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陀罗尼经被昨拍6550万元(组图)
这种工艺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此后便渐渐衰落。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达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这件陀罗尼经被上共有四种文字。主体是一座佛塔,塔内缂满梵文陀罗尼经经文,塔周围有精美繁复的花纹。西山大觉寺研究员伊葆力对于宗教用品有较深研究。他告诉记者,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相传将它覆盖在死者身上,可以令死者得到超度。因此,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一经面世,便被佛教界奉为圣物。去年10月它在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展出时,曾经轰动一时,引来观者如云。 伊葆力说,在死者身上覆盖陀罗尼经被的墓葬形式最早起源于元代。“陀罗尼经被基本上都随逝者葬于地下,所以,尽管典籍中对它的颜色、纹饰有详细地记载,但基本上没人见过实物。”此前人们只见过覆盖在慈禧太后身上的陀罗尼经被。那件经被是1928年孙殿英盗墓东陵时出土的,由于孙殿英是个大老粗,他只揪掉了慈禧经被上的珍珠,而对于经被却弃之不顾。直到1979年当工作人员再一次打开地宫时,经被才再一次被发现。据推断,此次面世的这件陀罗尼经被可能是同时被盗的乾隆裕陵中的那件经被。伊葆力告诉记者,这件陀罗尼经被上标有“左肩”、“右肩”、“左脚掌”、“右脚掌”的字样,显然是根据死者的身高尺寸定做的。 2008年迎春拍卖会是今年北京第一场拍卖会,昨天进行的瓷器杂项专场共有208件拍品。可在缂丝陀罗尼经被出场前,拍卖现场显得有些沉闷,会场虽然坐满了竞拍人,但举牌者寥寥。直到作为“压轴拍品”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出场,现场的气氛才被点燃。6000万元的起拍价,没有实力的竞拍者当然不敢染指。最终,竞争在持2号号牌和持15号号牌的两位竞拍者之间进行。经过11次竞价,经被最终被持有15号号牌的年轻女士以6550万元拍得。 拍卖会后,记者采访了卖家秦先生。虽然拍品以6550万元成交,但秦先生显然对这个价格并不满意。他说:“今天来的人不多,还是比预期低了很多
。”他告诉记者,他预期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至少应该拍出9000万元。 秦先生的估计也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清宫廷缂丝珍品受到藏家关注,2004年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回贴缂丝全卷》成交价超过3500万元人民币,2006年拍卖的清宫旧藏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屏风更创下8533万元的高价。 缂丝陀罗尼经被的传奇来历 昨天,号称“中国第一拍”的缂丝陀罗尼经被,最终以6550万元的天价成交。这给近年来越来越火爆的收藏品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在令人咋舌的成交价背后,这件罕见拍品的来历,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捡漏 提起这件罕见的缂丝陀罗尼经被,作为经手人的北京文久拍卖公司总经理李彦君非常感慨:“搞收藏的人都盼着"捡漏",这个经被的藏家可真是捡了一个大漏!” 这件罕见的缂丝陀罗尼经被,竟然是藏家在一件袈裟的夹层中发现的。2005年的一天,酷爱收藏的秦先生在北京参加了一场拍卖会。拍卖会上气氛热烈,成交价也屡创新高,许多拍品都名花有主。可是,一件标价8万元人民币的清末黄缎子袈裟却始终无人问津。秦先生回忆:“说它是件袈裟,确实有点儿勉强。一般的袈裟都是把布截成小片,然后再缝缀在一起。可这件“袈裟”却是一整块黄缎子。看起来更像一个缎子被面。”但细心的秦先生却发现这块“被面”有些蹊跷,黄缎子里面隐约透出精美的花纹,还有文字。在拍卖现场,秦先生并没有声张,而是看着这件“袈裟”流拍了。 第二天,他来到拍卖公司,点名要买前一天流拍的那件“袈裟”。拍不出去的东西又找到了买家,拍卖公司当然高兴,很快双方以9万元的价格成交了。对于工薪阶层的秦先生来说,一下拿出9万元钱还真不容易。他取出自己的4万元存款,还向别人借了5万元。当天晚上9点,终于把这件“袈裟”取回了家。 回家后,他连夜拆开了“袈裟”。当把表面的黄缎子拆开后,夹层里一个精美绝伦,写着四种文字的“经被”出现了。 鉴定 作为业余藏家的秦先生只是直觉上感到这是个宝物,但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并不明了。于是,他找到一位资深文物专家鉴定。“专家看过后说,这是一块陀罗尼经被,是盖在死人身上的,不吉利。你还是把它卖了吧!”秦先生说。不久,专家介绍了两个买家,要以双倍的价格收这件经被。可精明的秦先生觉得事有蹊跷,“既然说是件不吉利的东西,为什么又要抢着收购呢?” 于是,他婉拒了收购的要求,又找到了身为文物专家的朋友李彦君。谈到第一次看到这件经被的感受,李彦君用了“震惊”两个字,他说:“虽然我是研究玉器的,但对于缂丝和宗教文字还有一些常识。我一看这个规格、形制那么大,可非一般的东西,应当是出自宫廷。”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件东西的来历,李彦君建议秦先生再找一些专家鉴定。而后秦先生带着这件宝贝找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 张淑芬是国内杂项收藏鉴定的权威专家。尽管经她手鉴定过的宝贝数不胜数,但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淑芬对记者说:“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代表了中国丝织技艺的顶峰,这样大的缂丝织物,一个人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绝不会出自民间,只有宫廷才有。而从它的缂丝质地和织法,以及文字的书法风格看,带有明显的清乾隆时期的印记。”张淑芬说,这种陀罗尼经被是,皇帝、皇后、皇太子等死后覆盖在身上,用于超度的宗教用品。由于它们全都被带到了陵墓里,所以以前只在典籍上看见过,从未见过实物。作为一名严谨的文物专家,张淑芬对记者说,虽然这个经被被鉴定为清中期物品,但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推出,她不能肯定这就是覆盖在乾隆帝身体上的那个经被,但按常理推断,这种皇帝专有的陀罗尼经被一般不会准备两套。 来历 为了弄清这件经被的真实来历,秦先生又找到一位高僧——弘道法师。弘道法师不是旁人,正是乾隆皇帝的第六世孙,原名爱新觉罗·毓从。秦先生回忆,当弘道法师看到这件经被时,一下子从床上站了起来说:“这是我们老祖宗身上的东西,怎么到你手里了?” 而后,弘道法师向秦先生讲起了一段清室遗族们不堪回首的往事。1928年7月,兵匪孙殿英用几百斤炸药炸开了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的大门。此后的7天7夜,无数随葬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墓室遭到了很大破坏。 得知这个消息后,前清的遗老遗少70余人,凄凄惶惶赶到东陵。当时一位亲历者刘人瑞详细记录了他进入乾隆裕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于泥水之中。重敛者找到四具头颅,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后来,他们在压在石门下的一个棺椁中找到了骨骼较大的乾隆皇帝的颅骨。 这些后代子孙把乾隆和慈禧的尸骨重新装殓。墓室中的金银财宝已被洗劫一空。由于盗墓者都是大老粗,陪葬的瓷器、字画和丝织品或被毁坏,或被丢弃。重敛者们取了一些陪葬作为留念,这件覆盖在乾隆皇帝身上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经被上标有双肩和两脚的位置。乾隆皇帝身高1.80米,经被上的标志正是依照他的身高制成的。经被正中织就的佛塔,正好覆盖在死者的身上。弘道法师还告诉秦先生,这件经被不但缂丝,而且还缂有藏羚羊羊毛。因此,它摸上去并不像丝织品那样光滑,而是羊毛质地。 查典 光有专家鉴定和传说故事,还并不能确定一件文物的真实来历。在秦先生委托文久拍卖公司拍卖后,李彦君找来了对宗教和丝织品有很深研究的西山大觉寺研究员伊葆力和文物鉴定专家张惠萍进一步研究。 张惠萍告诉记者,凡是出自宫廷的物品,都会在清内务府造办处有记载。翻阅大量典籍后,她终于在《清会典》中找到了这件宝贝的出处。在《清会典·葬礼》中记载:(列圣)织金梵字陀罗尼黄缎衾,绣九龙黄缎衾各一。内衬织金五色梵字陀罗尼缎五,各色织金龙彩缎八,凡十有三层。 张惠萍说,《清会典》中对于皇帝、皇后、太子等葬礼的规制都有明确规定。只有亲王以上死后才能覆盖陀罗尼经被,而对于经被花纹和颜色的规定更加详细。只有皇帝才能用正黄色,而皇后只能用明黄色。在这件陀罗尼经被面世之前,人们只见过同样因孙殿英盗墓而出土的慈禧覆盖的陀罗尼经被。“而那件经被是明黄色,等级和规制都不如这一件。”RB160 图一:工作人员正在对缂丝陀罗尼经被进行鉴定。 图二:一位年轻女士以6550万元拍得缂丝陀罗尼经被。 本报记者方非摄RJ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