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海勃湾区教研室郝文军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由此开启了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蔡元培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废止了教育中传统中的“读经”课程。国人在学习英语百年之中,虽然也学到了西方的一些现代文明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同时西方殖民主义文化价值观和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也一起进入了中国,从而矮化了中华文明,巩固了西方文化的话语权,在部分国人思想里,尤其部分知识分子中,留下了深深的“自卑感”后遗症,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拿西方的标尺,量中国的人与事,甚至个别人堕落成了西方文化、西方利益的代言人,在社会上造成部分民众思想上的迷失。
万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西方文化的崇拜,破除了对西方“民主体制”的迷信。党的十七大党章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在高度概括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时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纲要》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小学低年级要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易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要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这标志着将以本土文化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成为国家意志。
一个民族的崛起,一种价值观被认可,离不开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和最强的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价值理念、道德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融进了民族的血液,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复兴,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如军事、经济和科技等)的支撑,更需要润物无声的软实力(如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等)的积淀。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海勃湾区从2006年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在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诵读的内容从蒙学读物的“三、百、千”《弟子规》到《论语》、《大学中庸章句》,并且还穿插安排了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必背的诗词、毛主席诗词和《古文精华》中的文章。这个课题的设计是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借鉴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局面。考虑更多的是语言的积累、记忆能力的培养、和经典对孩子德行方面迁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作过多的考量。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教育真正是以“德育为首”的教育,从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举止着手的。我们也逐步体会到了古人的“学问”精神,学问更多的是指人的德行、修养,而非知识、技能,所以古人一直讲的是“做学问”。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熟悉文化经典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人们身体力行。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
此外,我们在借鉴古人的汉字教学中的做法,识字教学中,强调讲究字理,写字训练中强调“描、摹、临”循序渐进的做法。
对照《纲要》来看,我们在传统文化进课堂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更应当看到,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在传统体育和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方面还有大量有工作要做。
2014年4月17日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