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供香烛以及礼诵持念,都包含在内,而种种法门的要旨,总结起来则在诚敬二字。也就是说,寺院礼佛,不论供香烛还是花果,究其根本,无不是为了唤起、培植善男信女的诚敬心。正如古德所言,诚敬心为仪轨的根本,仪轨为诚敬心的体现,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礼佛时不可高声喧哗,倘若他人身处危墙之下,墙将倒塌,自己不出言提醒,与豺狼何异?
佛陀训诫在家及出家四众佛子,形仪皆需庄严整肃,动静举止,皆应如法。经云:“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意思是说,举止风范是无声的教导,可以感化有情众生。下面这三种礼佛的仪轨,善信不可不知。
其一、能否请带佛像的香烛?
净宗印祖开示,制造香烛乃至于寺庙外贩卖,归根结底是导人向善,虽然最容易培福,但也最容易造业。譬如制造粗劣的香烛,甚至使用不洁净的原料,这与培植诚敬心的初衷完全是相悖的
。更有甚者,将佛像和经文印在香烛之上,为求有个好销量而标新立异,殊不知毁经和毁佛像是造大恶,善信进寺礼佛请香烛时一定要注意。再者,盛装香烛的纸盒容器上面往往也印有佛像,而我们礼佛后,印有佛像的纸盒又被随意丢弃,诚敬更是无从谈起。其实,诸佛菩萨是解脱者,是充满智慧的出世间清净圣人,烧香供灯烛,并非贿赂诸佛,他们也不用众生“收买”,敬佛用一片诚敬心足矣。
其二、进寺院先拜佛再拜师。
此仪轨常被善信忽略,进入寺院后常直奔出家师父,以求聆听师父开示。须知进入寺院后,应先礼佛,再拜出家师父。譬如初入客堂,倘若有知客师父,可面向佛像顶礼,口言:“弟子某人,顶礼知客师三拜。”师父若回答问讯,则可合掌问讯,行礼时弓腰九十度为宜。师父若回答一拜,则只需一拜,不应违逆师父的话,执意三拜。
如在大殿礼佛,正中央的拜垫为寺院方丈老和尚使用,善信可在大殿左右两单礼拜。拜佛时应五体投地,双手反掌,观想接佛足。注意五体投地不是趴在地上,而是四肢与头部都要触地,切忌撅起臀部。
其三、谒师的称呼与规矩。
礼拜诸佛完毕,拜谒师父同样有许多规矩,俗世间的称呼,在寺院并不适用。譬如询问出家人法号时,不可用“请问您贵姓”。僧人出家,皆归释种,也就是以“释”为姓。
询问师父法号,可以说:“请问师父德号上下?”上下是指出家人法号的两个字,比如当代禅师延参法师,就是“上延下参法师”。称呼出家人时,为了表示恭敬,不宜单称法号,而应在法号后加上法师、师父、上人等等。对于年长比丘,可尊崇老法师、老和尚,比如我们熟知的虚云老和尚。
在出家师父面前的自称,同样有许多规矩,俗世间的我、小人、不才、小可等等都不再适用。可以根据与师父的关系称为弟子、学生,亦或者末学、晚学、后学等等。
总而言之,再多的仪轨,无非令善信心中生起诚敬,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减少无明过失,渐次积功累德,最后才能得到佛法裨益,乃至获得究竟清净安乐。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