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前五门,即观之止,起即止之观』,从这两句话我们就晓得,止、观其实是一,止观不二,止就是观,观就是止。可是它作用很明显的能让我们看出来,止是放下,观是看破。如果不放下,你不能够看破;如果不看破,你不会放下,这两个是一桩事情,必定要相辅相成。观帮助止,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法门,初学的人是从观下手,还是从止下手?不一定。为什么?众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从止下手容易,有些人从观下手容易。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譬如净土法门叫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对于老实人来讲,他能接受。你叫他老老实实,叫他一切放下,他就真做到了,他真干。
可是这个方法,如果对知识分子就不行,知识分子说我为什么要放下?如果不把为什么要放下搞清楚,他不肯放下,所以他要用观下手,这是两种不同的路。众生根性很多、很复杂,不外乎这两大类,这是一类从性门入,老实人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他就从止下手。另外一种就是知识分子,他多疑,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要是不把道理讲清楚搞明白,他不可能相信你。所以要从解门入手,尤其是对高等知识分子要从解门。释迦牟尼佛跟中国六祖惠能大师就示现了这个榜样,释迦牟尼佛代表知识分子,所以他要去求学,学了十二年,不容易,真叫苦学。十二年中,所有的宗教学术的大德们,他统统见过,跟他们学过,疑问还是没有解决。最后把所学的东西放下,入更深的禅定,这才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见性成佛。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毕竟在这个世间,知识分子占大多数。 惠能大师他示现的是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世间的学术、出世间的学术,一天都没学过。他的好处在哪里?标准的老实人,他对经典相信,对老师相信。这种人从行门下手,不用求解,他就老老实实做。可是行中有解,解中有行,做到了,他自然明白,解明白了,他自然就肯做了,就真肯放下。无论是从解入、从行入,第一步进去之后,以后决定是解行相应,相辅相成。从解门进去,观进去,它就有止,自然就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看破又帮助放下,互相帮助,相辅相成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