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幸福,侧重于个人身心的感受跟身心的提升。
个人的幸福感跟社会的状态及环境的状态有关,也与个人的身心准备相关。
那么,生命能够达到幸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生命的整个运转状态,一直是以奔向离苦得乐为目标。
而佛教指出,幸福的获得,必须以“正确的观念”跟“正确的方法”为基础。
幸福感,是人的身心状态,即便是跟他人互动所产生的幸福感,依然会回馈到自己的身心里。
因此,幸福感的聚焦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在佛陀的探索之中,苦是作为一种身心的实况,更是一种生命智慧。
那既然是苦,难道幸福就是不可能了吗?
恒久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是因缘建构出来的所有的一切现象,一定会随着因缘的改变而变化,乃至于随着因缘的崩解而毁灭。而幸福是一种来自身心、社会跟环境的建构状态,因此,它不是能够用自己的主观意愿来操控的,是不可能操之在我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常”。
人在面对外在的情境、人事、自我身心的变化时,因无法自我主控,则必使自我产生苦感。而这种无助的感觉,其实就是生命的法则。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想要获得持之以恒的幸福,是不可能的错误期待,如果坚持这种期待,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失望和痛苦。因此,苦就必然成为生命要成熟的一门功课。
在身与心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忍受痛苦,不能得到恒久的快乐,那追求苦的消减和乐的增益,就成为我们生命要奔向的目标。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浅到深、从小到广,来经营和体验我们的幸福人生,也就是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离苦得乐,迈向幸福之道。
1、欲。
希望生命是平顺的,不要感知痛苦,希望让自己处在舒适的状态,乃至于让自己幸福快乐。所以,欲是生命的一种强烈欲求。
2、欲求:生命的课题。
欲的本身是在追求幸福,它是人生的一门功课。
(1)欲之节制,乃幸福之源头。
真正达到当前的快乐与未来的快乐的重点,在于对于欲的节制。因为,所有的欲的特质,在于让感官得到满足,否则,感官就会感觉匮乏。如果感官遇到负面的刺激,还会感觉痛苦,那就与幸福背道而驰了。
我们凡夫认为,追求感官的满足就是幸福。欲刺激感官,而感官接受刺激的时候,第一刹那的感觉可能会很强而亢奋,但是,随着感官不断的受到刺激,其亢奋度是在递减的,递减到后来,可能就会变麻木了。
(2)欲望是一种浅毒,在不知不觉之中也会上瘾。
感官麻木之后,还想期望从欲获得幸福,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像吸毒一般,加重刺激,才会感觉快乐。另外一条就是变化花样。
我们把现世安乐跟后世安乐作为追求幸福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面对欲而没有理解到欲的本质的时候,就会不断的去追求,当感觉麻木以后,就会增加刺激,变化花样,刺激以后又觉得没有意思了,于是又会增加更深、更强的刺激,花样过了不久又觉得腻了,就再变化新的花样……,周而复始的这样去处理自己的人生,幸福就必然与我们远离,所谓的幸福也就变得非常的虚幻,寄希望于透过欲获得幸福的人,必然会落入这样的轮回。
所以,欲是必须要节制的。
欲是追求幸福的必然的渴求,面对加重刺激和变化花样的苦难,它会带来苦感,它是苦难的根源。
但是,欲并没有神圣与罪恶,因为欲的本身只是本能,是与生俱来对幸福和快乐的需求,所以,大可不必认为欲是有罪。
(3)节制欲望的方式:把自己的欲跟爱(疼惜)结合。
凡夫俗子在追求幸福的时候,是很难离开欲的,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它,假设没有想过欲之超越,最起码也应该做到欲之节制。
欲之节制,不是压抑的限制自己的自由,而是因疼惜众生而自然的节制自己。
疼惜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比如,配偶之间在婚姻状态中,不应只是把对方当作欲望追逐的对象,而是把彼此互相当做家人以后,疼惜之情才会开始慢慢生起,当你对于配偶有了非常深切的疼惜之情时,你的欲就会自然的获得一些节制。古人说:任凭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而饮。世间的俊男美女很多,可是我只认定了你一个人,你就是我携手相伴一生的人,这时欲自然就会在疼惜之中获得化解,这时的欲,并非是勉强自己而不敢为,而是我舍不得对方因自己背叛配偶而生起忧苦。在这种自然专注的疼惜之中,对他者的欲就有可能减轻,甚至减除。所以,自古以来就一贯重视婚姻关系,并在婚姻建构中强调权利与义务。从佛教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婚姻关系的价值,不仅要考虑到彼此之间利害关系的稳定,对配偶以及下一代抚养的责任……等等的利害,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婚姻中彼此之间的疼惜之情,是人生的一门重要功课。
幸福是会从疼惜之情中源源不绝而来,因为当你产生了对他者疼惜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的幸福更广,因为,当你只想到自己的幸福时,会很在意自己所拥有的以及自己的得失,可是,当你的心扩展到对他者的疼惜时,便会发现到他者的快乐,也会变成为自己的快乐,同时更舍不得他者因你而生起痛苦,从而在心里获得一种更深层的宁静与自由,以及更广大的幸福。
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让自己变成欲望任意宰割的奴仆,同时,也还是可以征服自己的。
身心对于欲的节制所获得的幸福,还是有不足之处,依然还会有苦,因此,需要继续寻求超越。
这些超越,除了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以外,还需要培养三种能力:
1、节制力。
2、专注力。
3、洞察力。
欲的超越,是解脱道。
后二力的培养与获得幸福的关系,另外找时间再做说明。
欲的转换,是广大的菩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以佛陀作为典范,希望自己能够达成这种觉性的圆满开发,而让自己有更强大的能力,体念众生的需求,并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上述三点,只是把人生的幸福之道作了简单概述,三者之间并非全然隔阂,疼惜之情可以扩大成为慈悲,欲的超越又可以作为欲的转换的基础。作为幸福人生的一些必修功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一一作进一步的说明。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缘起书舍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