第二人想?谁又有此等智慧呢

?这就是教理的检验,历代祖师们也做过这样分科判教的工作,因为经中人物、地点可以编造,但内涵、奥义、智慧、真理,那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

因而可以肯定的讲,以《金刚经》、《法华经》等为代表的大乘经典,的确是佛说无疑的,同时也就是说在佛涅槃后,由迦叶尊者主持第一次集结出的经典中,想必也是一定存在这些大乘经典的。但是,那么在南传一派的巴利文体系经典中,又为什么会不存在这些大乘经典的记载呢?而这又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要知道世尊说法,说的虽是同一法,但不同的听众,因自身程度的不同,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某种差异很正常。而面对不同的问道者,在不同的时刻,因时、因地、因境有着相对权宜、方便的解答,也是很合理的,毕竟类似于“夏虫不可语冰”的道理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因而,同样是佛说之法,但也有分了义不了义,究竟与不究竟,而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是小乘的进一步发挥。事实上,无论何种学问,往往都是学会基础的弟子众,而进入高深层次的弟子寡,因而越到后世,越是讲小乘的占绝大多数。而学大乘者的不仅明师难寻,能够传法的弟子更难寻,这由历代祖师法脉之传承可知,求道难,传道更难,久而久之大乘自然不如小乘声势浩大,因而以集结规模而论自是比不上小乘,他们的传道历史记载被淹没在这股时代的洪流之下也很正常。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后世的小乘弟子不承认大乘经典呢?

要知道佛所处的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是极其漫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难想象,对于大乘经典,佛的首代亲传弟子如须菩提、舍利弗等都自然是听过并认可无疑的。而佛当时的常随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们是时刻追随在佛的身边的,更有许多在家、出家的如所谓优婆塞、优婆夷等更是不计其数,不过他们是有时在佛的身边听法,有时则不在,不属于那千二百五十常随之列。这样不管是否属于常随之列,这些弟子各自的修持、见地成就必定还是会有所差别的,所以对于佛说的高深佛法是未必都能真正领会的。如法华会上就有五百比丘退席而去,他们为何会退席呢?那就是因为佛的这次说法与他们以前听的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佛这次说的法不对,他们此时已不再认可佛,所以选择离席而去。

因而,对于这些大乘经典,佛的首代弟子大多都曾听佛说过,二代弟子们即便没有见过佛本人,也至少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一些大乘经典。但是,等到他们自己传法的时候,就会本着对弟子负责的态度,必定是捡自己最有心得的经典相传,对于自己尚没领会的经典就不会进一步发挥,以免以盲引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轮到他们的再传弟子,甚至徒子徒孙们在传弟子的时候,他们自己尚没听过大乘经典,所以压根也就不知道世上还存在那些大乘经典,当然也就更不会向弟子们介绍了。这也就是为何在《笑傲江湖》中,会出现作为华山派嫡传大弟子的令狐冲会没听说过风清扬以及“独孤九剑”的原因所在,而他的师父岳不群却一定是知晓这些的。

然世事总是无常变迁,这样持续到千百年后,佛门各大派系也是有盛有衰,相对兴盛的那些派系的弟子也是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佛的这些小乘弟子门下这一派,有的徒子徒孙们偶然离开师门到了外面行走,偶然碰到了这许多大乘经典,据称也是佛说,但作为佛门弟子的自己却从未听说过,于是回去后就问自己的师父。而这位师父由于自己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大乘经典的来历,所以就会对自己的弟子说,咱们祖师的祖师当年是追随在佛的身边的,佛若真说过这些经典,那位祖师会不知道吗?会不向他的得意弟子也就是咱们的祖师说吗?咱们的祖师若知道会不告诉你师父我吗?所以说这些所谓的大乘经典一定不是佛说,肯定是有人综合外道、传说、并附会佛学新编出来的冒牌货。

随着这些弟子们不断的在江湖中行走,遇到的这些“冒牌货”大乘经典越来越多,并在众弟子间相互传言,影响颇广。所以这位师父一看不行,众弟子佛法外道不分,如此下去佛门必定大乱,所以就用类似大散英雄帖的方式,聚集起志同道合的一批人来组织集结讨论,以判定哪些是“佛经”,哪些是“外道经”,而最终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是他们祖师传下来的经典才是真正佛说过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经典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不被认可的“伪经”。而按集结时期的推论,这大概就是第三次、四次集结出现的动机与原因。

而事实上,距离佛已是千百年之遥的集结讨论,只有志同道合理念相近者,才有可能聚到一起讨论集结,即便有人大规模组织,也只能代表理念相近的某些派别。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其他那些见解认知不同,甚至相反的派别,必定是会当作外道拒之门外的。但是,尽管他们之间互相的不认可,然就像我们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同时存在的,而信奉大乘的人尽管可能不是主流,规模不大,但也毕竟还是存在的,甚至还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住世正法——那就是天竺佛教史上的历代祖师们。如永嘉证道歌中云: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这些历代祖师们,代代以心印心传承佛门真正法脉,从迦叶尊者起始,经由历代祖师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一直到最后来到我们东土的达摩祖师,他们都是弘扬大乘佛法的,如《大乘起信论》、如《大智度论》。他们的传承代代相续,并往往要苦寻自己的得法弟子,然而所谓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故而这一派总是一脉单传,但正如孔门弟子三千,而唯独以曾参为继承道统者一样,在佛门中也是由迦叶尊者所传这一派来真正代表正统佛门正法的。这同时也是禅宗五祖弘忍,为何放着神秀大师等一大批追随他很久的弟子不传,而唯独将衣钵传予六祖惠能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