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内观禅修法 四圣谛与五蕴

发布时间:2022-12-03 10:11:38作者:心经全文网

  ◎四圣谛与五蕴

  佛法第一看的是色。第二心。第三感受,苦、乐、不苦不乐的感觉。第四,四圣谛,为什么从苦说起?因为我们记得牢的统统是苦的,大部份是烦恼的东西,所以佛法要解决的以苦为首。第五,五蕴,色、受、想、行、识。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为什么我们要说苦集灭道而不说乐集灭道?因为人对于烦恼、苦、难过的事物记得较牢固,甚至记忆一辈子,乐的事物较快忘记。感觉存在的东西都是苦的,它占据着心里,所以是苦的。有了苦,集是怎么产生的,现在不要马上去处理这个问题,将所有苦、压力、烦恼,一切不好的东西先清楚知道一下,检查一下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何时产生的?一直到知道原因了,再慢慢去处理。如果是已经好久了,不晓得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原因知道,苦还是存在,有个办法用八正道可以解决。

  五蕴是苦,我们身体上有五个东西,色、受、想、行、识,「色」是形式、样子。「受」是感受,有眼的感受,耳、鼻、舌、身的感受,过去的、未来的很多感受。佛法里受有一百110种的受。我们身体里面有八种的苦,这八种苦包括世界上所有一切的苦。心理学家比不上你,因为你可以接触110种的受。「想」是心理照相(取像)的意思,「记忆」最接近原来的意思,因为有受的关系,把好的、坏的都记忆起来,而且大部份能记的东西都是苦的。「行」是造作的意思,造出来的记忆起来之后,确定又有造作出来的意思。「识」这是比较深的东西,像是阿赖耶识有警觉性的。这东西被盖起来,所以我们很少接触到识,我们心理警觉性愈接触到愈会轻松。识有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识是知道。眼睛知道是眼识,耳朵知道是耳识,如果我们靠这个识的话,比较会清楚。一般人以形式(外相)来确定苦,没有受、想、行,只用外表看的,虽可确定但较不一样,外表看起来喜爱的人,感受不一定会喜欢。

  想有好多种,行、识也有好多种,如何解释?自己慢慢去读较好,我们可以把身体当作一本课本,不要读外面,原来的东西都是假装的,肉体当课本,整本书都在这里,奥妙的东西都在肉体里面,快乐的东西都在肉体里,其它的书都比不上我们的肉体,这些书都是人创造的。像计算机虽然什么都有,但还是人创造的,不能与肉体比较,计算机的储存是有限的,人脑的记忆是无限的无固定的。比起地球上所有计算机,我们的脑筋真是伟大。人的细胞能量非常大,静坐的人向内看生命力非常伟大,真不简单。

  我们今天一点点认识六根,身体里哪一根用最多?眼根。眼根用得多,会累,所以晚上睡觉要闭起眼睛,眼睛开着会累,耳朵鼻子较不累,想的也较不累。眼根消耗能量为80 %,所以我们看东西时眼皮要一眨一眨的,不能一直瞪着,看人时不得超过三秒,否则就不礼貌。看东西也不能超过五秒,从眼根进来的念头较多,而且不容易忘记,听的马上会忘记。眼睛看的多,欲望、烦恼也较多,所以静坐时闭着眼睛,烦恼比较少。静坐闭起眼睛时,内心还一直想象(幻想),为什么?

  我们人坐在这里闭着眼睛,还能很清楚的「看到」家里的整个房间,因为眼根有这些的印象,这是「想」。

  问:呼吸是不是愈长愈深愈好?答:呼吸自然最好。吸气吐气愈长身心愈能安静。一般未静坐的人,如在亲人死亡时才容易注意到呼吸,因为已经产生问题了。即使没有察觉,肉体也会知道必需轻松而自动的调整呼吸了。

  问:吸气吐气时要用力吗?答:不要用力,自然就好,如果身体有毛病,吸吐气可稍长稍深一些,但不必太深。

  问:静坐时,开始的15~20分钟,吸气吐气较粗,20分钟以后渐慢渐细,心是否较能平静下来?答:对。静坐时吸、吐气有两种: A粗。 B细。呼吸不只鼻子而已,全身肉体都可呼吸,愈深的话,每个器官及手脚也能吸、吐气,而且影响到每一个细胞。身体不好时,吸气吐气也不正常,但可以调整,快调慢、慢调快。平时则宜保持自然。手脚会动来动去是因为气的关系,科学以为气只到肺部,静坐能感觉到气在全身跑来跑去,清清楚楚的使身心轻松、安静、喜悦、凉快。身体轻得好像会飞那样,非常舒服,甚至科学找不到的「心 」,静坐可以看到。

\

  我住在台南市开元寺,今天因为下雨的关系,非常凉快,所以我多睡了一个钟头,共睡7小时,这样子的睡眠好像在家人一样,稍久一些。下雨后的空气很新鲜,灰尘少,花草树木看来绿油油的,感觉很舒服很快乐,真是一大享受。大约一个月前,我卧室外有只麻雀在屋檐下筑了一个鸟窝,并在那儿生了两只小鸟,我每天看着牠们成长。今天我将离开开元寺的时候,在走廊煮咖啡喝,看见母鸟带着食物(小虫)回来,我很用心地听牠们对话。母鸟衔着小虫到旁边树上似乎对着小鸟喊:「飞过来呀!快飞过来吃东西呀!」两只小鸟显然非常胆怯,始终不敢展翅飞离鸟窝一步。没办法,母鸟只好飞回原处陪着牠们在树上走来走去,我看得出来牠们很快乐的样子。人类和鸟禽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有一天小鸟能独立了,牠们将会离开鸟窝不再回来,永远不回来,等于是我们大学毕业了不再回学校读书一样。鸟窝像我们的肉体,哪一天躺下去了就不再回来,因为这具肉体已经不堪使用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