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

发布时间:2023-03-23 17:01:41作者:心经全文网

  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

  ──九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开示于中央大学

  宗教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除了物质生活以外,必须还要有精神生活。世间上的精神生活,譬如唱歌、跳舞、各种运动、爬山……等等,这些虽是属于休闲性的生活,但还是属于物质世界。宗教的精神生活则不同于世间上的精神生活,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希望,人有过去、现在及未来,所以宗教带给每个人未来无穷尽的希望;二方面,宗教让人们在现世就能有心灵的依靠;三方面,宗教能净化人们心灵,这念心净化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所以宗教和社会的发展,实在是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回顾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久远之前的社会,由「狩猎」慢慢进展到「游牧」,从游牧进展为「农耕」的农业时代,经农业再进展至「工业」,进而从工业社会发展到「太空」时代。

  综观宗教的发展,每个宗教也有它的历史和空间;譬如现在是公元二OO四年,这个时间就是表示「基督教」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回教」,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印度教」发展到现在,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于「佛教」的发展史,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就有佛教的弘法活动;另一种说法是依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佛教到现在已经有三千零三十年。中国的「道教」,一般人都说是从汉朝时代开始,源自于张道陵的「五斗米教」,渐渐发展为以老子李耳的思想为中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教,其时间的渊源也是很长久的。儒家,一般人也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源自于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所以儒家的历史也是很悠远。由此观之,无论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它悠久的历史,除非是现在新兴的宗教则又另当别论。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社会发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社会发展是不断地改朝换代,可是宗教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受影响,或产生中断;相反地,随着改朝换代,时间、空间的转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化,宗教也愈来愈兴盛。由此证明社会的进步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有其相关的脉络和趋势。

  了解社会与宗教的历史发展以后,再看看宗教和社会究竟有那些互动?社会的层面包括非常广泛,有文化、经济、教育、艺术、交通、军事……等,而社会更离不开政治;也可以说无论是经济、教育、乃至于交通、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受政治的影响,所以政治包含了整个社会的演变。站在这个角度来观察,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也是值得现代人共同研究和探讨。有人说,宗教和政治应该分开,也有人说宗教和政治很难分开,这些若从历史上各国、各朝代的宗教和政治关系探讨中,就能得知一个大概。

  从目前来看,欧洲的梵谛冈是政教合一,由教皇统领。亚洲的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泰皇就位前必须要出家一段时间,过出家众规律、简朴的生活;泰国的男众也要短期出家,经历宗教生活,如此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日本也是个佛教兴盛的国家,虽然日本现在已经走向多元化,但是仍然以佛教为主,而且日本的佛教深受政府的重视,可以说日本的宗教和政治是很紧密的。以美国来讲,美国的领导者和社会大众,大多数都到教堂作礼拜,乃至于结婚也要在教堂举行,请牧师或是神父证婚、给予祝福。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也证明了宗教已经是政治和社会的一部份。

  --------------------------------------------------------------------------------

  (二)

  综观中国的历史,无论是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或张道陵,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唐朝的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把佛经带回中国,当时的皇帝唐太宗,带领朝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城内的男女老幼夹道迎接,盛况空前,在唐朝时代,人民大多是信仰佛教,乃至于皇帝也拜玄奘大师为国师,这就是政治和宗教的一种互动关系。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寺庙、教堂都受到破坏,现在,中国大陆又再恢复宗教,开放民间的宗教信仰,并且扶持宗教的发展。过去宗教所遭受的毁坏,现在又开始复兴。所以,不论是政局如何转变,宗教仍是不离社会,是人们心灵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从过去到现在,宗教和社会都是息息相关,宗教活动实在是人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不仅是政商各界人士,即使是一般的社会大众,无论是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家庭、事业、学业等等,都会想要寻求佛菩萨的加被、神明的保佑、上帝的赐福,以得到平安吉祥。从这些角度来看,在实质上,政治、社会、宗教的互动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呢?所以,我们更要从正面来看待宗教教育的重要性,从正面来肯定正确信仰的影响性。

  现代的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藉由外在的刺激以达到个人所认为的快乐。然而物质生活刺激久了以后,身心就会感觉麻痹、空虚,于是必须再去追求另一个更新的物质、更多的刺激,但是即使追求到了,它毕竟还是属于物质生活,最后依旧是空虚,所以始终是在不断地恶性循环。社会的动乱、不安,就是因为人们的心灵空虚,觉得生存、生活的希望好象在减少,甚至感觉没有希望,丧失奋发的动力,人生过得很粗俗、无奈。所以社会上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就产生消极、悲观的念头,乃至于做出自杀的行为;这一类事件在各种新闻报导上比比皆是,无论是中国、台湾、乃至于全世界,都有这些现象。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态,究其原因就是在人们心灵上没有安定感,以致觉得生活没有保障,生存没有希望。尤其是现今社会上的人,常常喜欢追求最好的生活享受、最高的感官刺激,觉得简单的物质生活没有意思,于是吃摇头丸、安非他命、吸毒,用各种药物达到刺激自己生理、心理,麻痹自己的身心,人生就活在这种刺激与麻痹的世界当中。如果社会继续这样下去,人类将愈来愈烦恼,心里愈来愈黑暗,最后就是沉沦的果报。

  现今的世界,一些政治界人士渐渐觉悟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所以想把整个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世界化」的国家。例如欧洲,欧洲的货币已经用欧元来统一,联合起来,在经济上成为共同体,所以欧元的价值节节上升。各国都想把世界的空间占为己有,想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称霸,积极地发展飞弹、核子弹,想用飞弹、核子弹来独霸世界,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维持这个世界的平衡。但是,这种方法到最后一定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你对我防御、我对你防卫,大家都生活在彼此的对立与防御当中,你畏惧我、我害怕你,在恐惧与怀疑之下就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想法,只要一方沉不住气,先把飞弹、核子弹按钮装置,轻轻一按,整个世界就毁灭了。

  所以,为了维持世界的平衡、维护世界的和平,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净化心灵」,把这念心安住在慈悲、关怀与爱心上,才能真正化解彼此的对立与疑虑。

  --------------------------------------------------------------------------------

  (三)

  宗教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大众所知道的是,家庭有家庭的教育、学校有学校的教育、职场有职场的教育,乃至于政治也是一种教育。在各种多元化的教育当中,「心灵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一般人认为,只要「心起善念、口说好话、身做善事」,这就是宗教信仰了。但是,这些是不是能真正做得到呢?就必须靠对道理的了解,及生活中真正的落实。所以,宗教信仰必须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生活上去落实。

  中台禅寺曾举办「世界宗教和平联谊大会」,一共有十五个国家的宗教代表前来参加。这些即证明了整个世界的人们,已慢慢觉悟到毁灭性战争的可怕,所以不希望发生战争,都期望和平。因为战争会为人类带来财产的毁灭、生命的毁灭、文化的毁灭、社会的毁灭,是一个最大的灾难。台湾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教育普及,交通发达,宗教也很兴盛,各种建设都在蒸蒸日上,工商业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景象,这些都是因为有几十年的社会安定所得来的福报和幸福。如果社会脱序,乱象频生,则人民的生活、生存、生命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都会受到影响。在中国大陆,由于近数十年没有内乱、没有战争,所以大陆的经济才能蓬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平才是人民所渴望的,和平才能使国家进步、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生存、生命才有保障。

  但是,和平的平台要怎么建筑呢?首先要有一个共识。当然,想要所有的民族彼此之间都达到一个共识,是不容易的;譬如在大陆就有一百多个民族,台湾有九族、十族、十一族,再加上先后移居过来的族群,数目实在繁多;如果这些族群能够大融合,国家当然会兴盛,社会必然会和谐,带给人民幸福。譬如美国,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家,有各个种族的移民,是一个多元化种族的国家,是个民族的大熔炉。虽然是多元化,但是他们的国民大都能有共识,和平共处,所以共识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共识,人人各行其是、各执己见,最后一定会各为自己的利益而发生冲突。同样地,各个团体中,如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宗教,彼此间假若没有共识,演变至后来,渐渐就产生排斥、仇恨,最后就会走向斗争、战争一途。

  全球的所有宗教,要发展出为人类和平谋求共识的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这也不容易,因为每个宗教都有它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地理因素及历史渊源等,所以各宗教活动的方式都不一样。姑且不论各个宗教之间的差异,即使是中国的佛教,显教与密教就有明显的不同;密教主要在西藏,显教则分布在中原一带,虽然二者都属佛教,可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历史的演变,宗教活动的方式也不同。至于其他不同文化间的宗教就更不消说了。

  从历史上来看,有些基督教的信徒与回教的信徒,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一样,从十字军东征到现在,一直都处在冲突、对立的局面。探讨其中的起因,即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你信回教、我信基督,无形当中就画下了一条鸿沟,彼此之间就产生芥蒂、排斥;假使有人为因素的操作,就很容易挑起种族之间的仇恨、产生种族战争了。由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因而世界的空间、距离缩小了、时间也缩短了,任何国家一旦发生事情都会迅速影响到全世界;所以整个地球,无论是社会、宗教、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一个整体性的状态,世界真正是如同一个「地球村」,地球上的国与国就像村庄里的家与家一样密切,彼此就像一个大家族。

  各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各个家庭的生活型态也是不同。以台湾来讲,原住民中的每一族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个宗教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为了达成人类渴望和平的愿望,就要先从宗教来达到共识,再由各个宗教为全球带来和平。由于宗教文化相异、种族思想观念不同,所以也有人反对世界化,因此宗教信仰就被掺入了政治理念。而政治理念也是各有所异,共产思想、三民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不同的主张如果没有取得共识,要想达到世界和平,或是佛法所说的「人间净土」是不容易的。

  虽然这个境界不容易达到,但也并非不可能,因为一切的观念,都是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背景中,慢慢养成的;既然是慢慢养成的,应该也可以渐渐调整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彼此之间遵守好的、优质的原则,第一、要有尊重与包容心,尊重每一个宗教的生活型态,及各个宗教的宗教情操;能包容各宗教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异中求同,彼此就能找到共识,宗教和宗教之间就没有冲突。进一步,政治慢慢地也能达到世界性的联盟。如此,人类才能幸福、社会必然安定。明白了这些道理,对宗教就要有正确的认识,给予宗教正面的肯定。

  --------------------------------------------------------------------------------

  (四)

  「信仰」有多种层次,第一、不定性的信仰,因为对于宗教以及人类的物质、精神层面没有研究,所以对于宗教信仰视为可有、可无;对于家人信什么宗教也不干涉,采取放任心态。「放任」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没有去规画、了解,同是一家人,却各别信仰不同的宗教,由于信仰的差异,生活型态也随之不同,久而久之,就会衍生一些问题。譬如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家人,父亲是位传统的公务人员,每天上班、下班赚钱维持生活,他的孩子因信基督教,所以每次吃饭时就祷告:「感谢主……」这是基督教的一种宗教情操的表现方式,在佛教、道教中也有,只是方式不一样。这位父亲看了,很无奈地说:「明明是我辛苦赚钱,供你读书、吃饭,你为什么不感谢父亲?」这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对于宗教的生活方式不了解,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第二、排斥宗教信仰,认为宗教人士不事生产,是米虫,因此排斥宗教。以前有人说宗教是鸦片、毒瘤,所以排斥宗教信仰,这就是落入两边,走向极端。以前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对于中国的文化采行破四旧,除去中国文化,破坏宗教。最后导致的结果,无论是以法治、人治,社会都得不到安定,最终还是要恢复宗教;用宗教的能力与宗教的希望,使每一个人的身心得到安定、开阔心量、心灵得到提升,以宗教帮助人为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层面,如此社会才能安定。所以现在各国也认识到宗教净化心灵能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正在积极的复兴宗教、文化。

  少数不了解宗教信仰的人士,说宗教是毒瘤。其实,宗教不是毒瘤;相反的,宗教能够使我们心灵净化,让心灵得到安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使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希望。若了解佛法的意义,知道「人人都能成佛」,每个人都可为贤为圣,不需要等待、竞争,只要肯在因地上努力,修福、修慧,必能成贤、成圣,乃至成菩萨、成佛,如同儒家所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不仅不是鸦片、毒瘤,更能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因此如果心存偏激思想,不去了解宗教,反而先排斥宗教,就失去了人生中认识真理、净化提升的机会。

  第三、迷信的宗教,「迷信」,就是不知道宗教的道理,只是一味地成为宗教迷、宗教痴、宗教狂。例如有些宗教的朝圣活动,由于信徒过度狂热,活动当中可能踩死了很多人;例如,有些人误认为耶诞节就是要狂欢作乐,导至酒醉开车闯祸、肇事,这些就是没有用冷静的心、正确的观念来信仰宗教。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有的人拜妈祖,希望妈祖带给自己平安;有的人拜恩主公、土地公,希望恩主公、土地公保佑自己能增福增寿、多子多孙;也有人拜观音菩萨,祈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这种一味向外祈求而没有反求诸己的信仰,可能就会有偏差。

  所以,信仰宗教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确的信仰是很有意义的事,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如信基督教的人,希望主耶稣给自己平安,将来可以升天堂;信佛教的人,希望佛祖保佑自己消灾延寿,将来可以生净土、可以成道证果,这些都是一种希望。就算现世做不到,但还有来世可以达成。宗教告诉我们人有过去、现在、未来,有无穷尽的时间。以佛法而言,人人都有佛性,虽然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但佛性不分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成佛,如此思惟,就把生命的时间、空间都放大了,人生的希望真正是无穷尽的。

  --------------------------------------------------------------------------------

  (五)

  信仰宗教,最低限度应扩大心量,要有正确的信仰,也就是正信。什么是「正信」?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譬如信仰观音菩萨,为什么要信观音菩萨?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所以我们要恭敬、礼拜。恭敬、礼拜是一种尊重,就如同学生对老师要礼敬,晚辈对父母、师长要恭敬,下属对长官也要恭敬,挚诚的恭敬就是「礼拜」。

  有恭敬、礼拜的心,才有忏悔心。每个人一生当中难免都会犯过失,这种过失如果始终存在心里,时时就处在烦恼中,这念心就是黑暗,就会堕落,所以有了过失就要「忏悔」。然而已经事过境迁,要向谁忏悔呢?因找不到当事人忏悔,所以就在佛菩萨前忏悔,告诉自己从今以后要改过向善。把这种改恶行善的习惯养成了,再带到家庭里、生活中,时时刻刻知道惭愧、忏悔,这就是真正的拜妈祖、拜观音菩萨。

  在大陆上有一则公案,有一户人家的儿子终日游手好闲,在家里不知尊敬长辈,时时对父母恶言相向,更遑论对父母尽孝了。这个儿子经常在外面流浪,时间久了,觉得这样子下去也是件很苦的事情。一天,他看到很多人要去朝普陀山、拜观音菩萨,所以也就跟着前去,心想祈求观音菩萨慈光加被。普陀山有一个「梵音洞」,据说只要能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亲自礼拜观音菩萨,就能消除业障、吉祥平安。这个人心想:「现在走投无路,什么亲戚朋友都不来往了,真正是无依无靠,只能求观音菩萨指点迷津了。」到了普陀山的梵音洞,要怎么样拜?怎么求观音菩萨呢?他心里也没有主张,于是就在普陀山到处游荡。在路途中,听到路人说普陀山有一位老和尚能够指点迷津,心想:「也好嘛,没有见到观音菩萨,去见见老和尚也可以。」这个人就去找老和尚:「我到普陀山来,观音菩萨没有见到,请老和尚指点迷津,怎么样才能见到观音菩萨?」老和尚打坐入定观察,然后讲:「你跟观音菩萨很有缘,观音菩萨知道你要来普陀山求祂,所以菩萨已先到你家里去了。」「噢﹗到家里去了?那怎么见得到呢?请老和尚慈悲指示。」

  老和尚说:「你回家去见到一个倒穿鞋子、反穿衣的人,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示现,你见到了就要礼拜。」这个无赖听说观音菩萨已经到自己家里去加持、保佑,心里很高兴,于是不分昼夜急急忙忙地就从普陀山往家里赶路。赶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他急急地敲打门,他的母亲在睡梦中,被这个急速的敲门声惊醒,就问:「谁在敲门?」「是我在敲﹗」老太太一听,是儿子回来了,吓得不得了,赶紧把衣服拿起来一披,随即赶快套上鞋子就去开门。儿子一看到他的老母亲,「倒穿鞋子反穿衣」,原来他的母亲就是观音菩萨,所以立刻就礼拜。礼拜以后,他就明白了。原来老和尚要他礼拜「倒穿鞋子反穿衣」的这位观音菩萨,就是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就是观音菩萨」,要对父母尽孝道。母亲对子女有生育、养育之恩,所以要知恩、感恩,能做到知恩、感恩就是礼拜观音菩萨,也等于是见到观音菩萨一样。所以拜妈祖、拜观音菩萨也是要慈悲、尽孝道,如果拜妈祖、拜观音菩萨却不知道知恩、感恩、尽孝道,如此礼拜又有何用?

  一般人都知道恩主公很灵感,所以拜恩主公。恩主公就是关公,关公是忠义之士,「关圣帝君」是尽忠、尽义,忠义双全。拜关公就是要学习关公的这种精神。又一般人拜土地公,只知道拿猪头、鸡鸭乃至于香花水果去拜,藉此希望土地公能给自己增福寿。若土地公是因为这些而给对方增福寿,如此土地公的神位也就无法做下去了。为什么?土地公是福德正神,「正神」不会因为别人用一个猪头、鸡鸭,或香花水果去供养祂,就因此给对方增福增寿;若果真这样做,祂也就没有办法胜任福德正神了。

  佛法言,众生只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能有无量的福报;持守五戒,就有二十五位福德善神来守护自己。所以只要受持五戒,即使不求土地公,土地公也会来保佑,相信了这些道理,这就属于正信。因此,信仰有正信、邪信,正确的信仰对于人生很有意义,对于社会更具有安定的功用。

  --------------------------------------------------------------------------------

  (六)

  信仰佛教有其道理及意义;例如拜佛,用香花、水果、饮食供养佛,这只是做到一部分的尊师重道。再进一步,还要学习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平等心,将自己的智慧、时间、技能及财物等,布施给大众、服务大众,让大众生活得欢喜。佛经言:「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只要令众生欢喜,诸佛一定欢喜,如此自然就能得到诸佛的慈光加被,就能入佛法界。所以,拜佛,除了要学佛的善法、功德以外,还要净化这念心。将这些道理了解并落实,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什么是如来?「如来」是指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没有贪心、痴心、瞋心,始终是「定慧不二」,如此就是见到如来。如果心中还存有贪心、瞋心、痴心,就无法见到如来。《金刚经》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就在这念心当中,这念心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始终是清清明明,这就是见到如来。所以要见如来,就是要在这念心上用功。

  这念心具足体、相、用;「体」是指这念心不去、不来,不出、不入,不垢、不净;「用」,指心的作用,这念心的作用无远弗届,想达到这种妙用,就要净化这念心,心没有净化,就不能达到这种作用。「无远弗届」,就是指这念心的作用,无论远近都没有障碍、遮障,即使是隔山隔海,远在美国或是近在台湾,乃至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障碍,心灵都能相通、相互感应。为什么呢?因为这念心,也就是这念觉性、这念佛性是空性;譬如虚空,虚空广大,虚空当中能容纳山川、大海,乃至万事万物,但虚空却不被这些山川、大海及万物所阻碍。又譬如,自己的亲人、好友移民到美国,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如果自己天天想念他的生活、学业、事业,不知是否平安顺利?如此经过一天、两天……乃至一周、一个月,后来梦到自己所想念的亲人生病了,心生焦虑,于是打越洋电话关心他的近况,结果真的是生病了。这就是这念心「无远弗届」的感应,一般人称为「第六感」。

  宗教能净化这念心,这念心净化到相当的程度,就能产生这种「无远弗届」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佛教,都离不开这念心,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

  (七)

  「宗教」,「宗」就是指这念心;「教」是教化、教育;宗教就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要从心上去反省、检讨、净化,并加以实践。如果不了解「宗教」的真实意义,就很难得到宗教信仰的利益,甚至于会变成迷信、邪信,成了宗教迷、宗教痴、宗教狂,非但自己得不到好处,劳命伤财,乃至造成社会的混乱、不安及损失。譬如宾拉登神学士就是一例,他以恐怖组织,在世界上制造破坏与毁灭;美国由于九一一事件中,受到严重的攻击,到现在人民都还生活在惶恐当中;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对宾拉登神学士感到惊慌恐怖。

\

  了解宗教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各个宗教之间要有一种和平的共识。这个世界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去年的SARS病毒,全世界都受到影响,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呼吸一样的空气,只要空气里面有毒素,无论远近都会直接、间接的被感染,所以没有那一国、那一个人不怕。SARS病毒过去以后,又有禽流感,这种种的病毒,使得全世界都措手不及,陷入惊慌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真正是「天涯若比邻」,宛如一个「世界村」,任何地方、任何角落发生事情,都会影响全世界的安全与经济发展。所以大家只有和平相处、和平共存,这才是「宗教和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明白了各个国家、社会、族群彼此都是生命共同体,彼此实在是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对宗教应该要有正面的肯定,且先从自己做起。

  信仰宗教,「信」的层次有很多,看看自己属于那一种信?第一「无所谓」,也就是「放任信」,此种信没有好处;第二「排斥信」,也没有好处;第三「迷信」,更没有好处;第四「正信」,正确的信仰、智慧的信仰,选择这类智慧的信仰才能利人利己。

  所谓「智慧的信仰」,就是从宗教的情操来养成自己恭敬、慈悲、和睦、真诚的心,所谓「敬神如神在,拜佛如佛在」,这是一种最高、最恳切的恭敬心。现代人较缺乏真诚、恭敬的心,如果养成恭敬的习惯,子女对父母要恭敬,父母对子女也要慈爱,家庭就会和谐;学生对老师要尊师重道,老师对学生也要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在社会上要敬老尊贤,这个社会才会和气、和谐、祥瑞;在政治上也要「敬」,下对上要敬,上对下要有慈悲心,这是一种互动。平时,教导子女对父母要敬,对师长要敬,对长官、主管也要敬,但是这些好象都不容易做到,所以要先从宗教信仰来养成我们的恭敬心。因为无论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神或是佛祖都很恭敬,乃至于五体投地的礼拜。所以,宗教的确是培养恭敬心的最好方式。在中台山有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这不仅仅是宗教情操,也适合于家庭、社会、学校,乃至于政治。「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这就是一种共识。

  --------------------------------------------------------------------------------

  (八)

  宗教界的人士,不仅要传播自己宗教的教义,兴盛宗教,更要为这个社会尽宗教的责任。所谓宗教的责任,基督教说「神爱世人」;佛法上也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宗教所追求的就是正信、安乐、世界和平,这是一个最高的希望。佛法说要生净土,其他的宗教说要升天堂,要怎么样才能生在净土、升到天堂呢?并不是向佛菩萨祈求、向神明祷告,希望佛菩萨、神明怜悯、垂爱,就能生到净土、升到天堂,这是不可能的事。儒家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奥」就是指房屋的西南隅,从前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灶」就是自己家里的灶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就是不要舍近求远。如拜海神、水神,求海神、求水神来庇佑自己,这对实际生活的需要来说实在太远了,毕竟我们天天要吃饭、穿衣,还不如去拜家里的灶神比较实际。同样的道理,想生净土、升天堂,先得看看自己这念心善不善?也就是反求诸己。心善才能生净土、升天堂;心不善,心里充满了贪、瞋、痴、仇恨等恶念,想生净土、升天堂?十方诸佛、上帝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因为贪、瞋、痴、仇恨等恶念,都是堕地狱的种子,谁能救得了我们?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得靠自己。

  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是生净土、升天堂?或是下地狱、堕三涂?都是自己所造成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从「因」上来努力。「因」,佛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生此则生彼,灭此则灭彼。」「此」就是指自己所造作的「因」;佛法所说的因缘果报不是迷信,世间上的任何事都是要从「因」上做起。以学生来讲,平时的用功、努力,这就是在「因」当中充实自己,等到考试时就不用求任何人,也不需要夹带小抄、更不需要找枪手。因为平时都有温习准备,不是为了考试而学,是为学习而学。如果平时不准备,只想投机取巧,考试夹带小抄、找枪手,就算是侥幸通过,将来毕业后,也很难在社会上成长。为什么呢?因为学无所成。「学问为济世之本」,有学问、学有所成,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所以,无论是为自己、为社会、为大众,都要学有所成;想学有所成,就是要在因当中去学习、努力。

  --------------------------------------------------------------------------------

  (九)

  将来想有所发展,做人做事要诚恳、守信用。儒家讲:「民无信不立」;佛法也是讲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想修道也是讲「信」;基督教也讲信,「信我者得救」。所以,诚信也是一种「因」,从「因」当中努力才是最实在的。心中存有善念、在行为上做好事情,不断地累积功德,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净土、天堂,这就是因果。

  如果再更进一步说明,心地善良、光明,就是净土、天堂;心地黑暗,就是地狱。看看自己这念心是不是时时都是光明?如果时时都是光明,就是在天堂中,信基督教的信众就已经受到主的垂爱了。在佛法而言,想生净土也是要从「因」上去努力;佛经里说得很清楚,净土是未来的果报,未来的果报要从「因」当中去努力,如何努力?「心净佛土净」;现在这念心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及疑心,心清净,身、口也就随之清净,将来的果报一定就是净土。所以,「心净佛土净」,心地要先清净,才有清净的佛土。这些道理要从宗教当中来落实;未来的果报能给大众带来希望,而这些要靠现在努力,现在不努力,未来的果报也不容易达到自己的期望。

  所以,心清净、身清净、口清净,这些都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上,自己能够做到,进而还要推广到社会大众,以佛法而言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儒家则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就是先从自己做起,任何事都要先从自己开始努力。《大学》提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统一世界,必须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有治国的能力才能治理天下。目前这个世界,稍微大一点的强国都想在世界上称霸,想在世界上称霸,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国家是一个大的家庭,个人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庭,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想把大家庭治理好,先必须具备治理好小家庭的能力;如果自己的家庭都调理不好,家庭问题很多,又怎么能治好一个国家呢?所以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想在家庭里作为表率,就要注意自己的身教、言教,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道理?譬如身为父母者,自己的生活、行为不正,打牌、喝酒、飚车……,然后告诫自己的子女:「你不可以打牌、喝酒、飚车。」子女做不做得到?不容易。所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先从自身做起。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如果想要修身,达到身不造作恶行,口不说恶言、不谄媚、不挑拨离间、不说谎,就必须「先正其心」,这念心的思惟要端端正正、不偏不倚,这也就是宗教所说的心念要端正。

  --------------------------------------------------------------------------------

  (十)

  要怎么端正这念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以要有正确的知见及人生观;信仰宗教也要问问自己的知见正不正确?知见正确,做任何事都是一条正路、大路。要怎么样做才能端正自己的知见?「致知在格物」,格物有两种解释,有一派认为「格」就是研究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这是属于科学方面;另一派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儒家认为「格」就是改革,「物」是指心当中的物欲、七情六欲,「格物」,即是把心里的杂念、妄念、贪念去除,这念心就清净了。

  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循环逻辑是一种哲理,是值得现代每一个人来学习、研究的哲理。这些哲理,虽然是中国儒家所讲,但是用之于世界也能适合,因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关连性是相通的。宗教也是一样,各个宗教之间也有共同之处,宗教与世学也有共同之处。例如政治家为救国救民,希望人民丰衣足食,这是政治家的胸怀,这种胸襟和宗教家是相同的;医学家、医生是解决大众身体上的病苦,此点和宗教的本怀也是相同,因为宗教就是要使大众解脱病苦,只不过宗教的医病方式是从这念心下手,并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以佛法的观点,心理和生理是同一个,而非两个;身体的健康与否,与这念心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身体虽然不能达到完全不生病,最低限度可以减少生病,所谓心宽体胖。古德云:「智者调心不调身」,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要想身体健康,先要检讨自己这念心清不清净?心正不正?心正、心净、心善、心明,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少病少恼。佛是「大医王」,佛所看到的是病的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代医学也知道这个道理,也有心理疗法,自己告诉自己这念心要保持喜悦、和谐、平静;也有所谓的自我暗示的疗法,这种心理上的医学治疗,和宗教所讲心念的道理相仿。所以,宗教和医学也有相通之处。

  --------------------------------------------------------------------------------

  (十一)

  军事与宗教也有共同之处,军事家的责任是保国卫民,使国家、社会安定;在宗教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教所供奉的韦驮菩萨、伽蓝菩萨,手上拿的是金刚杵,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护法、护教,如果有人来捣乱,破坏道场、破坏正法,就要去平息,所以佛法说:「菩萨低眉是大慈大悲,金刚怒目也是大慈大悲。」军人护卫国家是一种为国家、社会、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菩萨,也就是一种菩萨行。佛经所讲的六波罗蜜中有「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布施(财包括钱财及生命)、法布施、无畏布施;军人为保国卫民,不惜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了,这就是菩萨行,和宗教所弘扬的理念是一致的。

  从这些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军事、医学……都有其共同点,找到了共同之处,无论是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发展或是对未来的展望,就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对于宗教信仰不要排斥,也不要迷信、放任,要肯定宗教、研究宗教,把宗教的精神溶入生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台山提倡「佛法生活化」,因为凡事若离开了生活,什么都不存在了,怎么说呢?例如医学是为了让大众能身心健康的生活,政治也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即使是称霸全世界,政治家还是要考量到人民的生活要安定,人民的幸福要有保障,这种政治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宗教也是一样,不但令大众在生活上安定、吉祥、平安,更进一步,这念心还要清净,未来才能够生净土,乃至成道证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非但没有冲突,而且关系紧密,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宗教界的人士要团结,共同来发挥、推广这些共同点,要真正达到彼此不排斥、不仇恨,不要有战争。宗教和宗教之间能够和谐、和平,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人与人之间便能藉由宗教真正达到没有冲突,和平共处的祥和境界。所以,积极地促进世界和平、族群和谐、社会安定是宗教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一件大慈悲、大功德。此外,社会上的人士,不要存有仇恨心,不要排斥宗教,也不要迷信,对于宗教正面的贡献,要给予肯定与赞叹。如「九二一大地震」,宗教界人士也本着慈悲心、关爱心,发起募款、参与救灾的种种行动,这就是宗教和社会的互动。

  所以,整个社会当中虽然有很多族群、多元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但是人与人之间都是彼此息息相关。就佛法而言,这个社会是互相依存的社会,我依靠你生存、你依靠我生活。「多元化」的社会,宗教也是「多元化」,每一个宗教有它的文化、生活方式及特点,彼此要共同切磋琢磨、取长补短,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让社会更进步,人类的生存更加祥和。

  --------------------------------------------------------------------------------

  (十二)

  佛法讲「因缘和合」,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例如一般人觉得蜘蛛很恶心,一见就心生讨厌,想把它处死。可是退一步想,有蜘蛛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蟑螂怕蜘蛛,所以说蜘蛛究竟是好?是坏?再以学校为例,学校如果没有教授、学生,又何来校长?所以,必须要有学生、教授、及其他种种资源,校长这个职位才能成就;再者,校长也需要其他的教职员工共同一起发心、护持,校务才能推行得很顺畅,否则左支右绌,这个校长也很难当,这就是一种共存的关系。

  佛法言:「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见面点点头、笑一笑。中国有一句口头语:「来者是客礼相待,买卖不成仁义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要留个退路、空间,因为大家彼此都是「互相依存」。俗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在这个地方不见面,也许在那个地方就非见不可,全世界都是如此,都是在同一个空间当中生存、生活;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就会发生矛盾、产生冲突。譬如天空这么广大,飞机和飞机还会相撞;海域这么辽阔,船只与船只也会碰撞;在道路上汽车与汽车也是常常相碰相撞,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看法上也一定会有冲突的时候,想要达到不冲突,彼此就要有共识,了解「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譬如吃饭、喝水,每一个人都要吃饭、喝水,可是饭和水得来并非容易;饭,需要农夫的整地、播种、插秧、照顾、收割、打壳、晒谷、装运……,经商人的销售,我们买米回来以后烹煮成饭;水也是一样,要经过很多人的贡献,才能输送到各个家庭,过程都是不简单的。所以,社会上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都在贡献心力,直接、间接地在帮助自己。

  了解这些道理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找到了一个平台——「因缘和合、互相依存」,建立了这种共识,可以减少很多是非、争议,彼此没有排斥、斗争,才能一团和气。人人有了这种共识,再结合成个人的共识,达到家庭有共识、台湾的社会有共识、海峡两岸有共识、世界各国有共识、宗教也有共识,如此天下就太平了,真正达到世界大同、和平的境界。

  希望每个人都能本着这种共识,共同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贡献心力,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这是一个地球村,全世界的人们彼此之间都互相依存,共存共荣。

  大众若能从「宗教和社会发展之展望」与人生是息息相关的着眼点去努力,社会就能愈来愈祥和,未来就有无穷的希望。社会上有许多人看到人性的贪婪,影响了国家、社会的进步,因此觉得有些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整个心都堕到黑暗当中。我们要把这种观念转过来,积极地去面对、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念头转过来,就是海阔天空;念头转不过来,就是人间地狱。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存有互相依存的共识,有了这种共识,社会就有发展及进步的希望,就能为大众带来光明的未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