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学佛的人是否放弃现有生活_2

发布时间:2024-11-12 01:03:23作者:心经全文网
学佛的人是否放弃现有生活_2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

。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