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华方田教授:永明延寿与禅教会通

发布时间:2024-07-21 01:03:51作者:心经全文网
华方田教授:永明延寿与禅教会通

华方田

永明延寿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则是“禅教会通”。

延寿主张“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

永明延寿(904—975),是唐末、五代、宋初的着名法眼宗禅僧,曾得禅门五家中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印可,密授玄旨,是文益的再传弟子。后相继住雪窦山、灵隐新寺、永明大道场等地,授徒传法。因其思想中具有鲜明的会通禅教、性相的融合倾向和倡导“万善齐修”、“理事双修”的实践特点,而受到后世僧俗的广泛推崇,对宋以后的佛教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至南宋时,延寿又被立为净土宗六祖,成为宋以后中土影响最广的两大佛教宗派的共同祖师。其所着以《宗镜录》100卷和《万善同归集》3卷为代表作,而传为其所作的《四料简》则最为后人所乐道,几乎成为倡导“禅净双修”的标志性语录。

永明延寿无疑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但是,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则是“禅教会通”,“禅净融合”只是题中应有之义。延寿生活的时代,佛教各宗之间或自是非他,相互攻击,或固守己说,相互隔绝。禅门流弊已生,日益伪滥,渐渐失去了“曹溪一味之旨”。这种情形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真精神,也导致了佛教的整体衰落。针对这种状况,延寿“举一心为宗”,从禅宗的立场出发,以“一心”统摄万法,融合禅教、性相,高扬禅教会通,试图从佛教内部对佛教进行全面的整合。

延寿的《宗镜录》100卷就是集中唯识、华严、天台三家学者进行讨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由延寿以“心宗”为准绳加以“折中”编辑而成。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他所宗的“一心”所统摄的无非就是禅与教,一关禅门,一照教门。《宗镜录》开宗明义地标明:“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而正宗的禅理与教门的大旨,都是佛的一味教说,必然相互契合融通,相辅相成。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言“延寿的特点是用法相家证成万法唯识,用华严家明万行的必要,用天台家检约身心,去恶从善,从而使一切经教全部纳入禅宗领域”,大大拓宽了佛教内部禅教会通的道路。

如果说《宗镜录》的主旨是“一心”,是“理”,是从“理”上圆成“禅教一致”的话,那么,《万善同归集》则主要陈述“万行”,是“事”,是具体的修行实践,是从“事”上、从“理事无碍”的角度进一步会通禅教。他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这种佛教实践,延寿称之为“禅宗之骨髓”,“教网之纪纲”,传诸佛祖,载于经典,见于僧行。《万善同归集》开篇即说:“夫万善所归,皆宗实相”,一切的佛教修行,都以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境界为归趣,而万千法门、点滴善行都可以使人趋向解脱,“八万法门无非解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出自: 《竞争力 》 2009年12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