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说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心境。南无阿弥陀佛!
现在的人生活在这世上,就是一个忙碌。忙着去上班,忙着去挣钱,忙着去消费,忙着去管教儿女,忙着去和同时朋友处好关系,忙着去不同的地方,见识不同的事物。忙碌似乎就是现代人的一个标签。
可是在忙碌中的我们何时能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内心,读一读品一品自己的心境?
佛说:“相由心生”,心是心境,境是境界。一个人的心造就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一个人的境,造就了这个人的人生高度。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宽广辽阔。
禅花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没有心,境就荡然无存;没有境,心也就消失殆尽。心境代表着一个人的处事高度,代表着一个人对人生的豁达,对生活的感悟。
给大家说两则故事,第一则故事:
宋朝是有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苏东坡先生,有一位方外知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人同游杭州,东坡先生看到一个陡峭的山峰,就为禅师:“这是什么山”禅师答曰:“这是飞来峰”。东坡先生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禅师答曰:“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先生又问:“为何要静
?”禅师答曰:“既来之则安之。”佛花第二则故事: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时至午时,太阳燥热,佛陀口渴难耐,对弟子说:“我们刚刚路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弟子听后拿起容器边去取水,亏的路途并不是很远,一会儿工夫便走到了河边。哪知弟子来到河边后正准备取水,却看到一队商人正在过河,把河水弄得污秽不堪。弟子无可奈何便无功而返。对佛陀说:“刚才那条小溪的水被人弄脏了,我还知道一条小溪,离这里不远大概两个小时路程,我们去那里取水吧。”佛陀说:“明明这条小溪离的最近,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弟子不耐烦的答:“那条溪水别弄脏了啊,无法喝”佛陀说:“你且再去看看”。弟子十分的不愿意也非常的不耐烦,便决定不再去取水。佛陀并没有解释只是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只要顺从,去吧”。弟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拿起容器,再次去了河边。等到弟子再次到达河边时惊呆了,河水已然变得清澈无比,而泥沙,污秽早已不见踪影。
佛花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境
心境如何,你的人生就如何。就像佛印禅师所说:“一动不如一静”。静下心来,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话语,才能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车水马龙,尘世喧嚣,都是浮华的外境,我们的思想,身心世界才是我们内镜。点上一株檀香,远离世俗烦扰,远离尘世喧嚣,让心与境平和,让心与境清明。
“心境顿消溶”,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彷徨踌躇,不再举足无措。认清自己就能明白自己该如何处事,如何为人,如何生活。
佛花二、改变自己的心境
有时,我们就像第二则故事中的小弟子一样,看不清事实,听不进善言,却还在那里庸人自扰之。试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苦心良言。却总是故步自封,自以为是。
其实,许多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如果我们能放心自己的固执,听听别人的想法,吸取别人的意见,试着接受别人的建议,许多的烦恼也会随风而去。
一切皆为法,一切皆为禅。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要做的也是接受这些变化,不再固执己见。接受世间万物的变化;接受自己心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心境,学会接受,学会听取,学会等待。
佛花万物皆为禅,禅是佛法的最高领悟。愿每个朋友都能识得自己的心境,了解自己的心境,从而能够顺应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境。所谓“心境顿消溶,方明色与空”,愿每个朋友都能了然心境,自得清明。
祈福,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