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万法归一,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

发布时间:2023-10-04 01:06:23作者:心经全文网
万法归一,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

示徒偈(龟山正元)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更忘缘。

五泄禅寺

赏读

“即心是佛”,这是禅宗祖师和大德经过不懈的求索,才彻悟的一个真理。后人没有经历过这一艰苦的求索过程,只是采用拿来主义享受了这个成果。

五泄禅寺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这样的诗渴,理会起来还真不容易,寻师求道,实际上就是“认得本心源”而已。

五泄禅寺

一般人都把道放在外面,总以为与自己无关,就像在仙山琼阁中的一种“药”,依靠什么口诀或法术,依照修炼便可得道。岂不知这这是对牛弹琴,这是对道的误解。

五泄禅寺

道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是自己的“心源”。马祖说:“即心即佛”所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泄禅寺

人们往往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问果,而不重因,没有领悟到真参实证这个因,如何获得明心见性这个果。所以船子和尚作偈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撅”,这里合头语是代表真理,但恰恰把你迷住,成为拴系你的无形套索。

五泄禅寺

马祖大师深知弊端,因此后来又提出了“非心非佛”的玄机,目的就是要避免禅宗教条化、程式化。此处真应此岸也玄,彼岸也玄,“两岸俱玄”这句话。

五泄禅寺

对于因与果的关系,其实不是常人想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禅宗的修行。尽管“两岸俱玄”,但二即一,一也非一。也许有人认为,“守一”就可以了,其不知那个“一”,仍为“不全”之物。

五泄禅寺

其中微妙之处,需要通过真参实证否则不能领会玄妙,如“万法归一,一又归何处”呢?弄明白了这一切,才能真正领悟到“是佛不须更觅佛”,自己心灵本源就是佛,外面无佛可寻了。

五泄禅寺

只有能坚持这一条,才能如大梅法常禅师那样,就可以“只因如此便忘缘”。万事万缘全部放下,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行了。

五泄禅寺

作者

正元(792—869)唐代僧人。或作正原。俗家姓蔡。宣州南陵(现在的安徽)人。年幼之时就讨厌俗务而出家,在本州的籍山剃度出家。唐元和十二年于建州(现在的福建的建瓯)乾元寺受具足戒。

五泄禅寺

不久造访五洩山灵默禅师室,抉择玄微。后住福州长溪龟山(现在的福建)弘扬禅法,为龟山第二世。曾述偈道:“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圆寂后谥号“性空大师”,建塔名“慧观”。

五泄禅寺

灵默(747—818)唐代僧人。俗家姓宣。毗陵(现在的江苏常州)人。三十岁欲射策登第。后马祖聚众敷演,造禅观,正容而示相,其密契玄机,便求剃度。受具足戒后,苦练行门,坚韧不拔。复参石头希迁,言下大悟。

五泄禅寺

贞元初年,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二年。后游东白山,中毒后闭关静坐。至浦阳传教,阳灵戍将李望请居五浅山。

五泄禅寺

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梵香,端坐告众说:“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胡假兴哀,无自劳神,须存正念。若遵此命,真报吾恩,倘固违言,非吾之子。”说完后安然而化。

供灯南无阿弥陀佛

传播佛法,广结善缘,众生安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