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认识了无常,那岂不是变成了“石头人”,那如何相爱?更有人认为,体悟了无常,就要打一辈子光棍儿了。如果佛陀教导的结果果真如此的话,我无法想象那将是怎样一个恐怖的世界,绝情绝义、灰身泯智,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诗人奥丹说:“我们必须互爱,不然还不如死亡。”如果认识无常而使你再也没有勇气去关爱别人,那么还不如不要佛法。因为爱,是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部分,如同阳光、水分和食物,是不可缺少,但又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好象我们饿了要吃饭一般,何独感情例外?!
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媒介,联系着两个不同个体的工具,只要不贪爱它、执着它,又何来痛苦?只要有贪爱的存在,就有痛苦的产生,哪怕是对佛法的执着和贪爱,当你所坚持的“佛法”和世间的立场发生冲突时,是不是会演绎一场“学佛苦”?!
以男女间的感情为例,恋爱中的人往往喜欢问对方:“你会象现在一样永远爱我吗?”回答:“当然,海枯石烂不变心!”果真能如此吗?让我们冷静想一下,人本身在因缘生灭的过程中不住地变化,附属于精神(心)的感情怎么可能永远都象“现在”一样呢?更精确地说,两人之间的感情可能是“越来越爱”,或是“越来越不爱”,还有时是“比较爱”,有时是“比较不爱”,或“忘了去爱”……总而言之,就是说感情将会随着特定的因缘、环境、对象的出现与否而时时无常地变化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死死地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感情,当对方所付出的“爱”,不能够达到自己所想象的“永恒”时,失望、沮丧、责备等等的不良情绪就会产生,接着争执、口角、甚至伤害接踵而来,在这种境况下,又如何能相爱呢?
若是我们能够认清感情的这种“无常”的特性,以不断的成长和自我调整来面对感情的起伏与变化。(注意!是自我的调整,而不是“强迫”对方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人格”,这种行为只能产生“求不得苦”。)在无常中相爱,就是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更广大的宽容之心,以“变数”应“变数”,而取得相对的“不变”。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夫妇提出了“八互”相处准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这“八互”实际上也是建立在认识了“无常”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知道生死无常,有缘相聚,诚属不易,就会加倍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缘,因此而真心地互敬互爱;如果我们知道无常,就不会固执地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谅解与宽容,自然就可以互信、互勉、互慰;如果我们知道对方会因一时的愤怒,恶言相向,但这一切都会终将变迁,成为过眼烟云,那么我们就会从容地互谅、互让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