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辨“爱自己的敌人”与“慈悲六道众生”
宗舜法师
世界上的某些宗教,高举着“博爱”的旗帜,提出要象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自己的敌人。相反,佛教不但不提“博爱”,而且把所谓的“爱”,称为“染污希求”。《瑜伽师地论》说:“凡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为爱。”(卷九十五)《法句经》更进而指出:“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喜品第二十四)佛教把“爱”作为生死轮转之因,要求每一个学佛者都要断除。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因此以为,佛教不如那些讲“博爱”的宗教有“爱心”、有人情味。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博爱同样是一种希求,不可避免地就有了能爱的我和所爱的人。有了能、所的差别,可爱与不可爱的种种条件即随之产生,如一般人所看重的地位、财富、品行、容貌或者宗教立场、宗教观点等等。这些无常的因缘一旦发生了变化,苦乐的感受也会随之改变。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指出:所谓幸福,只是前一欲望已经满足,而后一欲望还未生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感受而已。人的欲望如瀑流,是不可能有间隙的。这样,便注定了所谓幸福的感受也是无常的,紧跟在无常后的就是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从这一角度来看,“爱”根本就是“苦”的源泉。所以,世间有“爱之愈深,痛之愈切”的说法。
对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指出,凡夫以无明为内相,以渴爱为外相,进而取一切为我,产生牢不可破的我执,对三界发起贪爱,不思厌离,不求解脱。这种对三界的贪,也叫“爱结”。《杂集论》说:“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卷六)《入阿毗达磨论》更是形象地指出:“爱结者,谓三界贪,是染著相,如融胶漆,故名为爱。爱即是结,故名爱结。”(卷上)正因为这样,有情不断地起惑、造业、受苦,经历生、老、死等所代表的痛苦。而解脱者也正因为灭除了无明和渴爱,故世间的种种痛苦也随即消灭。
“爱自己的敌人”这句话看上去似乎思想境界很高,细加分析,却不尽然。既然以他人为“敌人”,缘这个“敌人”的相分,心中不可能不产生敌见。有了敌我的分别,就算勉强自己去爱敌人,也不会将心中的愤恨、厌恶变成欢悦、欣喜。这种爱,其实是对自己的欺骗。
佛教不谈“博爱”,更不要我们首先在心中建立一个“敌人”的概念,再去虚伪地用所谓的“爱”来标榜自己的高尚。佛教主张的是“慈悲”。爱护众生,给予众生欢乐叫慈;怜悯众生,解除众生苦难称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卷二十七)
对“予乐拔苦”,莲华戒菩萨在所造《广释菩提心论》中说:“菩萨见诸众生受种种苦时,无怨无亲,起悲愍心,平等观察,而为求度。又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轮回流转,菩萨未尝于一众生不起亲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于十方一切众生,普遍观察,若见一众生有苦恼者,菩萨爱之如子,即当代受,不令众生,受是苦恼。”
可见,佛陀首先教导我们,不存怨亲的分别,对一切众生都给予无差别的悲愍心,视众生如亲友,如独子,代他受苦,予他法乐,并用一切方便解除他的苦厄,最终安立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这种大慈悲,远远胜过博爱。
慈悲的核心,在于无分别平等心的发生。慧远法师在解释《观无量寿经》中“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一句时说:大慈悲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二者法缘,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如,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义疏》卷下)这种无分别,表现为通常所说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既然不计条件地予乐,没有彼此地拔苦,不仅没有敌我的对立,更将自己与众生融为一体,不但对人类,也推广到傍生等趣的众生。《密宗法义精要》记载:“阿底峡尊者常见猫犬,亦抚其顶曰:‘汝信心清净啊!’由这样慈悲心的生起,才能消灭一切嗔恚恶怨,使世间转染为净。
慈悲的另一核心,在于对三轮体空的了达。一般的人在布施时,容易对自身起骄慢心,对受施者起爱憎念,对所施物起吝惜心。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则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既不见我为能施者,他为受施者,或法或财等为所施之物。不存在我相人相,也就不会起我慢、求名利、望回报。不住一切相而兴慈悲,才真正可称为大慈大悲。这种大慈悲,不仅能为一切众生作大义利,而且还能增益菩提心。所以,《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明确地说:“菩提心者,从大悲起,为成佛正因、智慧根本。”(卷四)要成就一切智智(成佛),也必须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卷一)
在凡夫地的我们,虽然不能立刻具足大慈大悲,但我们在修行中,可以时时处处贯穿这样的慈悲:在我们无力作大的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时候,可以布施由衷的欢喜、发自心底的赞叹,一句及时的鼓励,一声关切的问候……在我们无力解除众生身心的剧痛的时候,可以伸出援助的手,帮一把、扶一把,甚至可以静下心来,体会一下痛苦众生的苦痛……
慈悲是无上的法财。沧海尚且可以变为桑田,何况世间种种虚幻不实的名闻利养、财色享乐呢?世间的许多人,拼命的追求,挖空心思地希望能贮藏、能永享,甚至盼能不断地“生利”,其结果仍旧是“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普贤行愿品》)
但是,慈悲却可以贮藏。不仅可以永远永远地贮藏下去,还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无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法句经》)
让我们一起来随喜慈悲的功德,培育心中大慈大悲的幼苗吧!
定稿于丁丑夏初安居中
发表于《台州佛教》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