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清朝找一个最为命背的人,非慈禧太后莫属了。
每到她的大寿,清朝必出大事。
1865年,她整三十岁。此时,她已联合恭亲王奕搞定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垂帘听政三四年了。在慈禧、慈安两宫太后的强有力领导下,清朝最后一个盛世,所谓的同光中兴,开始了。然而,太平天国刚被灭,捻军又闹得凶。这年,蒙古族大将,爱新觉罗最为信任的僧格林沁,被捻军全歼身死。从此,清朝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的军队。这对朝廷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湘军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75年,慈禧太后四十岁。他亲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在还差几个月才满十九岁,龙驭宾天。我们可以说慈禧是个擅权的女人,但若说她希望儿子早死自己好重新掌权,未免把母性禽兽化了。载淳死后,慈禧太后的痛苦,若想而知。
进入1885年,持续了两年的中法战争进入尾声。十分罕见的,清军竟然占了优势。见好就收,其实是个好办法。但最终中法天津条约,仍签成了不平等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舆论可想而知。
三十、四十、五十大寿,都碰上了不好的事。且三十岁时,垂帘未久,权力还不稳固,没那资格办。因此,前三个大寿,就都那么冷冷清清地过了。
可想而知,六十大寿,人生逢甲子,慈禧太后绝对是想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
要大办的风声,早就放出去了,但,诚如官员何刚德在其书里所说的,“太后办万寿,实有不利”。
果然,出了更大的坏事。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炮阵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到日本进行和谈,《马头条约》签订,割地赔款之多,国人愤怒,列强咋舌。
签订条约时为四月初,尽管举朝惶惶,实在不适合办喜酒,但十月慈禧太后的寿宴,还是隆重举行了。
看似隆重罢了。
何刚德写到,慈禧万寿“整齐严肃,颇称一时之盛。然人心不定,亦只粉饰升平,敷衍了事而已”。
十年之后,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如期举行,革命党人章太炎送上寿联一副,极尽讽刺之能事——
(慈禧太后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老佛爷您再活十年,就没什么土地可割啦!
慈禧太后的寿联,终成了大清王朝的挽联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