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善导大师:阿弥陀佛不问罪福地平等救度

发布时间:2024-08-02 01:04:54作者:心经全文网
善导大师:阿弥陀佛不问罪福地平等救度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是显示弥陀本愿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或者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因生,造罪不生」。或者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往生;罪多福少,则不能往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向专念弥陀名号,都决定往生。」

然而,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即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和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

今日连载原文:邪见之一:罪不可畏,福不可修。然而,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这个就是见解邪谬、错误了,他混乱地理解弥陀的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即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

这里讲的,就是邪见。他怎么邪见呢?「既然说不问罪福多少,那罪就不用害怕,不用恐惧造罪,福也就不用修了,何必修福呢?也无所谓嘛!」这样就是一种邪见。如果人家念佛求生西方,持戒严格,小罪也畏惧说「哎呀,我应该不造罪,也应当多修福」,他就指责人家说:「哎呀,你这个人,你没信弥陀本愿,信了阿弥陀佛本愿,怎么还怕造罪呀?你怎么还要修福啊?」像这个,就是典型的邪见。这个,「若有畏罪修福者」,他指责人家是没有信弥陀愿力的人。这样的人,我想我们在座的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听说也有这样子的。这个就是误解了,甚至是邪见了,就不正确了。他自己这样做,还去跟别人夸耀,说:「像我这样子,才叫信弥陀本愿,罪不可畏,福不必修;你畏罪修福,你信阿弥陀佛没信得过!」自己念佛念得很少,甚至不念佛,说:「不问时节久近嘛!干嘛念念不舍、念念相续那么念呢?」看到人家拿念珠,他有意见,「你念佛念的多,你就是自力!你就是不信弥陀本愿!」像这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善导大师念佛很精进勇猛,冬天念佛都出汗;道绰大师每天念佛七万遍──这就是我们的祖师,怎么说念佛多反而就是自力呢?而且,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万善齐修、一向专念,只是怜悯我们造罪陋劣的根机,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为我们开示特别法门,说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不是把这点作为自己造罪放逸的理由,然后标榜自己:「我是学弥陀本愿,阿弥陀佛本愿就是如此」,这个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是你自己的一种错误见解。如果有这样的人,大家离他远一点,不要受他的蛊惑。

邪见之二:放逸懈怠

也有的人原来吃素,也不饮酒,后来错误理解弥陀本愿,说:「哎,没关系了」,反而退堕下来吃肉,还饮酒,还跟别人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信弥陀本愿的。」这样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是错误的。

我们每个人爱法、敬法,知道自己今生念佛必定往生,应当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原来做得怎么样,比如说原来受五戒,那么还是受五戒来念佛往生,戒律还是要;原来受菩萨戒的,还是以菩萨戒的身份来往生;原来受出家戒的,还是以出家的身份来念佛往生。如果你做不到,那更不可以夸口,说:「我这样做不到,才是信弥陀本愿。」那应该更怀忏悔。比如你原来是出家的身份,可是,家庭的障缘,或者父母,或者自己的身心等等不适应,你退戒了,这个佛法也许可,但是,应该起忏悔心,说:「哎呀,那我不能过这种清净、如法的出家生活,我只可以再专修念佛。」不能说:「我念佛了,那就无所谓

。」所以,这些都要有一个分寸,就是我们尽力而为,尽力做到哪里就是哪里。

如果用身体打比喻,我们念佛,身体健康的人可以念,身体生病的人也可以念,对不对?都可以念佛。虽然这么讲,身体健康总是感到比较愉快、爽利。不一定说非要等到我生病、成为一个病体再来念佛。

佛法修持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你能做到戒律清净,戒善都很好的话,等于是个健康人;如果你戒善不具足、多有毁犯,这等于是一个生病的人。那么,既然生病的人也能念佛,健康的人念佛不是更好吗?这个道理就是如此,不能够故意毁犯。所以这里讲诸如此类的邪见:

因而增长放逸和懈怠,任性,胡作非为。这就是错误的见解、邪见指使他的行为,「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像这样人,他还在问罪问福,为什么呢?他以为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所谓「不问罪福」,就是完全归在「一向专念六字名号」里边。结果,他不是来专念六字名号,反过来了,邪谬地解释说:「哎呀!你不用修福,你不用畏罪!」那么,还是在问罪问福,没有念佛,这种比前面那种的过失更大,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更深重。他认为自己:「这就是信心,我就是信阿弥陀佛决定了,像这样子才是往生净土之因」,这就完全错谬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