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祥法师:观音菩萨所体现出的慈悲精神——悲智双运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世人的心中,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者爱人的教化相融会,所以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心而济事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时时救苦救难的精神,这个是所有华人世界的宝贵的思想财物。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左右,中国唐朝时期,观世音菩萨的思想与教化,同时随着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到现在已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它又是东方精神文明的坐标。远在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创立佛教,以及正在创立佛教的初级阶段,观世音菩萨的教化精神在印度的宗教——婆罗门教当中,就已经存在有典范。在佛教的大乘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有这么说,观世音菩萨在远古以来早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他与密宗的大日如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他也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修行密宗的居士都知道,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面观音、千手千眼大悲观音等等,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分身所现。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人类文化多方面的荣耀。因为东方的佛教文化的慈悲,与儒家思想的仁义,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博爱,虽然只有在名词的含义和解释的内容上,意义略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在指出人性本有善良和光明的一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同样恰好说明了一点:观世音菩萨千百亿化身的意义,刚好相吻合。
下面简单地举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这个精神的要点: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中国大乘佛教思想里面,虽然说慈悲是两个字,但是却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慈。它具有父性的慈爱,父亲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过程当中,含有威德庄严的意义;好象太阳,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利益众生。但是,同时火热的阳光,也会产生震慑力,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悲。它具有母性的慈爱,含有包容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这个悲好象月亮,总是在黑夜中默默的放出宁静柔和的光芒。所以母性的慈爱悲心,如果能够彻底的扩充,也就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事实上,女性在人生中虽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但是所遭遇的人生痛苦与灾难,比男性更多、更大;这个是大家应该具有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也是东方佛教当中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常以女性的化身站在茫茫的苦海中,救世利民的深长寓意。此外,我们更要了解观世音菩萨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不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爱,而且在慈爱悲悯众生的时候,又不失威德。因此,佛学解释慈与悲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地慈爱一切众生;同体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地悲悯一切众生。因此,佛教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无限慈悲的代表者。
第三,我们要谈一谈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另外,观世音菩萨也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尊仰的一位大菩萨。在众多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中,以《法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典最受世人尊崇和受持,流传最广。《普门品》的内容着重在观世音菩萨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现实生活以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起性空,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的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无条件的善巧方便救度他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常执着假象为真实,产生颠倒梦想,在贪嗔痴等心 魔的做祟下,一切的行为造作,都以自私的假我为出发点。如果我们能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长养智慧心,我们便能济世利物,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如果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去学习和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法门,学习菩萨的悲心和愿力,那么当我们在落实慈悲行的时候,就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用心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并且时时生起观照,自我反醒,自我对比,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象“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可能大多数人会读诵经文,但不知道它内在所表达的含义,因此要明白,只有照见了五蕴皆空,才可以度一切苦厄众生,我们的情感和智慧才会有所突破。所以,大家请记住,能够聆听自己的心声,是智慧成长的特征;能够倾听别人的声音,并且给予以真诚的帮助,是慈悲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说自利利他,出自观音,观照声音。总之,如果我们在自度度他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能够一心的称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救济。摘自主讲:开祥法师《观音菩萨的慈悲含义 》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