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谛
正果法师
(一)集谛总相
集是招集义,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烦恼,和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集为什么是苦的因呢?由此烦恼及有漏业集起生死苦故。但佛陀在经中,随最胜义唯说爱为集谛。最胜是遍行义,由爱具有六遍行义,是流转生死最胜的染污法,故佛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
六遍行是:(一)事遍行、(二)位遍行、(三)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种遍行。这里分别略释如下:
(一)事遍行:事是体境二义,遍行是周遍起义,即爱于一切已得未得的自身和境界事遍行起;于已得的自身起自体爱,于未得的自身起后有爱,于已得的境界起贪喜俱行爱,于未得的境界起彼彼喜乐爱。
(二)位遍行:位是苦苦性等三位,即爱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起: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希求别离爱;于未得苦苦性位,起希求不和合爱。于可乐法坏苦性位,已得起希求不别离爱,及未得起和合爱。于渐衰的行苦位法,起愚痴爱。
(三)世遍行:世是过现未三世,即爱于三世中遍随行起。于过去世,起追忆遍随行爱;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于现在世,起耽着行遍随行爱。
(四)界遍行:界是三界,即爱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次第遍行起故。
(五)求遍行:即由贪爱遍于三界起欲求、有求、邪梵行求故:因欲求力,不能解脱欲界缠,招欲界苦:因有求力,不能解脱离三界烦恼,招色界无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非解脱生死的清净行,妄执为清净行),不能解脱生死,仍在三界五趣中流转。欲求通善染,有求唯善,邪求遍善染。
(六)种遍行:种是种类,即希求后有爱,希求无后有爱,是遍行于常断见之各种类妄执见故。
(二)体性差别
甲、烦恼
(1)烦恼的名数,烦恼总有六种:即贪、嗔、痴、慢、疑、恶见。或分为十种:前五种如前,第六恶见别开为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2)烦恼的自相,即贪嗔等的自体,广如五位百法中说应翻阅参考。
(3)烦恼的共相,一切烦恼生时,皆能令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故不寂静性,是诸烦恼的共相,《杂集论》借随烦恼六个名数显示诸烦恼的共相有六种差别:即散乱不寂静性、颠倒不寂静性、掉举不寂静性、昏沉不寂静性、放逸不寂静性、无耻不寂静性。无耻通三界,非无惭愧,以染心散乱皆有微薄的不羞耻故。
(4)烦恼的生缘,烦恼生缘有六种:一由所依故,即由烦恼的种子未能永断,因此烦恼得以生起。二由所缘故,即由顺生烦恼的境界法现前,引发烦恼生起。三由亲近故,即由亲近恶友,引生种种的烦恼。四由邪教故,即由听闻不正的邪法,引生种种的烦恼。五由数习故,即由先时数数近习熏殖烦恼势力,因此生起种种烦恼。六由作意力故,即由不正思惟,于所缘境界取净妙等相,由此生起贪嗔等烦恼。
(5)烦恼的颠倒,烦恼颠倒所摄有七: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起常倒、五于苦起乐倒、六于不净起净倒、七于无我起我倒。想倒,即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即于前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看。心倒,即于前所执着中贪等烦恼生起。这有三种差别:有的烦恼,是颠倒的根本,就是无明。有的烦恼,是颠倒的自体,即萨迦耶见,和边见的一分,及见取,戒禁取,并贪。有的烦恼,是倒的等流,即邪见和边执见的一分,与恚、慢及疑。此中的萨迦耶见,是无我执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执常倒。见取是不净执净倒。戒禁取是于苦执乐倒。贪通二种,即于不净执净倒,及于苦执乐倒。
(6)烦恼的差别,由于烦恼有多种的差别义,依差别义的不同,而安立种种的差别名,依《瑜伽师地论》第八卷所说有如下的二十六种:[1]结、[2]缚、[3]随眠、[4]随烦恼、[5]缠、[6]暴流、[7]辄、[8]取、[9]系、[10]盖、[11]株杌、[12]垢、[13]常害、[14]箭、[15]所有、[16]根、[17]恶行、[18]漏、[19]匮、[20]烧、[21]恼、[22]诤、[23]火、[24]炽然、[25]稠林、[26]拘碍。分别解释如下:
一、结,有九种:[1]爱结、[2]恚结、[3]慢结、[4]无明结、[5]见结、[6]取结、[7]疑结、[8]嫉结、[9]悭结。能和合苦故,名之为结:据实义来说,一切烦恼皆能合苦,唯爱等九法增盛,故特立结名。
[1]爱结:就是对于三界的贪,由贪结所系故,不厌离三界;由不厌离故,广行不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的苦果,与苦和合相应。这就是爱结的自性、作用、行位;即贪是爱结的自性,广行不善是爱结的作用,招感后世苦果与苦果相应是爱结的生位。以下恚结等八种,皆准此例知,有相、用、位三种差别。
[2]恚结:是对于苦事与顺生苦受的根境和相应心所及一切有漏无漏但能生苦的法,心起损害。由恚结所系故,于可恚境心不弃舍;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的苦果,与苦相应。
[3]慢结:是依恃自己所长,于他有情高举傲慢。有七种九种的差别,可参看前五位百法中所说。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4]无明结:即于三界无智。由无明所系故,于苦果法和集因法有漏诸行所有过患不能了解;不了解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5]见结:见是三见: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结所系故,于邪出离法,妄计追求,说我当解脱,我所解脱,这是身见。既解脱已,我当常住,或我当断灭,这是边见。又诽谤佛法中没有解脱,这是邪见。这样地执着邪出离已,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6]取结:取是见取,和戒禁取。取结所系故,对于邪出离的方法,妄计执着,弃舍能真正出离行的八圣道,妄执萨迦耶见等及见取为先的戒禁取为清净道。由妄执着邪出离方法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7]疑结:疑是于四谛三宝犹豫不决。疑结所系故,对于佛法僧三宝,不能修习正行,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8]嫉结:嫉是嫉妒,即由于耽着利养的心很强,见到其他有情得到利养的时候,就不能忍耐地起嫉妒心。嫉结所系故,则爱重利养,而不尊敬善法;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9]悭结:悭是腾惜,由耽着利养故,于资助生活的财物等,心生腾惜不舍。悭结所系故,爱重蓄积,不尊重远离;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二、缚:有三种:[1]贪缚、[2]嗔缚、[3]痴缚。缚是缠缚义,即于欲贪等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根识不能弃舍,故名为缚。[1]由贪缚故缚诸众生,令处坏苦;即为贪缚所缠缚故,对于随顺乐受的境界心不能弃舍,境界坏时,引生忧恼,故处于坏苦。[2]由嗔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苦苦:即为嗔缚所系故,对于能随顺苦受的境界心不弃舍,境界苦相现前,心生苦受,故处于苦苦。[3]由痴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行苦;即为痴缚所缚故,对于能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中庸境界,心不弃舍,为刹那迁流行相的不安稳性之所逼迫,故令众生处于行苦。由上说三义,故立贪等三种名之为缚。又依贪嗔痴故,于善法加行不得自在,亦名为缚。如《瑜伽》第八卷说:“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三、随眠:有七种:[1]欲爱随眠、[2]嗔恚随眠、[3]有爱随眠、[4]慢随眠、[5]无明随眠、[6]见随眠、[7]疑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种子,即烦恼品所有的势力,随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着,能为种子而生起一切烦恼现行,故立名随眠。欲爱随眠,就是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嗔恚随眠,就是欲界嗔品烦恼的种子。有爱随眠,就是色界无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慢随眠,就是慢品烦恼种子。无明随眠,就是无明烦恼品的种子。见随眠,就是见品烦恼的种子。疑随眠,就是疑品烦恼的种子。这七种随眠,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增故,建立欲爱随眠和嗔恚随眠。依未离邪梵行求的众生,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增长,建立慢、无明、见、疑随眠;即由彼众生得到二十分的对治法,便上起憍慢立慢随眠,对于圣谛愚迷不知立无明随眠,由此虚妄计度心外的邪解脱(前三见)和邪解脱的方便(二取见),因此对于佛圣教正法犹豫疑惑,如其次立慢、无明、见、疑随眠。
四、随烦恼:随烦恼即除去根本烦恼以外的所余染污心所,依《百法明门》所立有二十种: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二十种随惑,都是从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随烦恼。它的体性业用如五位百法中所解,这里不重说了。又随烦恼名,亦摄根本烦恼,如《集论》谛品中:“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所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虽然随烦恼这个名称亦摄根本烦恼,但有此随烦恼却只能叫随烦恼,而不能称做根本烦恼;如忿恨等二十随惑皆是。
五、缠,有八种:[1]昏沉、[2]睡眠、[3]掉举、[4]恶行、[5]痴、[6]悭、[7]无惭、[8]无愧。缠是缠绕,由昏沉等诸缠,数数现行增盛,缠绕一切行者的心,于修善品诸法为大障碍,故名为缠。这八缠于四个时位数数现行,即于修习戒学的时候,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有无惭无愧二法,则犯诸学处,不生羞耻的心。修习定学的时候,昏沉睡眠为障,由此二法,于内心中引起沉没。修习慧学的时候,掉举恶作为障,由此二法数起现行,于外尘境界引心散乱。于同法者展转受用财法时,嫉悭二法为障,由有嫉悭,于财于法生起悭腾嫉妒,数数动摇其心。
六、暴流,有四种:[1]欲暴流、[2]有暴流、[3]见暴流、[4]无明暴流。随生死暴流水漂溺鼓动,是暴流义。即随顺生死杂染的意思。《瑜伽》第八说:“深难渡故,顺漂流故,故名暴流。”就是有欲求的有情,对于欲界所系的上品烦恼未知未断,为欲界生死流漂溺鼓动,名欲暴流。已得离欲而习有求行的有情,于上二界所系上品烦恼未断未遍知,为上二界生死流漂溺鼓动,名有暴流。近习邪梵行求的有情,由于恶见虚妄计度邪外解脱及邪解脱方便,为恶见流漂溺鼓动,诸恶见略摄为一,名见暴流。起诸恶见,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三见)及加行(二取)法,是起恶见的因缘,为无明流漂溺鼓动,诸恶见因缘略摄为一,名无明暴流。这后二种暴流,取三界外道的上品见痴为体。四暴流都取上品烦恼为体而不取中下品,是因为与暴流的名义不相当,以中下品烦恼非是暴流故。
七、轭,有四种:[1]欲轭、[2]有轭、[3]见轭、[4]无明轭。轭是系轭,用来轭牛的项领,令其拉车不能出驾,譬喻烦恼障碍离系,不得解脱。故障碍离系,违背清净,系碍于生死苦中,是为轭义。有情为四暴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合系碍,便能够荷担生死苦。四轭的体相如《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说:“若诸烦恼等分行者,非增非减,即上所说的一切烦恼,(四暴流中的烦恼)说名为轭。”这就是说,四轭即取中品烦恼为体,不取下品烦恼,因为下品烦恼相非暴流非轭故。四轭的建立,如其次第,即依习欲求行、习有求行、习邪梵行求行三类有情而说,义如四暴流中的解释例知。
八、取,有四种:[1]欲取、[2]见取、[3]戒禁取、[4]我语取。取是执取,有两义:一执取诤根,二执取后有,是为取义。这四种取:是依在家众,和外道出家众而建立。由贪着五欲,系缚耽染为因,为得诸欲及为受用,诸在家众,互相斗诤,这诤的根本,是第一欲取。由贪着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外道出家众,更相斗诤,这诤的根本,是后三种取。六十二见(如五位百法中说)趣是见取。各别禁(遮戒)戒(性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见取和戒禁取所依止的萨迦耶见,是我语取。我语取的语是增语义,就是由第六意识分别所计的作者受者流转还灭的工夫相所起的增益语为我语,于这我语上起贪着,名我语取。由于见取和戒禁取,诸外道众互相诤论,因为对于十二取处的见解不一致故。由于我语取,诸外道众互相诤论,因为对于我有自体性的见解相同,引起常、遍、大、小、与蕴一异等的诤论。由我语取,诸外道等与奉行佛教正法的人互起诤论,因为外道们不信无我理故。如上执着争论的根本即贪爱,由这贪爱为缘,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果法,故名为取。
九、系,有四种:[1]贪欲身系、[2]嗔恚身系、[3]戒禁取身系、[4]此实执取身系。系是缚缠身义、结生义,由贪欲等四系,缚有情身,结生相续。瑜伽第八卷说:“难可解脱,故名为系。”《集论》说:“此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定意性身简别非散心及非色身,即贪欲等四种皆说名身系,是指定心自性之身,约自体义名身,所依义名身。就是显贪欲等四种能为心的散乱因,而障碍定心。[1]贪欲身系,由贪爱财物等为因,令心散乱。[2]嗔恚身系,由于斗诤的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3]戒禁取身系,由于难行的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4]此实执取身系,由不如理的作意,推求境界妄生执着,执我及世间为常、无常等,计唯此真实,余皆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乱。因为对于贪欲等未断未遍知,为它所系缚,所以说名为系。
十、盖,有五种:[1]贪欲盖、[2]嗔恚盖、[3]昏沉睡眠盖、[4]掉举恶作盖、[5]疑盖。盖是覆障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善法不得显了故。五盖在五位中障善法:[1]贪欲盖,于乐出家位为障。就是一个有情在发起乐欲出家的时候,由贪欲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境界,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希求受用。牵引心识向外尘境界散乱,对于出家不生欣乐。[2]嗔恚盖,于觉邪行位为障,觉是发觉,就是自己由于邪行犯了学处,同梵行的道伴们正发觉或举发的时候,心生嗔恚。由心嗔恚,不正修学,障碍诃谏正行。[3]昏沉睡眠盖,于修习专注的止位为障。由不守根门,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沉和心极昧略的睡眠,障碍明静的止,无由得定。[4]掉举恶作盖,于修习观慧的举位为障。举是策举,就是策举其心,于所缘境上思惟修观,由掉举心于亲属国土等生起寻思,由恶作于别离亲属国土等生起追悔,障碍观心于所观境上明静专注的思惟修,观慧无由生起。[5]疑盖,于修习平等正直住的舍位为障。舍是平等正直住,在修习止观的时候,若已经远离了昏沉掉举,心安明静,则应当平等正直住;由疑心犹豫猜度,于所学的法和所证的功德境界,疑惑不决,心怀二分,远离决定,障碍舍故。五盖之中,昏沉睡眠是近而相顺的法,若生昏昧,必引起睡眠,故合立一盖。掉举恶作,同依亲属国土等寻思境而怀念追悔,同一境转,故合立一盖。又《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约违背五处建立五盖,如彼论说:“复次违背五处,当知建立五盖差别: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诃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嗔恚盖。三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昏沉睡眠盖。四由违背毗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五由违背于法议论,无倒决择审查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
十一、株杌,有三种:[1]贪、[2]嗔、[3]痴。株杌是秃树根,譬喻贪等三种根本烦恼坚固难拔,对治道犁难以破坏故。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串习贪等以成贪等的业行,引起心不调顺的贪,无所堪能的嗔,难可解脱的痴;由于众生难断这根深蒂固的贪等行,故立贪等为株杌。
十二、垢,有三种:[1]贪、[2]嗔、[3]痴。垢是不净义。由依止贪嗔痴故,毁犯戒行学处,作诸恶行,染污不净,故立名为垢。
十三、常害,有三种[1]贪、[2]嗔、[3]痴。贪等三种,常能为害,由此招感生老病死等苦。常为害故,立名常害。《集论》说名烧害,如《集论》说:“由依止贪嗔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
十四、箭,有三种:[1]贪、[2]嗔、[3]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果法及三有的因,深起追求:于佛法僧,若集灭道,常生疑惑。由此生死相续不绝,而不知希求解脱。于有有具和三宝四谛,随爱疑门,违背三宝四谛,顺趋生死轮回,贪等三毒,能射伤诸行,故立名为箭。
十五、所有,有三种:[1]贪、[2]嗔、[3]痴。所有是从果法立名,贪嗔痴三应名能有,由贪等故,能积集所有资财,恒常与怖畏等相应,多住散乱,故名所有。
十六、根,有三种:[1]贪、[2]嗔、[3]痴。贪等三法,是三不善根,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由贪等故,生起一切的不善法,为一切不善法生起的所依根本,故名为根。
十七、恶行,有三种:[1]贪、[2]嗔、[3]痴。行是业行,即身语意的造作。由依止贪嗔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是邪行自性,故名恶行。由贪进求财利等,多行恶行。由怀嗔恚,不忍他过,多行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的邪见,因而杀生祠祀天神等,行诸恶行。
十八、漏,有三种:[1]欲漏、[2]有漏、[3]无明漏。漏是流散义。《瑜伽论》第八卷说:“流动其心,故名为漏。”《集论》说:“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依外门流注:即心于五欲外尘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体即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明欲漏。依内门流注,即于内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体即色无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体即三界所有无明,总摄为一,名无明漏。
十九、匮,有三种:[1]贪、[2]嗔、[3]痴。匮是缺乏、不足。《瑜伽师地论》第八说:“无有厌足故名为匮。”由依止贪嗔痴故,于资助生命的财物等,恒起追求,没有满足。因为贪得无厌,故常为贫乏众苦之所恼乱。由贪嗔痴,能令身心恒感觉贫乏,是故立名为匮。
二十、烧,有三种:[1]贪、[2]嗔、[3]痴。烧是烧热。由贪嗔痴于所缘境界不如正理,执着相好、起强烈地爱染故,烧热身心,故名为烧。
二十一、恼,有三种:[1]贪、[2]嗔、[3]痴。恼是恼乱。由贪嗔痴于诸可爱境相爱乐耽看,若可爱境相变坏的时候,便引起种种的愁叹等忧苦,恼乱身心,故名为恼。
二十二、有诤,有三种:[1]贪、[2]嗔、[3]痴。诤是斗诤,贪嗔痴能为斗讼诤竞的因,由贪嗔痴故,执持刀杖等,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所以贪等,说名有诤。
二十三、火,有三种:[1]贪、[2]嗔、[3]痴。火是烧毁义,由贪嗔痴故,烧坏所积集的善根薪,故说贪等名火。
二十四、炽然,有三种:[1]贪、[2]嗔、[3]痴。炽然是大火,这里譬喻恶业。由负嗔痴故,为非法贪的大火所烧:非法贪就是贪着十种不善业道。由贪嗔痴故,又为不平等贪的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就是非法非理的贪求境界。由贪嗔痴故,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大火就是一切外道的恶说法律。因为非法贪等能够引发身心中的炽然大火,如猛火烈焰,故名炽然。
二十五、稠林,有三种:[1]贪、[2]嗔、[3]痴。大树聚集,名为稠林。由贪嗔痴故,于生死根本的烦恼,和杂染的业行,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长夜处于生死轮回中,如行走在大树稠林里,难可出离。生死因即贪等三毒,三毒果即生死,生死即稠林,稠林由大树,大树即三毒,三毒起生死稠林故。所以贪等,说名稠林。
二十六、拘碍,有三种:[1]贪、[2]嗔、[3]痴。拘碍是拘束障碍。《瑜伽》第八卷说:“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若为拘碍。”由贪嗔痴故,依于五处起拘碍:一顾恋内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缺于随顺教诫教授,五于诸善品得少为足。于上说五处拘碍心故,不能自在地修诸善法,故名拘碍。
乙、烦恼增上所生业
(一)业的体性
集谛体性的第二部分是烦恼增上所生的业,也就是有漏业,若不与烦恼相应的无漏业,则非集谛所摄了。业是造作义,它的总相,即思业和思已业。思业就是心内的种种分别思虑,心性界的造作。思已业即由分别思虑的意业发现于外的身体上的动作和言语动作。这思业和思已业,都是以思心所为体性。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即将发动身语作业时审虑此事应当作否的思。(二)决定思,即于将要作的事情,起决定心的思。(三)动发胜思,就是正动身发语势用强胜的思。前二思是意业,亦即名思业。《集论》里说:“思已业云何:谓身业、语业、意业。”意业即指贪嗔邪见,由思引发,故名思已业。第三动发思是身语业,亦即名思已业,以身业等体非即思,但由思所引发,故名思已业。身语二业,以第三动发善不善的思为体,意业以前二思为体,如《成唯识论》卷一说:“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
(二)业类差别
(1)二业类
[1]善业与恶业:恶业即十种不善业道: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离间语、六粗恶语、七杂秽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善业即十善业道,就是远离杀生,乃至远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业以思为体,十善十恶有所造作共名为业,是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故名为道。
[2]引业与满业:六趣有情各有总报和别报的差别,总报即各趣有情得到的色心相续;别报就寿夭智愚,色形的好丑全缺等。引发总报的强业名为引业;成满别报的业。名为满业。如《杂集论》谛品中说:“又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两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3]作业与不作业:作就是起造现行,作业即意思业,和思已所起的身业语业。不作业,即不思业和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4]黑业与白业:黑业就是招感秽恶不净的苦果业,白业就是招感净妙清白的乐果业。
[5]增长业与不增长业:不增长业《瑜伽师地论》第九卷说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开上面十种业,所余诸业,能有增进长养的力量,名为增长业。
[6]故思业与不故思业:故思业就是经过故意思惟以后而起的业,即经过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而起造的业,是为故思业。若非经过故意思惟,由刹那任运起和不知不觉地误起的业,是为不故思业。如《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卷说:“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这故思所造业,为《集论》说略有五种:“谓他所教敕故思造业,他所动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为贪等蔽心执着发起故思)故思造业。颠倒分别(依不平等因见受等发起故思)故思造业。”这五种故思所造业的解释,详在《杂集论》中。
[7]定受业与不定受业:《瑜伽》第九十卷说,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重业,不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轻业。《瑜伽》第九卷说:“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的解释,如《杂集》论:“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这定受业,又有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的差别。解释详如《杂集论》中。
[8]异熟已熟业与异熟未熟业:异熟已熟业就是已经与果的业,异熟未熟业,就是未与果的业。
[9]重业与轻业:无论是善业与恶业,都有轻重的差别,《瑜伽论》第九十卷说:“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乐故成重,就是在作业的时候,由极猛利的意念对于所作的事情寻思伺察而起造作。由加行故成重,就是对于所念的事业长时无间地去作,和很殷勤尊重的去作。由田故成重,田是造作事业的对境,如田中播下种子决定会长出苗芽的果实,若对于自己有恩的有情,如父母师长等,与他们为造作事业的对境田,无论作善行恶行都成重业。与上所说相违的所作业,则名为轻业。
[10]共业与不共业:共业就是能令器世间成种种差别的业,因为器世间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故招感此共相世间的业称为共业。不共业就是能令有情世间成种种差别业,即各个有情招感各自所依根等的业,所招感的根等唯属己有,不为其他有情所受用,故名不共业。这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的差别,详辩在《成唯识论》第二卷述记中。
(2)三业类
[1]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身体上的造作,语业即口上的造作,意业即思于意中的造作。
[2]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由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可爱的乐果,是为善业。由贪嗔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非可爱的苦果,是为不善业。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而任运起的业,不招感爱非爱果,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别故,是为无记业。
[3]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是法式、仪是轨范,由内心发誓遵守一定的法式和轨范而起造的业,是为律仪业和非律仪业。律仪业有三种:[1]别解脱律仪所摄业,就是佛弟子所受的律仪:即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叉摩那(正学女)律仪、勤策(沙弥)律仪、勤策女律仪、邬波索迦(近事男)律仪、邬波斯迦(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即受八戒者,为不能远离恶行,及不远离欲行的人,受一日夜戒,使其暂近依止,故名近住)。[2]静虑律仪所摄业,即由四种静虑能够损害伏除那发起犯戒的烦恼种子的所有远离功能,是为静虑律仪所摄的身语业性。[3]无漏律仪所摄业,即已见谛的圣者由无漏作意力量所得的无漏远离的戒性,是名无漏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是一种恶戒法,受持不律仪的人,就是由于生在不律仪事业种姓中而造彼业,或由于誓愿定期受持不律仪事而造彼业,这不律仪事业,《集论》中说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置兔、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讲、十五好为损等。论文既然说好为损等,其等字之义,即摄取一切损害水陆生命等事皆为不律仪事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除前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业之所余的一切善不善与无记业。就是不受持律仪亦不受持不律仪的普通人所作的布施爱语等业。和欧打恶语等业,不为律仪不律仪所摄,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4]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施性业,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俱行的思,所起的能舍所施物的身业和语业。戒性业,就是律仪所摄的身语业等。修性业,就是由三摩地为因缘俱行引发的定思,是为修性业。
[5]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是殊胜义,即业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就是欲界可系的善业。非福业即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所系的善业,因为上二界定地业在受异熟果时,界地决定,不可改转,故名不动。虽然上二界善也应名福业,但约其比前福业更为殊胜的意义,所以特立不动的名称;因为欲界中余趣圆满的善不善业,会遇缘时可能改转得余趣果故。
[6]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乐受业。就是从欲界乃至第三静虑所有的善业;此业能顺乐受而招感异熟乐故。顺苦受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此业能顺苦受而招感异熟果故。顺不苦不乐受业,就是从第四静虑以上乃至有顶诸地所有的善业,因为第四禅以上诸地,没有苦乐,唯与不苦不乐的舍受相应,这些地中所有的善业,亦唯招感与舍受粗应的异熟果故。
[7]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就是能招感现法果的业,如对于佛或阿罗汉等,造作善不善业,必得现法异熟;又由猛利意乐,猛利的加行去造作善不善业,于现法中亦得异熟成就;所以名顺现法受业。因为在现生中作现生即受果故。顺生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在现生中异熟未熟,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即次生中当生异熟,所以名为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于现法中和次生中异熟果俱未成熟,从次生以后的生中异熟方才成熟,即名为顺后受业。
[8]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过去业,就是住于习气位的业种,或已经与果,或还未与果,皆名过去业。未来业,就是未生未灭的业。现在业,就现前已造已思而未谢灭的业。
[9]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欲系业,即能招感欲界异熟果的业。色系业,即能招感色界异熟果的业。无色系业,即能招感无色界异熟果的业。
[10]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学业即有学圣人相续中,于时时间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学无漏,及此后得的善有漏业。无学业,就是所作已办的无学果阿罗汉相续中所有的善业。非学非无学业,就是一般凡夫身心中所有善不善和无记业。
[11]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见所断业,就是由见道所断的烦恼相应所发思等诸业,及一切能往诸恶趣业,皆名见所断业。修所断业,就是由修道所断的烦恼相应所发思等诸业,及受善趣的善不善无记业,皆是修所断业。无断业亦名非所断业,就是一切有学无学相续中的出世间诸无漏业。
[12]三曲业:依谄曲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名为曲业。即修行邪道者所有一切善不善业,由邪见所起,邪见增上力所生故,能障碍正直的八圣道支令不生长,故名曲业。又邪行者堕在断常二边,违处中行,故名曲业。
[13]三秽业:依猛利贪嗔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能污秽相续,能障碍清净的八圣道支,令不生长,故名秽业。又异生对于圣教中,起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起邪决定者,起犹豫分别者所有的善不善业,皆名秽业。
[14]三浊业:依猛利愚痴,上品钝根忘失念者,萨迦耶见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能障碍通达真无我义故,名为浊业。又依止外道生起颠倒见,能障碍通达真如义故,是一切如来清净圣教之所对治,为“不信”混浊之所摄故,亦名浊业。
以上三业,都是总约一切无漏业所有能为障碍体性而建立为曲秽浊诸染污业。
[15]三清净业:一切能往善趣的妙行,由清净尸罗与正直见之所摄的身语意三业,远离毁犯戒见的垢故,所以名为清净业。又有异生于圣教中,起正决定者,不犹豫分别者所有的善业,亦名为清净业。
[16]三牟尼业:《瑜伽》第九卷说名寂静业,第九十卷说名默然业。牟尼是梵语,汉文译言寂默,即诸烦恼寂灭之义。一切能往涅槃的妙行,即有学无学圣人所有的无漏身语意业,契证寂静理故,所以名为牟尼业。
以上二业,都是总约一切无漏业随顺体性而建立的。
(3)四业类
复有四种业:一黑黑异熟业,二白白异熟业,三黑白黑白异熟业,四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就是欲界中的不善业,体即十种不善业,其性染污,故名为黑;又依此黑业能招感不可爱的异熟果,故总说名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就是三界的善业,性不染污,不杂恶法,故名为白;又依此业能招感可爱的异熟果,故总说名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即欲界所系的杂业,由善不善相杂故,非纯善纯恶,所以立名黑白黑白异熟业。黑白异熟之业,以恶强故,可名黑白,不可立名白黑,以善劣故。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体即出世间的无漏诸业。说非黑白,是约遮烦恼表白净两义共合立名。非黑遮除烦恼,显示无漏业远离烦恼垢秽;白即表其体性情净;无异熟即显其与生死相违;能尽诸业,显其是诸有漏业的能对治者。由无漏业的力量,能永拔黑等有漏业招果的习气故。此无漏业在《瑜伽》中又名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这是就双简前二种业而立名,义无相违。
(4)十业类
十业就是十种业道,这有两类:一、十不善业道:即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二、十善业道: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这十种业道,在下面说人天行果中将作比较细地解释,这里就不说了。
除上所说业类差别以外,还有强力业、劣力业、可思议业、不可思议业,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集论》《成实论》等,皆不出前已说业类所摄,恐太繁琐,且止不说。
(三)集谛四行相
如上所说集谛,总有四种行相:一因相,二集相,三生相,四缘相。集谛所有的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的原因,即能引发后有的习气因,如种子是生起苗芽的亲因,故名因相。由诸有情所集积的惑业习气,在人天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的形貌种类的平等现起因,而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马与马相似等,即集起之义,故名集相。又由业烦恼的力量使各别有情内身相续生起无量品类差别,是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的生因故,是名生组。又一切有情身心中,虽然同时具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种子,但现在世唯生于此界此趣此生中,而非余界余趣余生,皆由业烦恼为助缘成此差别,因此有情舍已得自体而取未曾得的自体,即诸有情别别的得舍因,是名缘相。
为什么于集谛说四行相呢?是为修观行的人于集谛修四行观,可以对治四种贪爱,四爱就是:一我爱,即于自体爱着;二后有爱,即希求当来自体差别:三喜贪俱行爱,即于现前的或已经得到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四彼彼喜乐爱,即于所余未现前未得到的可爱色等起希求爱。这四种爱,是从常、乐、净、我四种颠倒而产生的,我爱就是我倒,后有爱就是常倒,喜贪俱行爱就是乐倒,彼彼喜乐爱就是净倒。修观行的人以智慧观察因等四相,就是对治四爱,亦即对治四倒;观察因相,对治我爱;观察集相,对治后有爱;观察生相和缘相通治四种爱。《杂集论述记》说:“前二别治、后二通治故。”《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说:“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喜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喜乐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