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活在当下的人,感情的流露往往是很自然的,很直接的。而越是简单、直接的感情,往往就越纯粹而具有感人得力量。佛教中讲的修行,是一个人生命中智性与感性整体的提升,也是一个人“尽其性”的人个完成。故真正的修行人,哪里只是一天到晚板着说教的严肃面孔?相反地,我反而觉得许多让我钦敬的大修行者都是至情至性的人,有笑容,也有眼泪。而他们的哭与笑却都具有令人向上与向善的感人力量。 其中一件至今仍令我回忆深刻的事情,发生在几年前美佛会庄严寺的佛学夏令营结业式。那一年好像是庄严寺办的第一届佛学夏令营,显明法师任方丈。沈家桢居士、李祖晧居士等人都忙了好几天,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才算圆满结束。在结业式的末尾,有人请沈老居士上台和学员讲几句话。
我记得沈老踏着他一贯的步伐走上讲台,脸上是大家所熟悉的亲切慈和的笑容
我想沈老和显老都仍有千言万语要对学员们讲,但他们知道是不可能的了。即使辩才智慧如他们,也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于是他们就哭了。沈老的眼泪中有多少菩萨的柔软慈祥,而显老的眼泪中又有多少菩萨愿度一切众的悲愿切切?他们的哭让我的人格苏醒了,也令我见到了自己将要走的修行路。对我而言,这真是一个明符其实的结业式呢! 后来我去研究佛教的四念处修行,发现了真能活在当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情感。我们一般的凡夫的喜怒哀乐,往往是自己心中一套价值体系的反射,而不是一种赤裸裸不假思索的真情。别人顺了我们的意了,我们就喜;不顺我们的意,我们就悲。而事实上我们的悲喜是如此现实地被这一切外缘所界定甚至决定了。而事实上我们的哭不是真哭,笑也不是真笑。我们只是像个面包师父手中的面团一样,软得很。别人要把我们捏成什么,我们就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因为没有修行而很软弱,我们不是个自有的人,我们深陷在自我高固的城堡里,守着那一个实在什么都不是的家当,却自以为自己很富有。其实我们连人生里最基本的哭和笑都没有!如此的“颠倒”,而被诸佛菩萨称为“可怜悯者”,真是实至而名归的!(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