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你真的知道什么叫做“檀香”么?过来看看怎么装“文化人”

发布时间:2024-02-20 01:02:31作者:心经全文网
你真的知道什么叫做“檀香”么?过来看看怎么装“文化人”

“香”和人类文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陪伴着中华文明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兴衰,飘散在上下五千年的每处角落,不绝如缕,丝丝入内。“ 香道 ”就是这样在这种文明与文化的熏染下渐渐形成的,并且“香道”从繁盛到没落,从没落到复兴,现在的人们渐渐开始接触香道,了解香道与“ 茶道 ”相比,“香道”更有书香之气,雅人之思和养生之意。近年来,更多的人们用“香道”来招待贵重的客人,既养性修身,还显得有身份。

檀香主产于印度东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南部、澳大利亚、斐济等湿热地区。印度老山出产的檀香品质优良,固有“老山檀”之名;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所产檀香其质地、色泽、香度均略有逊色,称为“新山檀”。

檀香树生长极其缓慢,通常要数十年才能成材,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成熟的檀树可高达十米。檀香树非常娇贵,在幼苗期必须寄生在凤凰树、红豆树、相思树等植物上才能成活。故而檀香的产量很有限,人们对它的需求又很大,所以从古至今,它都是昂贵稀有的珍材。

檀香的常见品种有紫檀、黄檀、白檀等,下面一介绍。

①紫檀: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亦称“青龙木”。主要产于热带地区的南洋群岛,其次是越南。我国广东、广西也产紫檀木,但数量不多。紫檀一般分为大叶檀、小叶檀两种。小叶檀为紫檀中的精品,通常也简称“紫檀”(以下所述“紫檀”为小叶檀)。印度的小叶紫檀,又称鸡血紫檀,是目前所知最珍贵的木材,是紫檀木中最高级的树种。紫檀的生长极其缓慢,每一百年才长粗3厘米,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长成材。常言十檀九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20厘米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紫檀之风,是最早认识和开发紫檀的国家。紫檀之名,最早出现于1500年前的晋朝,崔豹《古今注》云:“紫檀木, 出扶南(指东南亚),色紫,亦谓之紫檀。”唐朝已有诗为赞。王建《宫词》:“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孟浩然之《凉州词》也云:“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人云”。

②黄檀:主产于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从东南亚的缅甸进口,量少。适应性很强,在酸性、中性及石灰质土中均能生长。普遍野生于山林、灌木丛中或石山坡、山沟溪旁。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份。

③白檀: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为中国原产树种,分布范围广,北自辽宁,南至四川、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区。华北地区山地多见野生。几乎遍及中国乃至朝鲜、日本。生于海拔760 ~ 2500米的山坡、疏林或密林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喜光也、耐阴。深根性树种,适应性强,耐寒,抗干旱耐瘠薄,以河溪两岸、村边地头生长者为佳。白檀树形态优美,枝叶秀丽,春日白花,秋结蓝果,是良好的园林绿化点缀树种。

据玄奘《大唐西城记》记载,因为蟒蛇喜欢盘踞在檀香树上,所以人们常以此来寻找檀木。采檀的人看到蟒蛇之后,就从远处开弓,朝蟒蛇所踞的大树射箭以作标记,等到蟒蛇离开之后再去采伐。

檀香所制之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但檀香单独熏烧气昧不佳;若能与其他香料巧妙搭配,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檀香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 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谓之“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杀菌消毒,驱瘟辟疫。

从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清凉、收敛、强心、滋补、润滑皮肤等多重功效,可用来治疗肝胆疾病,膀胱炎、淋病以及腹痛、发热、呕吐等症,对龟裂、富贵手、黑斑、蚊虫咬伤等症特别有效,自古来就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药品。檀香木还可制成扇骨箱匣、家具、念珠等物品,是一种珍贵的雕刻材料。现于北京雍和宫就存有一座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直径3米的巨型檀香木雕弥勒佛像。清代的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清朝廷为他平息叛乱,不惜重金从尼泊尔购进一株巨大的檀香树,动用无数人力,花了3年时间运抵京城,再请巧匠精工雕琢而成。

佛家对檀香更是推崇备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佛家习称檀香为“梅檀”,意思是“与乐”“给人愉悦”。如《慧琳音义>所记“梅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也。”“赤檀”即“紫檀”,紫檀木刚采伐下来时,心材呈鲜红或橘红,久露在外才慢慢变为紫红,所以紫檀也被称为赤檀。佛经中多见的“牛头旃檀”是指出产于北俱芦洲的秣刺耶牛头山的一种品质最优的白檀。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整理不易,感谢支持,希望大家能给小编关注和建议,写出让您更有收获的文章。您的点赞评论可能对您无所谓,但对小编非常重要,十分感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