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难道说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断,与草木同朽吗?这些问题,只有智慧高的人——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才去探究,我们平凡愚昧的人,在世间随波逐流,蒙蒙懂懂过日子,从来不去思索这些事。
人从那里来,小娃娃说:‘从妈妈肚子里来’,不错、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但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如会生孩子吗?当然,这是小娃娃所不能理解的。依照生理学说,男女交合,精子卵子结合为受精卵,而后十月怀胎生下小宝宝。依照佛教的理论说,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一个新生命的形成也要因缘和合。有形的因缘,当然也要父精母血的结合,但父精母血只是因缘的一部分,这只是物质性肉体一部分,主要的要有精神的主体——灵识(这在佛经上叫做阿赖耶识,也叫做业识或神识。)与父精母血同时结合,这样才成为一个有肉体有心识的生命,人是如此,各种动物也是如此。
我们由‘生’说起,不如由死说起容易说明白。假如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一生既无大善,亦无大恶,只是一个安分守命的人。他活到七、八十岁,肉体衰老,一病不起的死掉了,这在佛经上称作‘报尽命终’。命终只是肉体的死亡,而他精神的主体阿赖耶识(即业识),这时脱离了身体,被称为‘中阴身’。中阴身是人死之后,再次受生之前这一段期间的识身。《俱舍论》上说,人现在的身心称为现有,死亡的刹那间称为死有,再次受生的刹那间称为生有。在死后生前之间,则称为中有。中有又称为中阴身,这是由‘意’所生的化生身,不是由精血外缘所成(即没有肉体),所以又称‘意生身’。此身闻香气以资养其身,并希求、寻察次世受生之处。
据《俱舍论》卷九上说,中阴身是由极微细的物质所构成(以现在科学知识来看,就是一种极稀薄的、无质碍性的能量。)它的形状与本来形状相似而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其存在期间不超过四十九日,在此期间内必定转生。当业识离开人体,成为中阴身的时侯,无明种子仍一念执著,以它过去的业力,与有父母缘者的业力相感召。当其投胎时,与其要投胎的地方生起迷昧颠倒之想,在一片黑暗中,唯见其父母行淫处一片光明——淫光,光明中父母交合的淫剧正在上演,此中阴身刹那间到达光明处,睹状生起爱欲之心,流爱为种,于父精母血中纳识成胎——在纳识成胎之际,中阴身如果爱母而憎父,则成男胎;如果爱父而憎母,则成女胎。
在《瑜伽师地论》中,有一段入胎过程的说明:
‘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母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风大雨及云雾想,或闻大众闹声,作是想已随业优劣,复起十种虚妄之想,云何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楼,我升台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叶舍,我入草丛我入林内,我入墙孔我入篱间,难陀,其时中百有作此念即入母胎。应知受胎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
这就是中阴身入胎的情形,当女性卵子受精的一刹那,业识已依止其间。所以生命的开始,是在精子卵子结合之时,而不是婴儿出生之际。佛陀在阿含经中解释缘起,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指人是‘五蕴’和合而有的。五蕴,就是肉体和业识的和合体。
佛经上说,胎儿要经过三十八个七日方得出生。在《大宝积经》中所载的胎儿‘住胎’的经过,比现代医学的‘胚胎学’说的还要详细。例如住胎一七名羯罗蓝位,犹如生酪。住胎五七名摄持位,两髀两肩身首出现。十七日胎身胀满如浮囊,十五七日脉管生出,滋养流入此脉润益全身。二十七日全身二百生成,二十五七日血肉增长渐渐滋润。三十七毛发爪甲皆得增长,三十五七身相长大,人相俱足,三十八个七日的后四日胎儿出生。
佛陀往昔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所证悟的真理就是十二缘起——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也就是轮回。佛陀说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佛说稻芊经》中说:
‘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如是等众苦聚集,常在冥闇,名为无明;造作诸业名为行,分别诸业名为识,有所建立,名为名色,六根开张,各为六入,对缘取尘,故名为触,受觉苦乐,故名为受,如渴求饮,故名为爱,能有所取,故名为取,起造诸业,故名为有,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无明就就是痴,就是愚昧无如;行就是在愚昧无知下盲目的冲动,行缘识、就是在盲目冲动下纳识成胎。识缘名色,名色就是与识受精孕结合后,在未成人形以前的名称。以下是‘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是在母胎中六根具备的名称。‘六入缘触’,是出生之后,六根与外界六境接触而生六识,这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儿童天真未凿,尚无强烈的分别心,不称认识而称分触。
以下是‘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受是感受,儿童成长,对外境有了顺违的感受。对顺者生爱,对违者生憎;对于爱的攫取追求,对于憎的排斥逃避。攫取就是占有。这对成年人来说,所求、占有的,包括著名利、财富、权位、爱情等等。在追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竞争。追求不到时感到痛苦,追求到了又怕失去,这就是‘患得患失’。由于在受、爱、取的过程中追求、攫取、竞争,就难免不造下种种或善或恶的业,业就是‘有’。有了业因,必受业果,这业果就‘生’——下一世的受生。下一世同样的有生必有老死,而在生老死的一期生命中,同样要经历触、受、爱、取、有的过程,这样就又造下了新业。有了业再受果报——再受生,再造业,再受报,如此循环不已,这就叫做轮回。
谁去轮回呢,就是我们精神的主体、十二因缘的第三支、‘识’,此又称为业识,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业力种子寄托的所在,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而生死轮回,并不是像我国民间传说,人死了变鬼,鬼转生为人,而是在六道众生的生命之流里,头出头没,像车轮似的轮回。
佛经中说,世界上有六类众生,称为‘六道’,即是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傍生道就是畜生道,包括一切飞禽走兽、鱼虾虫蚁。并且,佛经上所指的世界,并不仅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而是浩瀚无涯的宇宙,无量无数的星球——即是各种不同的空间。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浩瀚无涯太空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在地球上生存的众生,有人道、傍生道,这是我们视力能够看得的;还有视力看不到的,如修罗道、鬼道(及各类众生的中阴身),它们都没有物质性的身体,只是一种稀薄的能量,所以我们看不道,而佛眼、天眼却可以看得到。天道众生在另一空间——或者说其他星球吧,它们以微妙清净色为身,当然我们也看不到。
大致说来,天道、修罗道众生以善业享受福报,地狱道、傍生道、鬼道众生以恶业受苦报,人道苦乐参半,或者说苦多乐少。但是天道、修罗道受福报的,不愿意修行;地狱道、鬼道、傍生道受苦报的,不能够修行,在六道中能修行的,只有人道。所谓修行,就是得闻佛法,依法修持,净化心识,提升自我。如果能修得伏灭二执——我执、法执,断得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证得二空——我空、法空,这时就能证得涅槃,脱离六道轮回,不再转生受报了。
在六道中,人道众生最适于修行。如何修呢?〈七佛通诚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因每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很难定一个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标准。但在佛经上却有明确的界说,在《十善业道经》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十善;反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贪婪、嗔恚、愚痴,就是十恶。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人断十恶、行十善,我们的社会岂不就是人间净土?可惜多数人以无明愚痴故,执著自我,自私自利,不断恶,不修善,才使我们社会成为五浊恶世。
断十恶、行十善,还只算是消极的修行,更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才是大乘菩萨的‘利他’行。语云:‘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服务,视各人才干能力的大小,为个十人服务,为百千人服务,圣贤伟人,为万民造福,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生而为人,不能只攫取占有,尽从社会上抓回来。劝善书上的话:‘岂知世间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聚敛的再多,只不过操劳经管数十年,而没有永久的所有权。何不随缘布施一点,为社会贫苦大众造福——事实上,为人造福,就是为自已积福,绝不会吃亏的。
断恶修善,只是修福,‘自净其意’才是修慧。慧是智慧,即是般若,佛经上说:‘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自净其意就是伏灭执障烦恼,证得我法二空。但在末法时代,众生智浅障重,这‘自净其意’四字,谈何容易——唯有一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或者有人说: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法门,我辈智识分子,应该修高深的法门才对。其实错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侨佛’圣号,自不同的层次说,可以收摄妄心,可以三业清净,念到工夫纯熟,一心不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不修行,随波逐流,在五欲六尘中沉浮,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回,永无尽期了。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