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教的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信仰者的要求,佛教需要大众化,于是产生了新的佛教派别——大乘佛教。由此把原来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在教义上显示出与小乘佛教不同的宗旨:1.普渡众生,体现出明显的利他主义。2.大慈大悲,以行善威德为修行解脱的主要途径。3.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给信仰者一种永生的追求。4.不出家也可修行,只要布施积德,也能成佛。 早期原始佛教按照当时的传统,不允许描绘人形的佛陀像,凡需要表现佛陀事迹的地方,均无一例外地用其它事物来代替。桑奇大塔栏循上的雕绘、菩提迦耶的佛像雕塑、野鹿苑的柱冠都是采用象征、“隐喻和暗示手法。这是原始佛教艺术的广大特点。 键陀罗的造像运动,在佛教内部几乎是同大乘教派的掘起同时并兴的。大乘佛教秉其应世俗的宗旨,主张以善巧方便化导众生,理论上也可彰助声色形相对佛陀世尊进行艺术表现,这对佛像的出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公元1世绿贵霜王朝时;希腊人的神明观念和造像意识,打破了次大陆原回避佛像的禁忌。这一对期不仅雕刻了许多佛的座像和立像,而且在佛传图的浮雕中也出现了涅磐佛的本相。但键陀罗的佛教雕刻,总的来说还是以表现小乘佛教的内容为主,特别是涅磐像所刻划的佛”无余涅磐“的境界,”完全是小乘教徒的宗教理想,与般若大乘教义主张的“无住涅磐”(无余涅磐、无住涅磐,未来佛教唯识法相宗把涅磐分为四种,即涅磐、有余涅磐、无余涅磐和无住涅磐。有余与无余涅磐指断烦恼障,无住涅磐指断所知障)恰好相背。因此卧佛这一造像形式,就其包含的宗教思想的来源和特质而论,始终同小乘佛教保持着更为亲近的关系。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特别是在西域地区,佛教造像多为小乘艺术。龟兹地区的克孜尔、库水土拉、森木塞本等石窟中,大量的宣扬“忍辱牺牲”、“厌身灭智等思想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及涅磐变相,这些小乘经典故事画通过高昌传到敦煌。所以敦煌早期洞窟,多为小乘思想,宣扬“善恶报应 ”、“因果轮回”,经过累世而成佛。早期壁画占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教《六度集经》、《贤愚经》和《佛说本生经》等为依据所画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画面充满了悲惨绝望、消极厌世,看不到一点点生的欢乐。另外,七佛造像和交脚弥勒造像也是小乘佛教艺术的特点,在炳灵寺、云冈及麦积山等处石窟,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开凿的窟穴,此类题材造像都比较多见。 唐代大乘流播全国,宗派不断兴起,各种内容的经变画增多,如《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这位在<?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家的居士,拥有妻儿、奴婢和庄园,享尽荣华官贵且辩才无碍又具有超越世间的种种神通变化,最为中国士大夫们所欣赏。大乘教内容以经变画为多,如以《法华经》为依据的”二佛并坐说法图”,以《金光明经》为依据的“流水长者救鱼”故事,以《佛说阿弥陀佛经》为依据的净土变,着重表现”极乐世界“的种种豪华与欢乐。画面也开始脱却质朴粗犷的气息,进而追求丰满华丽的效果。 早期洞窟中,佛像多为说法图,特别是正龛佛像与壁画相结合的大场面。隋唐以后由于大乘佛教思想流行,佛像画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佛、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四大天王、地藏菩萨等单体的形象。唐代净土思想流行,因而观音塑像受到佛徒们的特殊崇拜。禅宗盛行,罗汉造像和画像的流行与普及,便在早期究僧像的基础上,以禅师为摹本创作出入世住法的五百罗汉像。而在历代文人书画中所体现出的大乘禅宗艺术那种含蓄、空灵、疏淡的审美特征显然不同于早期小乘艺术所追求的“满”、繁复和浓艳的装饰美。南传佛教诸国如泰国“苏科达耶”时期佛教艺术由于受斯里兰卡影响,提倡上座部佛教,并定为国教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