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经因缘
所有佛教道场举行斋天法会时必诵金光明经,但很多人对空的意义不了解,甚至曲解,实有讲解的必要。因此,写了此品讲义,希望有助于一般人理解佛法与修学。
二、本经缘起
本经的缘起很特别,一开始就赞叹忏悔法所生的功德为无有上,能灭众苦,能生诸乐。而忏悔法,却是一位在家的信相菩萨,因思惟:何因何缘,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而感得四方四佛现身为说:释尊所证寿命,除佛之外,九法界众生,皆不能知其限量;即使有人,能知海水几滴,可知须弥山重量,可知一切大地微尘之数,可知十方虚空边际,亦不能数量筹计释迦寿命。今寿命八十,只是应身,随众生根机,方便示现而巳。
信相菩萨,即于是夜,梦见金鼓,为说忏悔法;次日即往见佛顶礼,说梦中所见所闻。释尊因此,告坚牢地神及善天女:过去有王,名金龙尊,常以种种赞美言词,赞叹三世十方诸佛,同时发愿:夜梦昼说,为他取净土,同求记别,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等五愿。
原来过去金龙尊王,即是今之信相菩萨。因为一切功德中,赞佛功德最大,故今生不但报得四方四佛现身说法,而且如其所愿,梦见金鼓,光明普照,得见十方无量诸佛及闻金鼓,为说忏悔法。故有本经之寿量品、忏悔品及赞叹品。而忏悔法门与赞佛功德,正是取证佛果菩提涅槃的主要修因,若能依照本经的忏悔品,赞叹品,及空品所说,如实修行,一定可以证得佛果菩提涅槃。
因为忏悔,可以灭罪生福,令人三业清净。赞佛,必然供佛、学佛;供佛是修福,学佛是修慧,如是以清净三业,福慧双修,当然可以成就佛果菩提。但忏悔业障,修福修慧,必须有般若空智作导行,离情去执,三轮体空,称性而修,全修契性,始可断惑证真;否则,善行难圆,恶终难尽,怎可以圆成佛道?故佛于赞叹品后,特别说此空品,令修行人,扫荡情执,以般若空慧,导修诸行,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求于如来,真实法身。故本经旨在说明,佛果菩提涅槃的修证因果,本经功用,是止恶修善,灭罪生福
。
三、本经译传
本经译传中国,共有五种译本,今藏经中,见有三种:
一名金光明经、是昙无忏法师译,共四卷十八品。
二名合部金光明经、是中国隋朝宝贵法师,合昙无忏、阇那崛多、及陈真谛法师三家译本而成,共八卷二十四品。
三名金光明最胜王经、是中国唐朝,义净法师译,共十卷三十一品。
今次限于篇幅,仅于昙无忏三藏法师之译本十八品中,抽讲第五空品。昙无忏法师,是中印度人,未出家前是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尤其是精通神咒秘术,出家后精研涅槃经。来中国译有大涅槃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本,优婆塞戒经等十一种,本经是其中之一。
四、解释经题
金光明经,此四个字中,前三字是经的别题,后一字是经的通题。本经的别题,是以譬喻立名,用金光明来譬喻佛所证的三身,及涅槃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金的本质,天然高贵,不假造作;譬喻佛的法身,法尔天然,尊贵无比。光能普照大地,破除黑暗;譬喻佛的应身,从体起用,普应群机,能破众生烦恼黑暗。明则清净无染,譬喻佛的报身,惑尽智圆,清净无垢。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金的颜色,永远不变(常),金虽出于矿,而不杂砂石,洁净无染(净),金令拥有的人富贵快乐(乐),金可以随意制造种种饰物,随时转变形像,享受自在(我),譬喻佛所证的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亦即是法身德;光能照物破暗,喻佛智光,能照诸法实相理,能破除众生烦恼的黑暗,是般若德;明能克暗,故明生暗灭,喻佛断惑证真,智圆惑尽,是解脱德。
故金光明三字,是譬喻佛果三身与涅槃三德,但果必由因,我们欲想证得佛果三身与涅槃三德,既要依照本经所说,赞佛功德,忏悔业障,广修众善,更要依照空品所说,运用般若智慧,观我法二空之理,离情去执,实行无相赞佛,无相忏悔,无相修善。
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因为凡佛所说诸法,皆可以垂范九界,作为一切众生修行成佛的轨则;故经是诸佛的常轨,万圣共臻,永不改变。世间法律可以随时更改,人的行为亦可随时改变,但佛经所诠的真理,却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恒新”,因名为经。
五、讲解经文
本经共四卷,分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分,由第二品至十七品是正宗分,第十八品是流通分。现只讲解其中第五空品。
空对有言,凡夫执有迷空,不知世间一切事物,幻妄不真,以为是实有,心生贪恋,分别取舍,造作种种业因,故有烦恼,漏落三界二十五有,轮回六道生死。二乘圣人,修学佛法,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灭有归空,只是对有言空,并非本经空品所说之空。空品言空,不止是空凡夫之有,亦空二乘所证之偏空;因为二乘圣人,虽证我空,但法执尚存,未能入俗利生,进趣佛道。此空品既要空凡夫之我执,亦空二乘之法执,我法二执俱遣,就可以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自然可以契证佛道的第一义空,圆成佛果无上菩提,因名空品。
本品文字不多,四字一句,四句一偈,总共四十五首偈,可分三大段。自无量余经开始,至知众生意,共四偈半文,是佛解释略说空义对机,能令众生得益。其次是由是身虚伪起,直至心行所造,共二十八首偈,是佛正说我空与法空之理,教我们修习我空观与法空观。最后由我断一切,至种种异物止,共十二首半偈文,是释尊引自己证明,修习二空观,可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甚至终得佛果无上菩提。
(一)略说对机
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空的哲理,不但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基本的认识,通于一切大小乘经典;特别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对于空理,更为详尽解说,故此品开始即说:“无量余经,己广说空。”显示自阿含时至般若时,于其中无论大小乘经,皆涉及空的义理,只是解说空的程度,有浅深不同而已。于义净法师的译本说:“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空的道理,既已于其他经典广说,然则,本经空品,唯有略说,故言:是故此中,略而解说。
略对广言,广说:是楞伽经说七空,涅槃经说十一空,般若经说十六空,十八空,广明有无内外,一切诸法,悉皆空寂。略说:即本经简略扼要的只说我空与法空。下文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是说我空;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说法空。是以本经所说空义,唯略说我法二空。
众生根钝,鲜于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此是释尊解说:于此经略说空义的理由。因为佛每会说法,都是观机设教,今在光明会上的众生,根机比较愚钝,智慧短小,无法接受广说无量空义,故唯有略说。以免钝根众生,因无法吸收无量空义,而失去修学的兴趣与利益,可见佛陀慈悲,处处都是为众生设想。
无量空义,是指诸佛及大菩萨,所证的中道第一义空,是对二乘所证真空,有限量的空义而说。又本经所说: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若广说之,钝根小智人,是无法受持,唯有略说,反而令彼等得益。
异妙方便,种种因缘,为钝根故,起大悲心;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佛略说空义,必须有异妙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权巧,佛今日所以特别运用一种权巧的异妙方便,以种种因缘,略说空义,纯是为了契合钝根众生之机,而起大悲心;因为我法二空之理,虽然简略,但若不举种种事例,说种种因缘,以显示其义,钝根众生,仍然是无法理解的。
为甚么要令众生明白我法二空之理呢?因为众生著有,不知我空,故起惑作业,招致苦果,为苦所逼;二乘只知我空,不知法空,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趣向佛道。佛因此而起大慈大悲之心,用种种因缘言词,曲就机情,不但说我空,亦说法空,令凡夫与小乘人,去执除惑,终能趣向佛道。
“我今演说,此妙经典”,我是释尊自称。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证之理,如我所解之义,能知众生的心意,是喜欢简略,因此,略说对众生有利,故不得不舍广取略。
(二)正说空义
(1)明我空
是身虚伪,犹如空聚。
是明无我。凡是有生命的众生,皆各有身,同时坚执此身为自我。其实父母所生的色身,只是由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假形象,根本是虚伪无主的,而且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净的、无我的,所以说: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印度所谓聚落,译为村庄,即是多户人家,聚居之处。今言空聚,是说此村庄住户,搬徙一空,再无人居住,而变成盗贼出没的地方。
1.约六根明我空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在,各不相知。
此约六入明我空。六入指眼等六根,以能涉入外之六尘,故名六入。前五根是生理,属色法,意根是心理,属于心法。生理与心理互相结合而成的生命体,本无一个实我可得,故言空聚。六根能生六识,六识依六根而住,故名六入村落。六根涉入六尘,而生六识,由于六识的分别取舍,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犹如结贼于六入村落活动一样,故说:结贼所止。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知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各住其境,各司其识,不能互用,故说:一切自在,各不相知。由于六根各住其境,各自为政,不能互用,根本没有我的主宰,故知无我。
2.约十二处明我空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尝于味,
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
六情诸根,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此三颂是约十二处明我空,即是六根缘于六尘。前五根是色法,后的意根是心法。色法有二:一是浮尘根,是有形相的感觉器官;二是净色根,是无形相的感觉神经系统。心法属于精神界,为人类知识之泉源,如是色心二法,互相交涉,组成人的生命体。
眼根只受色尘,耳根但缘于声尘,鼻嗅于香尘,舌尝于味尘,所有身根,但贪受诸触尘;意根只分别一切法尘,眼等五根取外境,意根取内境。如是六情诸根,缘于色香味触等六尘,各自为政,只限于自己所对之境,不能互用,故言:各各自缘。
眼根不入声尘,耳根亦不入色尘,其他鼻舌身意亦然,故说:不行他缘。但此只限于凡夫境界,若是诸佛菩萨,舍识用根,便可以六根互用,彼此互不为碍。今约凡夫的十二处,根局于尘,彼此不能互用,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故知我空。
3.约十八界明我空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
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以下约十八界明我空。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众生因六根缘于六尘,而起六识,故六种识心,只是依六根而起分别之妄想,缘尘则生,离尘则灭,生灭无常,本无自体,故言幻化。识心依内之六根,终日奔驰于外之六尘,而起妄想分别,顺境生贪,逆境生嗔,对于非顺逆境而生痴,由于贪嗔痴心,取舍不已,犹如世间痴人,为逃避国法,而走至空无人住之处,殊不知此空无人住之处,却是盗贼聚居之地,因此终被贼害。
世人,譬喻识心;空聚,譬喻六根;六贼,譬喻因六尘而起之烦恼。四大五蕴所组合的六根色身,原是空无自性的,但在众生分上,常因色身的需要与享受,而引生贪嗔痴种种烦恼贼。时常驰走于六根空聚之识心,依根缘尘,常起妄想,分别诸法,而生贪嗔痴等烦恼,致使所有功德法财,被烦恼贼洗劫一空,故说:六贼所害。众生被烦恼贼所害之原因,就是愚痴,不知六根空聚,原无实我,反而由识心妄想分别,执此空聚为自我,起惑作业,随业流转生死,故说被烦恼贼所害。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处,随行色声,香味触法。
妄想识心,内依根,故言六根,外缘尘,故言境界,合根尘识三成十八界。众生由内之六根,攀缘于外之六尘,妄想分别,故产生眼等六种识心的作用。而六种识心,各各自知,自己所伺之处,例如:眼识知道自己,是在所伺眼根之处,而随行于色尘境界;耳识知道自己,是在所伺耳根之处,而随行于声尘境界;其余鼻舌身意等识亦然。是以眼识只能分别于色尘,耳识只能分别于声尘,乃至意识只能分别于法尘,故六种识心,是随六根而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无有暂舍。
识心常处于六情诸根中,时出时入,时生时灭,喻鸟投入罗网。鸟如心识,网如六根;鸟投网中,虽然不能破网而出,但于网中仍然飞上飞下,无时或停。众生心识于六根,时而依眼根缘色,时而依耳根缘声,时而依鼻根缘香,时而依舌根缘味,时而依身根缘触,或时而依意根缘法,在在处处,常随于六根,攀缘追逐于六尘,无有暂停,不能超越六根,依根作业,被业所牵,困居三界,时而上天堂,时而下地狱,既无自由,亦不能自主,故知十八界,亦无我可得。
4.约四大无主明我空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无有诤讼,亦无正主。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妄想故起。
业力机关,假作空聚。
此约四大色身,空无自主故无我。身空虚伪,是说四大六根,互相组成的身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虚伪不实。可惜众生不知,每为保养色身,而杀生食肉;或为供给自己身体衣食住行的需要,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作诸恶业,互欠命债、钱债,被业债所牵,六道轮回,升沉不已。
学佛的人,不但要忏悔业障,赞佛供佛,修福修慧,还要知道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虽然说:借假修真,当保护身体,但应该寡欲知足,安贫乐道,切莫为此虚伪不实的身体,而贪、而嗔、而痴,而作杀盗淫妄等罪孽,因此本经空品,特别说明:我空、法亦空。昔日无知,已作恶业,今应忏悔,忏悔之后,不可再造,因为是身空虚伪,不可长养故。
诤讼有二义:一是内在诤讼,众生四大五蕴组成的身体,四大不调,五蕴不和,谓之诤讼,即是生理与心理不平衡。二是外来的诤讼:世人每为自己而贪,贪不得必争,争不得必然兴讼。无论是内在的诤讼,或外在的兴讼,必须要有实体,彼此相对,始可发生诤讼之事;现在既然是四大五蕴所组成的身体,根本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内既无我,外亦无人,争甚么呢?故说:无有诤讼。
佛说:众生执著为自我的生命体,必需要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主宰者,方名为正主。但事实上,此身虚伪,本无实体,不管是在六根的色身,或是在分别的识心中,都找不出一个正主。佛遗教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只是约众生最初投胎时,心识在诸根之前入胎而言。因识心一念憎爱而入胎,然后有五根;但此识心却不能主宰五根的色身。当色身四大不调而生病时,心识亦随之感觉苦恼;当四大分散时,心识又要随著色身所作的善恶业去投胎,故心识与色身,只是互为宾主而已。例如:人每因身病,而引起心病;反之,因心病,亦能引起身病。精神与物质,互相牵制,谁都作不了主,故言:心无正主。
《阿毗昙达摩论》说:人体中的地大,是具有色香味触四种原素,但却受水大控制,在生命中不能作主。然则,水大是否就能作主呢?不!水大虽由色味触三种元素构成,但却受制于火;水的温度高,可使水蒸发,水的温度低,可使水变成冰。或液体变成固体,或变成气体,皆由火的关系,故水在人体中亦作不了主。火既能控制水,是否可作主呢?不!火由色触二原素构成,但却被风大控制。例如:发生火灾,火烧的范围大小,要视当时的风势如何而定,若风势猛烈,消防人员亦无法控制火势。可知火被风控制不能作主。虽然,此由触尘而成的风,不受其他控制,但却听命于心。风大在人的生命中,职司呼吸,呼吸粗细大小,皆由心来调摄,故风亦作不了主。然则心该是主人了?不!心虽然不是物质色香味触等原素而成,但能造四大及所造的五根,在身体中发生争执,彼此不和时,心亦不能控制,反而受其影响,感觉不安或痛苦。故五根四大,反而控制心的活动,令心时悲时喜,或忧愁苦恼。既然在四大六根的身体中,求我的正主不可得,故佛说: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是说众生的生命体,只是从因缘和合而有。因为众生由于过去无明烦恼,对境染爱集业为因,由现在父母的助缘,于是和合四大五蕴,而有此生命体。
此从诸因缘和合而有的生命,是仗因托缘而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原无实体,故说:无有坚实。此不坚实的生命,是由无明妄想,造作种种有漏业,而招致的果报体,谓之妄想故起。
由于无明妄想引生的识心,是创造业力的机关,业力机关发动,故有众生的生命活动,众生的生命是随著善恶业力而转。如古之木偶戏,虽演出种种动作与表情,但全凭一机关的控制,一旦机关坏了,表演也就停止;众生的生命亦然,业力机关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可知此生命是虚伪假有的空聚,并不真实故知我空。
5.约三有轮回明我空
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
二上二下,诸方亦二。如是蛇大,悉灭无余,地水二蛇,其性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上升。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业受报,人天诸趣,随所作业,而堕诸有。
众生由地水火风四大集合而成立的生命,自出母胎,即随著岁月增长;而寿命也随著岁月的消逝而减少。例如人由婴儿而童年,而少年,壮年,老年,岁月是增加了,但寿命也减少了,谓之:随时增减。
人生少壮之年,四大势均力敌,故健康正常;进入中年后,四大发生变化,彼此互相增减,不调和时,发生种种疾病,令人痛苦;及至衰老之年,四大互相凌夺,故说:共相残害。
此由地水火风四大,集合而成的色身,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到人衰老之年,四大互相凌夺,则犹如四蛇,互相吞噬,直至四蛇力竭气绝,人体四大,亦宣布分散,生命立即消逝。
由于四大蚖蛇的性质,彼此互异,风火二大,性轻故上升;地水二大,性重故下沉。四大不但上下差异,而且在空间言:地西、水北、火南、风东。在时间言:风春、火夏、地秋、水冬。东南属阳,故风火二性上升,西北属阴,故地水下沉,谓之二上二下,诸方亦二。
如是犹如四条毒蛇,同处一箧的四大色身,地水之性下沉,风火之性上升,无论如何保养,最后终归于灭亡,四大分散,一无所有,故说:如是蛇大,悉灭无余。因此佛说:四大皆空,但非待四大分散,人死之后才空,即在四大最初组合时,亦应该知道,终归于空。然则,人生于世,何必争是、争非又争强,为了四大组合终归于空的生命,强夺巧取,占为己有?当知唯一属于自己而命终又能带走的,不是生前拥有的权力与财富,而是一生所作的善恶业,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不警惕?是以佛劝世人,当知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勿为了短暂的假我,造作恶业,轮回生死。
心识,是人的精神主体。在集起方面说: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在思量方面说:是指第七末那识;在分别方面说:是第六意识,名殊体同。今言心识,是总指人的八种识心,属于精神活动。由于人心有善有恶,故说:心识二性。人的心识不是善,便是恶,或忽善忽恶,终日妄想纷纷,所谓:心猿意马,故说:躁动不停。由于心识躁动不停,不断造作或善或恶之业,故临命终时,被善恶业力所牵引,或上天堂,或入地狱,或做再人、或做畜生。故说:随业受报,人天诸趣。
业牵有二种不同:一是熟牵,例如:今生作善,应上天堂;但因宿世恶业成熟,故被成熟的恶业,牵到地狱去;等待恶业报尽,再来享受今生善业的福报。反之,今生作恶多端的人,本应接受恶报,但因宿生善业成熟,故被成熟的善业,牵往天堂,待善业报尽,再受今生所作恶业的苦果。故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古人亦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由此可知,因果报应,是通于三世。
二是强牵:例如恶人,死当堕落三恶道,但命终之前,得遇善知识,而能悔过修善,供养三宝,或乐善好施,或专心念佛;由于善念之心,强而有力,亦可以压伏恶业,被牵上天堂,或得生佛国。反之,一生念佛修行的人,临命终时,若一念嗔心起,亦会将一生所修善业压伏,而被此强而有力之嗔恨心,牵引堕落,所以人临命终时,能够提起正念,最为重要。众生无论是随善业受报而上升,或随恶业受报而下堕,皆不能超越三界,而堕于诸有。诸有,略则指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广则指三界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众生由业所牵,堕落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转回,备受众苦,不能自主,故知无我。
6.约人体不净明我空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无可爱乐,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以下约不净故知无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是说人由四大种而成的色身,最后业谢命终,四大分离时,气尽风去言散,暖尽火去言灭,水尽身烂言坏。人之生前,无不爱美;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侍候这个臭皮囊,但人死后,立即丑态毕露。当人体变坏时,何只大小不净,盈流于外,同时产生诸虫,吃腐烂之肉,既无可爱乐,甚至令人恐怖,不敢停留家中,被送弃坟墓冢间,如朽败之木。故此二颂,是说不净观中的死相。
此是佛教人修不净观。若以身为大,则四肢为小;若以足为大,则手为小;若以手为大,则手指为小。如是于人体中,由大至小,观其不净,以对治贪色之心。
佛教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我执重众生,修界外分别观:业障重众生,修念佛法门,谓之五停心。
今此二颂,是五停心中的第一种不净观。不净有五种:一是种子不净:是指过去所作业因,及现在父精母血之缘,是亲因的种子。二位处不净:指在母胎中,所处之位置。三自相不净:是指人体九孔常流。四自体不净:人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之物质,组合而成。五终竟不净:人寿终命尽,尸体膨胀,腐烂虫啖,种种不净,如是观察人体中,无一净相。
今经言:随所作业,是种子不净;散灭坏时,体生诸虫,是终竟不净;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是自相不净。学佛的人,能修五停心,对治贪等烦恼,然后可以入道;今此空品,分析人体不净,目的是要令人了解四大皆空,原无实我。
7.总结空义
善女当知,诸法如是,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此是总结空义,劝修我空观。初句是劝修,诸法如是,是指前面所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四大诸法,悉皆无我。善女是指菩提树神,佛说:善女当知,是寄一以训众,当时佛说金光明经,特别是说此空品时,女菩提树神是当机众,故佛教她,应当观察一切诸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何处有实在的人我及众生呢?
人与众生,都是我的别名。众生以四大假合的色身为我,与我相对的是他人,众缘和合而生是众生,众生寿命或短或长是寿者,今言:何处有人,及与众生?正是显示我空、人亦空、众生空、寿者亦空,即是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本性,指诸法的实性,诸法实性,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事相,亦无空相;在众生五蕴果报身体上,求人我相不可得,再在招引果报体的因行上,求人我相亦不可得。因为人的生命,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故无明是生死之因,众生因“无明故有”生死。虽然,但此由无明而有之生死,皆是假藉因缘和合而有;至于无明本性,原是空寂,故由无明而有诸法,亦是假有、非真有。故说: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2)明法空
1.四大色法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和合而有。
以上由是身虚伪,至无明故有,共二十首偈文,是佛以种种异妙方便,说明我空之理。今从如是诸大,至心行所造,共七首偈文,是佛用种种方便,显示法空之理。如是诸大,一一不实,是就四大言:四大属色法,世间上凡有体质的色法,可分为二类:一是能造色,指能创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原素,即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二是所造色,由四大配合种种因缘绦件,所产生种种不同的色法,即眼等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今经文但约能造色的四大,显示诸法空理。能造色既然空无所有,则所造之色法,当然亦空无可得。
欲想明白四大皆空之理,首先要知道四大本身,并非有独立的体性,而是每一大中,必然含有其他三大的成份。例如:地大中就具有水火风三大,乃至风大中,亦具有地水火三大。虽然,四大各有不同的特性,如水是湿性,火是暖性,地是坚性,风是动性,而且随时增减,互相残害,但四大从来互不相离,因此,如是诸大,根本就没有个别自体存在,所以说:一一不实。
例如地大,如果真有坚性独立的自体,就不应该有地震动摇;亦不该含有暖性,或被大水冲崩。事实上,地是含有风故震动,含有火而温暖,含有水故湿润,证明地大,不离水火风,不能独守其坚性,故地大不是真实的存在。
又水是湿性的液体,但因含有地大之坚性,故能结成冰;含有风的动性,故有波浪汹涌;含有火的暖性,故有温度升降,是以证明水性亦没有独立的实体。火是暖性,但火炎腾空,即含有风大的动性;风是动性,但遇墙即止,是风大含有地大之性。四大既然不能坚守自性,显示四大不真实,不真实即是空。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是说明四大之相,虽非真实,但四大之性,则本自不生,亦复不灭;虽然在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时,而有四大之相出现,但缘生无性,生即不生,谓之本自不生,性无和合。由于以上的种种因缘,故佛说:诸大从来不实,根本虚伪,不过在因缘和合时,众生妄见有水、有火、有地、有风等四大之相出现而已,其实,四大并无生的实性,故佛说:诸大从本不实。众生所以觉得有山有水,有火有风,只是因缘和合时而假有。例如:地大和合水火风,而有高山,水含有地火风而成巨海,故四大是在因缘和合时,而安立种种假名,其实,本来就是虚伪不实,无有自性,其性本空。
2.色心二法空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不但色法空,色心二法亦空,亦即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说明色心二法皆空。无明是众生心中烦恼,亦是生死根本;若能断除无明,即可解脱生死。但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只因众生一念妄动,由于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此由妄想因缘,和合而有的无明,本是没有真实的自性,若推究其性,即是诸法实性,故永嘉禅师说:“无明实性即法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性即是诸法空性,既然无明实性即是诸法空性,所以说:“本自不有”。但因众生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的能见相,转本觉真空,为顽空的境界相,故由是妄想因缘,而有无明业相,及能见所见的见相二分,而于本无所有中,假名无明;此即是起信论所说:“一念不觉生三细。”是故佛亦随顺世间说:“名曰无明。”作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其实,无明是无实体可得的。
行,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二支,指众生心识的活动;众生因迷失真心,一念妄动,由三细而六粗,妄想执著,取舍作业,成为招致果报的原因。作善业名为善行,作恶业名为恶行;善行则招致人天三善道之果报,恶行必感三恶道的苦果,谓之无明缘行。
识,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被业力所牵,挟持过去所作,或善或恶的业种子,投入母胎,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成为众生生命的主体,故说:行缘识。无明,是过去的烦恼,属于惑;行是过去的业因,属于业;因过去惑业牵引识心去投胎,而有现在的生命体。生命体的苦乐,完全是由牵引识心投胎之业因,是善或恶而决定。众生被业力牵引识心去投胎时,如迷似醉,失去阿赖耶识的本觉明净,而妄生憎爱之心,即此一念分别之心名为识。
名色,是众生的心识,被业所牵,投入母胎时,揽父母的精血而成的胎相。名是指众生的心识,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心理;色指物质部份的胎儿。因为胎儿只有心之名,未有心理活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胎儿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但称为色,合称名色,是第三支:识缘名色。
六入: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长成眼等六根,出胎后对外的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名六入。因有名色而有六入,谓之名色缘六入。
触:触是接触,婴儿渐长,六根与外界六尘接触,而产生冷暖涩滑的知觉,是六入缘触。
受:受是领受。婴儿长大成人,五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感觉环境的美恶好丑,产生不同的反应情绪;情绪愉快是乐受,情绪不愉快,是苦受,无所谓愉快与不愉快,是不苦不乐受,亦即是舍受,是谓触缘受。
爱:爱是贪爱。人的嗜好与欲望,随著年龄而增长。特别是少壮之年,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尘境,心生贪恋执著,就是爱;爱,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例如:面对所爱,即心生欢喜;夺我所爱,即心生嗔怒;丧失我所爱,则内心悲哀;尽情享受所爱,则感觉快乐;顺我所爱,心必爱欲;违我所爱,心必厌恶。众生时刻都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圈子里打滚,消耗了宝贵的生命而不自觉,故古人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这就是爱的烦恼。爱是因受而来,谓之受缘爱。
取:是一种占有欲。人之爱欲既盛,则对名利财富,贪求不已,诸般百计,欲据为己有;甚至不夺不餍,谓之爱缘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前际爱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觉造了很多或善或恶的业因。由于业力所牵,因果不亡,故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而招致后际的生及老死。由取之因,而有生死之果,是取缘有。
生:是生命,即是接受果报体的开始。众生现在所造作的善恶业力,必招致未来受生的果报体。但受果报时再造业,业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对前的爱取有言,则生是属于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的老死言,生是属于未来感果之因。
老死:诸根衰颓是老,身坏命终是死。有生必有死,这是现象界必然的定律。众生的生命亦然,人生匆匆数十寒暑,一期报尽,终归于死。既有老死,忧愁苦恼,必然随之俱来,故言:老死愁恼。
(3)劝修空观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生死无际,轮回不息。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初二句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众苦,是指众生果报体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行业是因,众苦是果;由于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众生由于过去无明与行二支因,引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果。再由现在爱、取、有三支因,招致未来生、老死二支果。过去无明与现在之爱取是惑,过去之行与现在之有是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前因今果,今因后果,果再造因,因再感果,前后相继,因果不昧,遂演变成无穷无尽的生死洪流,轮回六道,故说:生死无际,轮回不息。
我们欲想截断生死流,免轮回苦,当修空观。本无有生,是我空观;亦无和合,是法观空;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假观。现象界虽然有众生流转生死,但究其本性,根本就没有生,何来有和合?人之受生,要由自己业因,与父母之缘和合,始有新的生命诞生。今究其本性,尚且不生,何来因缘和合之有?但现象界何以又有众生生死轮回不息呢?佛说:皆因众生不善思惟,不知诸法性空,不觉一念妄动心生,遂产生无明业相,迷于事理,妄想执著,识心分别,取舍作业,故生死无际,轮回不息。
若能善自思惟,内观法性空寂,本来不生,即可证无生理;外观诸法性空,不生执著取舍作业,业因既无,苦果不生,即可截断生死洪流,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生死无际,轮回不息,是苦谛;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集谛;修我法二空观,是道谛;先悟知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进而观诸法空性,本自不生,亦无和合,而证无生理,是灭谛。故前面所说:不但是说明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同时说明世间的苦因苦果之苦集二谛,是起源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同时介绍出世间乐因乐果,是道灭二谛。若能修我法二空观,无明不起,则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乃至老死皆灭,就可以扭转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成为还灭门。
由修我法二空观,不著相修行,无论是忏悔、是礼佛、是赞佛、是财施或法施,皆能离相,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学佛人果能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如是不修而修,修而无修,最后业尽福圆,即可断无明,了生死,成佛道,这就是佛说此空品之目的。
我们既已知人的生命是四大苦空,不净,无我,而且是无常迅速,就应该急求出离生死,免再入轮回受苦。因此古德教导后学,要常将生死挂心头。又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是以古人大都是为了解脱生死而出家,亦有很多出家人,修行到达生死自由的境界。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不怕死的和尚名金碧峰禅师。他的母亲,乐善好施,一晚,梦见一持钵僧人,将一幅观音像交给她说:“虔诚供养,当生智慧之男。”后来果然生一男孩,取名碧峰,生时白光照室,六岁就出家,而且聪敏善辩,后参如海禅师而开悟。元顺皇帝,召他入京求雨,登坛祈祷,骤雨即至,帝封为国师,命主持海印寺,后辞职,隐居深山潜修。
明太祖朱元璋,统兵打天下,不知建都何处?亲上山访寻碧峰禅师,师端坐不理,元璋生气,怒斥一声,师亦叱他一声,朱问:可曾见过杀人将军?师答:可曾见过不怕死和尚?朱转怒为喜,为之作礼,师即暗示,应建都于南京。
师寿尽时,阎王派小鬼来捉,小鬼找不到他,往问土地公公,土地公说:他已入定。问:如何可令他出定?答:他最喜爱吃饭时用的金钵,敲之必然出定。小鬼真的敲打金钵,他果然出定。当他出定时,小鬼立即套上锁炼,要捉他去见阎王。他知道上当,讹称便急,要求小鬼放他入内小便。他入内写了一首诗说:有人要拿金碧峰,犹如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然后入无相定,小鬼入内遍寻不获,唯有持诗回复王命,阎王爷爷亦无可奈何。
又宋朝名将岳飞将军,最崇敬的高僧是道悦禅师。后岳飞被奸相秦桧召回京,道经金山,师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岳飞对国家忠心耿耿,明知回京不利,仍要前行。临行,道悦禅师说: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毒害。岳飞不明其意,直至被捉下狱,含冤遭害时始明白,但已经太迟了。
那年十二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下大雨,岳飞听到雨声,知道灾难临头,结果,不久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秦桧问刽子手,岳飞临终说些甚么?刽子手说:他悔不听道悦禅师言;秦桧即派何立带兵去捉道悦禅师。当何立要到江天寺前一日,师聚众升堂说: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说完,立即坐化。当天,众人皆不知是何意?次日,何立兵至,才恍然大悟。可知师法力无边,说走就走,生死自由,奸相秦桧,也无可奈何。
当今末法时代,信佛求福的人多,学佛修行的人少,能够了生脱死的人更少,皆因不知诸法苦、空、无我、不净,不善思惟,造诸恶业之过;若能了解我空、法亦空,不生执著,不贪求,不取舍,善自思惟,心行不作恶业,就可以将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变为还灭门,而跳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的束缚。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的姊姊,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以及我认识的人,竟然有六七位相继离开人间。死去的人,大都被赞颂,被公祭,被传供,我怀疑他们是否知道,是否见到,吃到,是否可以往生佛国?抑或真的能够自己作主,乘愿再来?古人说:在生之时不孝敬,死后何劳哭鬼神。我有一种想法,以其死后,花那么多钱去买花果素菜来公祭,不如在生时好好恭敬供养。中国宋朝,四川有位德普禅师,也有我这种想法。年幼时,一日,在路中遇见富乐山的静禅师,即合掌作礼言:此吾师也。后被带回山中作小沙弥,但一举一动,皆老诚持重,不像小孩。十八岁求戒,即开席讲唯识及起信论,后参黄龙禅师开悟。
有一日,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了,丛林必祭,我以为徒然虚设,因为人死后是吃不到的。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先祭我,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大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也说:和尚于何时迁化?德普禅师却十分认真的说:你们祭毕,我决定走。自此,便假戏真造,设置灵堂,师端生其中,弟子们致祭,上香、敬花、读祭文、跪拜、传供,普师一一接受并进食。出家弟子们祭毕,其他在家弟子,亦依次序排期公祭,上供。如是三个月后,所有僧俗弟子都公祭毕,师便对众人说:我明天雪停便行。次日早上,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师,也就焚香端坐而化。这种死法,何止死得洒脱自在,说走就走,而且死前,日日公祭,有赞有吃,多么有趣?但这种境界,绝对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能为,更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肯为.
(三)引己为证
1.自利功德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证无上道,微妙功德。
以下,是释尊引自己为证,证明修我法二空观,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终成佛道。此二颂是举佛自利功德中的智断二德。众生愚痴无智,错认世间一切现象是真实,故执我执法,起贪嗔痴之心,作杀盗淫之业,被业力所牵,流转生死,轮回六道,不能超越三界,如堕罗网,失却生命的自由。若肯接受佛的开示,修习空观,空我法二执,即可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佛并引自己为证,故说:我断一切,诸见缠等。
一切诸见,指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及邪见等五利使。诸缠,指无惭、无愧、睡眠、掉举、昏沉、悭、嫉、忿、覆、悔等十缠。烦恼网,通指身见等五利使,及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此等烦恼,扰乱人的身心,如被人缠缚,不得自由自在,故说缠说网。佛因中既然修习我法二空观,以智慧刀,割裂烦恼网,故能回复法身慧命的自由。
五阴,是能造生命的色心二法,舍宅,是所造的生命。佛用智慧刀,裂烦恼网,通达诸法空相,知道五阴所造的生命,虚伪无主,能造诸法,亦空无所有,不但我空、法亦空,连能空诸法的空智,亦不可得,能所悉皆空寂,故证毕竟空,得无上道,圆满成就,佛果种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
智慧刀,即般若真智,是智德,属佛果三德中之般若德;裂烦恼网,即证涅槃,是断德,属佛果三德中之解脱德;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妄尽,证无上道,微妙功德,是真现,属佛果三德中之法身德。即是说:佛因中能以般若空智,修习我法二空观,果上即涅槃三德。
2.利他功德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以下是明佛果利他之功德。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之可以命长、身安、力大、体光。譬喻佛所证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之妙用。十住位初开圣道,遮二边,故言:开甘露门。对十行位,口别显示,谓之:示甘露器。对十回向位,因事入理,言入甘露城。对十地位,处法性空,故言:处甘露室。对妙觉位,自食斯味,兼以化他,是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菩萨虽能自行化他,但化他未广,自行未圆;唯佛果智德圆,断德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十住,示十行,令众生入十回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故言: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
开甘露门,是令众生得道慧;示甘露器,能令众生得道种慧;入甘露城,令众生得一切智;处甘露室,令众生得一切种智;食甘露味,令众生住佛果涅槃。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我今摧伏,一切怨结,竖立第一,微妙法幢。
以下九颂,是明佛果化他圆满;今此二颂,是说转法轮摄化众生。初四句是说法化他,后四句是用神通化他。由于佛修因时,观我法二空的正慧,故证果时,智德圆满,能说法化他;由于佛修因时,观我法二空之助道,故证果时,断德圆满,能用神通化他。
今举四喻,以譬喻佛说法。螺是改号,喻佛说小乘法,能改凡夫苦忍之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能改凡圣之偏性,入中道之圆性。通教七地,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皆是改号之位,令从偏空,得入中道。
“击大法鼓”,军队中每擂鼓助威前进;喻佛说法,督进深行,小乘在修道位,通教八地,别教十行,圆教初住,此等诸位,以闻法力,得进真修道位。
“燃大法炬”,炬能自照,亦能照他人;喻佛说法,令自他皆得益,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照。佛说法亦如是,佛不说法,则世间黑暗,幽冥无光;诸佛出世说法,真理之光,普照大地,可令众生燃起智慧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皆知善恶,识邪正,明因果,甚至照破无明烦恼黑暗。通教八地,别在回向,圆在初住,皆是自他,俱得利益之位。
“雨胜法雨”,雨能润泽大地,成熟农作物,令花果敷萦;喻佛说法,令人增益道心,任运成熟,自然流入娑婆若海。法华经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世间三草二木,譬喻佛所教化,三乘五乘之机;佛说法譬喻下殊胜之法雨,普洽五乘众生之机,随众生根性大小,皆各自得益。
我今摧伏,一切怨结,是拔苦;竖立第一,微妙法幢。是与乐。怨是怨敌,结是结缚,总譬喻五住烦恼。五住烦恼:通指根本烦恼(无明),与枝末烦恼(见思)。根本能为枝末所依名住,根本能生枝末名地。
一见一处住地: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等五利使见惑,入见道位时,断于一处,名见一处住地,通指三界见惑。
二欲爱住地: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爱著垢重,故名欲爱住地。
三是色爱住地: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其中爱著之垢最重,故名色爱住地。
四有爱住地:指无色界烦恼中,除见与无明。有是指有为生死言,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住地。
五无明住地:通指三界一切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另立一住地。二乘但断前四住,佛则五住净尽,二死永亡,故可以摧伏一切怨结。
竖立法幢,即是说法利生。幢有高耸、庄严二义:喻佛说法,高超众行之上,故言第一;佛三身俱备,万德庄严,故言微妙。众生依佛所说之法而修,得证无上道,故佛所说之法,是最胜无上第一微妙之法幢。
度诸众生,于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无有救护,无所依止,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充足是辈,令离焦热。
下文是以四弘誓愿化他,此三颂是明拔众生苦。度诸众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令众生能度生死海,永断三恶道,解脱无量苦恼,是未度苦谛者令度。
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亦是未断集谛者令断。众生心中烦恼火炽盛,苦不堪言,无救无依;佛以慈悲水,扑灭众生烦恼火,令无救护无所依止的众生,消灭心中烦恼火焰,而得身心清凉自在。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等四句,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亦是未证灭谛者令证。佛怜愍众生,流转生死苦海,故以佛道的无上甘露美味,施给无救无依的众生,令得充足法味,远离烦恼焦热,而证得佛道清凉自在。
于无量劫,遵修诸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
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求于如来,真实法身。
舍诸所重,肢节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
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琉璃,种种异物。
此四颂是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亦是未安于道谛者,令安于道谛。于无量劫,是明修学时间之长;遵修诸行,是广修六度万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是财供养;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是法供养。佛于因中广修六度万行,趣向遥远的菩提觉道,必须要有坚固不拔的意志与毅力,始可克服菩提道上的种种障碍。佛所以用无比的毅力,与坚固的意志修习菩提道,目的是在求于如来真实法身;此明佛难行而能行之目的。
舍诸所重以下,是明难舍能舍,舍是施舍,即是布施。普通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今此经中言布施,则有内财施,外财施,与内外财施等。有舍心的人,是乐意布施的,但要布施自己珍惜的贵重物品,已经不容易,何况是自己的四肢或脑袋、或眼晴、或骨髓?布施这些身体部份,是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普通人是无法做得到的。但释尊因中行菩萨道时,不但乐意布施身体的任何部份,同时能够舍身济饿虎,本经第十七舍身品,就是说释尊往昔为王子时,舍身救虎的故事,是属内财布施。
所爱妻子,是内外财布施。菩萨,有出家也有在家的;在家菩萨,当然有妻子,也有儿女。家庭中最亲爱的,该是妻儿,要将自己的妻儿送给别人,在普通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在证得诸法空性,破我法二执的菩萨,在需要时,是会慷慨布施的。
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琉璃,是七宝布施,种种异物,是指七宝以外,所有珍奇异宝。今言释尊因中修行时,无论是外财的奇珍异宝,或是内财的生命,及内外财的妻儿,都能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首,举布施即概括六度万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必须明白我空,法亦空,除去我法二执;以无住无著之心,实行无相布施,实行无相度生,实行无相忏悔业障,实行无相赞佛,礼佛,才是无漏功德,才是成佛的真因。
释尊因中修行,能够明白我法二空之理,进而修我法二空之观,不著空有,又能双照空有,故不但能成就自利的智德与断德,同时能断烦恼,转法轮,度众生,离相布施,圆成佛道,获得佛果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我们有机会见闻读诵此空品,或听法师讲解此空品,先明白我法二空理,进而修习我法二空观,不执有,不著空,以无住无著之心,广修一切法门,广度一切众生,一定可以断一切烦恼,度生死苦海,证无上佛道。可知本经空品,所说我法二空之理,对于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古德编写供天仪轨时,特别将此空品,列入供天科中,令行者明白我法二空之理,进而修习我法二空观,破除我法二执,以无住无著之心,广修供养;由有相布施,进而无相布施,则何只所得之福,无穷无尽,且能远作菩提之因,用意极善。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