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252-257)
(印光大师著/曾琦云 译注)
白话译文:
第八章 释普通疑惑
导读
本章包括对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戒律,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外道,胜缘等方面问题的解答。
一、论理事
252、出世间,在世间的理,不出“心性”二字;出世间,在世间的事,不离“因果”二字。(断然没有无因而得果者;也断然没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文钞正编《劝爱惜物命说》。)
众生沉沦九界,如来悟证一乘,在心性上毫无增减。之所以有升沉差别,苦乐悬殊,是由于在因地时修德不同,才导致了果地上的受用各别罢了。
阐述弘扬佛法,不是容易的事。只讲理性,中下根机的人不能听懂受益;专说因果,上等根机的人不愿听闻熏习。然而,因果与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所以梦东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的,必然不会离开因果;而深信因果的,终必悟透心性。”这是必然的道理。
253、净土,从事相上讲,确实有依报和正报非常庄严的境界;从理论上讲,则都是唯心所现。
因为心清净的缘故,致使外在的物质环境都清净。理与事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偏重的义理上,则分事分理。
你只要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的文理及“约境所喻”之义,自然可以完全明白。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
。由于有净心,才能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叫做自心本具。若非自心本具,则因不感果了。254、大彻大悟,见一法不立的理体,然后能够不舍一法,力行万行圆修的事功,才是空有圆融的中道。
执空的小乘行者,以“一法不修”视为“一法不立”,诸佛称他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说:“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这是因为事中自然包含有理,而理不能独立于事外的缘故。
我们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才可以达到三昧境界,了脱生死。
如自认为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实际上就与万德庄严的果上佛差得太远了!应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才得实益。
255、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只是还未通达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如子忆母,没有忘记的时候。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显露,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
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显。悟理之后,仍不废事修,才为真修,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
所以说:“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为系心之境,让人时刻不要忘记。”此种解法,千古未有,而实为契理契机,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谁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为注重事修的人,纵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难道又能出于理外?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圆悟,一旦圆悟,则即事是理。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中吗?
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时运用,绝对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大聪明人,想要不融合事理是做不到的。只是那些有狂妄知见,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
256、此心周遍法界,亘古不变,如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污染,起了种种的执著,譬如虚空,有物障蔽,就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然而,不周遍,不永恒,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吗?
所以,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是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异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凡夫迷惑污染罢了,并非心体原有改变。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
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显露,事理圆融,众生与佛不二啊。所以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应我具佛的心呢?”
257、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于迷悟不同,致使形成十界的差别。这个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求生西方,是真的无生,因他生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不是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的西方。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没有无生之相,这是生而无生。
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的西方,所以是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却不停留于无生之相。这就是“生无生论”的大概要旨。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