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三四年 甲戍 民国廿三年 七十四岁
在苏州报国寺关中。
正月十九,曹培灵居士率严德彬、秦效鲁、丁希尹等诣苏皈依大师(一)。
春,张觉明皈依大师(二)。
五月初二,弟子赵茂林居士偕妻子高春芳及子达观、友人乔大经由沪至苏州报国寺皈依大师,叩关谒见。大师询彼皈依后一两年中,“信愿坚定如何,”“念佛功课定否?”并随即开示曰:“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三)
孟夏,作“南通佛教居士林唐闸分林缘起”(四)
九月初五,复拜竹居士书二(五)
十月初五,复拜竹居士书三(六)。
十月十二,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一(七)。
十一月十五,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二(八)。
十二月初三,复倪慧表居士书(九)。
孟冬,作《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十)
冬,严德彬函求大师,开示青年学佛法要(十一)。
大师于上一年及本年分别致函安徽、山西有关当局。先是,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蓬,二寺皆己濒废灭、涉讼官厅,几己不保。得大师一函,忽转厄逆,遂得保全,渐次复兴(十二)。
郭慧泰到报国寺叩关礼觐,收为皈依弟子,赐其法名“慧泰”(十三)
戴涤尘居士在大师座前受五戒,并蒙开示(十四)。
皈依弟子周圣定病殁于沪,其夫李慧澄函禀大师,并述临终前后情形。大师复书告以当于朝暮课诵时,称彼法名,回向三七,以尽师生之谊(十五)。
孙传芳夫妇自天津函求皈依大师,并捐法币二千圆,寄汇大师。大师未予收录,转介绍其皈依北京某法师(十六)。
复觉明居士书(十七)
复幻修大师书(十八)。
复德畅居士书(十九)。
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廿)。
复无锡佛学会少年学佛社书(廿一)
作《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廿二)。
作《重修峨眉山志》序(廿三)。
作《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廿四)。
作《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廿五)。
作《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廿六)。
作《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廿七)。
作《智积菩萨赞》(廿八)。
作《彻悟禅师像赞》(廿九)。
作《林文忠公行与日课发隐》(卅)。
作《扬州江都扬善坝莲修精舍募建大殿疏》(卅一)。
(一)见《纪念文集·三周纪念话师恩》:“民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由邑人学佛先进曹培灵居士之领导,赴苏州皈依印公座下,蒙赐法名‘德彬’。同皈者有秦效鲁、丁希尹诸居士。时德彬十八岁,为正式学佛之始,亦初次受师恩也。”
(二)见《纪念文集·恩师生西二周感言》。
(三)见《永思集续篇·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先母往生之次年,即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初二日,我偕内子及大小儿达观、友人乔大经,由上海至苏州,皈依印公师父。达观时年七岁,初次乘火车大乐,途中面对窗外,饱览向未见过的农村风物。曾记得看见一条牛,大惊失色地问我这是什么东西。黄梅天气,时风时雨,因此着了凉,我们都很担心,不过两小时就到了苏州,径往报国寺拜请明道师,叩关看见师父,仰之弥高的风采依然。行礼后,开口先问我这一两年来信愿坚定吗?念佛的功课订定吗?我吓得张口结舌,嗫嚅的说:“因为经理大江南饭店、天瞻玻璃厂等事务繁忙,念佛功课还未订,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坚定不移了。”恩师正色的说:“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开口三十棒,这一顿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觉不少!于是请求为内子及乔君说皈依。正在这时,小儿达观哭叫肚子痛,便泻亦不止,且微有热度,因入夏以来,时疫流行,霍乱病猖獗,又值风雨阴冷的气候不正常,在途中受了点凉,我们都很焦急。老法师闻声探首窗外,连说:“那小孩子有病,抱来!抱来!”我遂将达观抱至窗口,经老法师摩摩顶,在啤酒瓶中倒出冷水大半碗,令达观吃下去。我暗想受到不正常气候的影响,以至腹痛泻下,何能再吃冰水?遂低声叫达观少吃一点。那晓得两只小手,紧抓住碗一饮而尽,挣脱怀抱,下地跳跃顽皮,恢复常态,我们才轻松了紧张的情绪。明道师说:“这是师父持的大悲水,真灵验哪!不知救世主治了多少危难病症。”
(四)见《三编》卷三第七九二页。
(五)见《三编》卷二第三六六页。
(六)见《三编》卷二第三六六页。
按:大师曾云“言三皈五戒在佛前自受者,《文钞》‘与徐州徐福贤女士书’中有说此事,祈查阅。”谆谆示之也。
(七)见《三编》卷一第二0六页。
按:此函中大师告知宁德晋,计拟明年迟早出关,离开苏州。“然总在南方,不回北方,以年老畏寒,棉衣等拿不动,弃了又置不起,故不敢回北耳。”观此数语,大师之真实苦修可知矣!
(八)见《三编》卷一第二0七页。
(九)见《三编》卷二第四三四页。
(十)见《三编》卷四第八二二页。
(十一)见《纪念文集·三周纪念话师恩》。又,见《三编》卷二第五二二页有《复严德彬书》共二通。大师于第二函谓严曰:“汝年己十八,何不认真学字?并写字之称呼等,均不甚适宜。”此两通书后亦俱无年份记录,一署“九月十一”,一署“十月十八”,似亦皆可归入本年(民廿二年)条内。严氏谓大师开示青年学佛法要,是否即其次函。严文:“是年冬,函求本师,开示青年学佛法要。蒙师慈悲赐谕(是谕己载本刊第八期遗教中),并详示勤惰之利害甚切,为再受师恩。”
(十二)见《永思集·行业记》“民国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岁——原注),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唐尉迟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蓬遭厄运。两皆涉讼官厅,当道偏听一面之辞,二寺几将废灭,各得师一函,忽转视听。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之基础,资福亦从此保全。”
(十三)见《永思集·本师光公老人垂慈摄受之因缘》。
(十四)见《永思集·印光大师恩德追记》。
(十五)见《永思集·诗偈·十四》:
同心人去黯销魂,敢效蒙庄亦鼓盆。
中品下出经判定,为伊回向感深恩。
(民国二十三年秋,圣定以疾没于精舍。曾将其临终以及前后情形禀师,且询其能生西方与否?据师函示,判为中品下生,且告以当于朝暮课诵时,称彼法名回向三七,以尽师生之谊。故当时余有挽联云:“持斋共礼金仙,卿每云尘世聚散靡常,何似乐邦同名鸟;示疾遽登宝地,我自叹净业机缘难熟,独为忍土未归人。”自圣定之亡,忽忽七年,不意师竟又西去。呜呼!伤己!)
(十六)见《纪念文集·先师印公生西周年颂并序》:“犹忆民廿三年因事至津,孙馨远约往会餐,谈次谓伊己皈依先师,并应先师为赣州寿量寺所作募捐启捐法币二千圆。当时俱信为实。及至苏州谒师,乘便述及,师曰:‘孙之捐款,确己如数汇到,但伊与其夫人来函皈依,予未收录,己介绍皈依北京某法师矣。”仁初不甚注意,至次年某月,见报载施剑翘剌孙一事,始恍然师之不收孙为弟子者,良有以也。”
(十七)见《续篇》卷上第十七页。
按:张觉明居士,女画师。由范古农居士介绍,致函皈依大师,大师即于此函中接受皈依赐法名‘朝觉’。大师寄与张女居士佛书善书多种,如《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救劫编》、《观音颂》、《木版历史感应统记》等,并谆谆指出“《一函遍复》实为一切人传家之宝,文字虽肤浅,无一无用之语“。张女士曾于未谒大师面之时为大师画像,及画成,颇肖似。今《续篇》收大师致彼函三通,《三编》中收十一通,亦无互相重复者。
(十八)见,《续编》卷上第十九页。
按:此函简明扼要开示念佛用功之根本妙法。
复幻修大师书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即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按:摄者,收也。佛氏切诫“放逸”,谓“慎勿放逸”,即以此之“收摄”与“放逸”对逆。“一心不乱”,目的也,效果也。念佛亿万遍,唯求得此四字耳。非仅临终之时,往生西方仗此;平素苟遇厄难危急之际,亦可沉着应变,转危为安也。大智慧由此四字而生,三昧定境由此四字而得,吾人唯日日于此四字上下功夫而己焉。
(十九)见《续篇》卷上第二十五页。
按:此函可与《复理听涛居士书》(一九三三年癸酉九月),《三编》第四0八页)并看,阐明人生因果之理详矣。此信中且举北通州王铁珊所遭之实例,可获对症下药、疗治愚顽之效。“故人当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发忏悔罪业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是以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印光大师此数语者,即梁氏所谓“觑破时节因缘,因机调伏众生”之语也。古德弘法宗旨在斯,儒圣、佛祖皆同此渊薮也。
(廿)见《续篇》卷上第一二七页。
按:大师于此函指出,焚经求功德者,若焚烧时不细心周密,致遭受秽污经灰,则其罪过远大于功德,甚且有愆无益。又言及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萨名号及打上各寺之印,用以铺地拜佛或垫坐,亦是罪过不小。此种种恶风陋习,大师予以坚决反对。
(廿一)见《续篇》卷上第二0八页。
按:此函至佳。大师指出:“由其最初一步,未曾在自己身心上检点,从兹愈趋愈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文仅四百九十字,道出古今“聪明人”之根本病根矣!。
《复无锡佛学会少年学佛社书》(《续篇》卷上第二0八页)
(廿二)见《续篇》卷下第六页。
(廿三)见《续篇》卷下第四十页。
(廿四)见《续篇》卷下第一五一页。
(廿五)见《续篇》卷下第一五二页。
(廿六)见《续篇》卷下第一五五页。
(廿七)见《续篇》卷下第一七四页。
(廿八)见《续篇》卷下第一八四页。
按:智积菩萨,江苏吴县灵岩山道场祖师之一。据《灵岩山志》: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痊愈。谢以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志》载之智积菩萨以画像现身,显示道妙之事颇多。此其一也。今灵岩山犹存一古井,名智积井,尚供僧众饮用焉。
(廿九)见《续篇》卷下第一八九页。
(卅)见《续篇》卷下第二0三页。
按:林则徐之曾孙林翔将其曾祖亲书佛经石印流通。
(卅一 )见《续篇》卷下第二三七页。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