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发布时间:2023-01-22 20:51:43作者:心经全文网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言: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

  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

  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释迦牟尼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把我们娑婆世界凡是好的名词都用上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六字名号就这么殊胜。为什么六字名号有这么大的功德呢?释迦牟尼佛自问自答:

  「阿弥陀」三字之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圣人、行法。「阿」字,十方诸佛在里边,「弥」字,一切菩萨在里边,「陀」字,一切行法、无量经典在里边,所以讲,这三字之中,什么都具备了。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何不足啊?

  听到阿弥陀佛有这样不可思议功德,深生信仰,现在就享受无比法乐,「受无比乐」就不是受世间的五欲之乐了,而是触光柔软,内心有法喜法乐,知道往生决定有份,虽然有烦恼,内心还是清凉的,虽然是凡夫,内心知道决定可以去成佛了,这个叫

  「受无比乐」,经中讲:念佛人所受之乐,超过比丘三禅之乐,比禅定之乐还要乐。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贫穷可以转为富贵,病患之苦可以免除,短命之人得寿延长,冤家债主变成善亲眷属,身心安乐,如意满足。

  这些还是指世间的事情,阿弥陀佛的本愿、六字名号的功德,本来是让我们往生的,世间的利益是附带的,成佛才是根本。我们念佛,世间利益是附加的,不是主要的,自然就得到了,是阿弥陀佛主动要给我们的。

  故知: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

  经中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没有什么法比「南无阿弥陀佛」更高,没有什么咒比「南无阿弥陀佛」更高,没有什么功德比「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更大。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

  你能念弥陀一佛,所有的佛都念了,所有的咒都念了,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在里边了。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所有的教典、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摄在六个字里边。不仅能保证你临终往生净土,现在也能让你身心安乐。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所具足的善根无量无边,可以进入极乐国土。

  《观经》言: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为什么?当下具足无上功德了,相好是功德所生出来的,没有功德,绝对没有那个相好(算命先生给人家看相,如果这个人没有那个修养、福报,就没那个相,相能反映内心)。具足了佛的无上功德──当然是我们内心具备的,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是在六字名号当中──自然就说了:「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下念佛,当下就成佛。

  《经》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将小千世界四天下宝藏全部供养佛、菩萨、圣人,得到的福报很多;这样多的福报,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怎么想象都想象不出来了。有人学佛法,搞世间慈善,慈善是不错,但是他不教人念佛,那福报就差多了。所以,《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能有多少修行供养佛菩萨?我们能拿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吗?我们不可能。但是即使那么大的福报,跟念佛相比,劝人家念佛一声,超过它!

  《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你还不愿专念弥陀名号?你真的是丢掉西瓜,拣了芝麻。西瓜和芝麻的差别远远无法形容念佛和布施的差别。

  《增一阿含经》言: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来供养地球一切众生,他们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挤牛奶那么长时间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两者的差别令人无法想象。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那些修行是有为、有漏、有上的,不能作为出离之因,不能解脱。「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呢,真实、无为、无漏、无上,可以到净土成佛的功德啊!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以清净愿心、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所修行的功德啊。你怎么跟祂相比呢?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其它所有的修行,虽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就好像一间暗室,点一支蜡烛,蛮亮的,挺好;如果点一盏日光灯,就更好;如果跟太阳光比呢,不可为比千万亿倍。

  你修行得再怎么殊胜微妙,如果和「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相比,「全非比较也」,为什么?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其它修行,是众生的随缘杂善,怎么可以相比呢?

  庆文大师云:

  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

  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就是十方诸佛称遍了,能得无量功德,能灭一切罪障,能够往生净土,何必要怀疑呢?

  元照律师云: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一乘极唱」指《华严经》所言佛的一乘教法,一切教法虽然讲到极点,但是归结到最后,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全部指向极乐净土了。《华严经》都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到最后,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了,普贤菩萨劝所有的四十二个阶位大菩萨,通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有因必果,有感必应,乃天然之理。

  种因就得果,这是自然的道理。众生来感,佛就来应,天然的道理。

  对于因果,在这里作了两重说明,第一重因果是这样子的:

  弥陀发愿是因,属于感;众生念佛是果,属于应。

  这是源头。没有弥陀发愿成佛之因,我们现在有没有佛念哪?我们就没有六字名号来念了,对不对?所以,弥陀发愿是因,我们今天念佛是果,我们念佛就得到结果啦!弥陀发愿是「感」,怎么叫「感」?祂让十方诸佛赞叹祂的名号,呼唤我们,感动我们,叫「感」;我们念佛是「应」,怎么叫「应」?我们答应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愿意到西方净土去,这叫「应」。

  弥陀发愿说「欲生我国」,「你要来往生!」;我们念佛说「愿生彼国」,「我要去往生!」念佛,就好像阿弥陀佛和我们之间一呼一应关系。

  我们一般讲感应,就把这层关系忽视了,以为我在那里使劲地卖功夫,「我来感,佛来应」,「我一天三万,念了好几年,阿弥陀佛真的就像石头一样,怎么没有感动啊?怎么没有给我现一点瑞相啊?」那你就不懂得感应的道理了。

  首先,第一重因果是从佛那一边到众生这边来的,阿弥陀佛发愿是因,属于感;我们众生念佛是果,属于应。已经「感应道交」啦!没有感应的话,哪有佛念哪!

  众生念佛是因,属于感;弥陀救度是果,属于应。

  阿弥陀佛发愿说:「众生称念,若不往生,我不成佛!」我们一念佛,就感了佛的本愿,属于感;阿弥陀佛就马上应祂的本愿,来救度我们,属于应。我们今天念佛是因,我们被救度往生是果。

  这两重关系是同时成就的。虽然是两重关系,根本上说,是建立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方面。愿是佛发的,属于感;我们念佛,属于应。这里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天我们念佛的因,还是阿弥陀佛本愿里面有的,我们这个因,是佛给我们种下来的,阿弥陀佛如果没发这个誓愿,我们任何人不会念。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无感应;这并非全无感应。

  「我念佛怎么到现在没啥感应呢?」有没有莲友心中有这样想法的?可能不少人这样想。这并不是叫全无感应。

  一、显感显应:有念佛,亦有明显感应,自己感觉得到。

  第一种:明显地感、明显地应。如果就念佛来讲,我们都是「显感显应」,阿弥陀佛发愿,是显感;我们今天念佛,是显应。这里的「显感显应」是从众生的角度讲的,念佛,有感应,自己感觉得到,念佛明显,感应也明显。

  二、显感冥应:有念佛,而感应在暗中,自己觉察不到。

  第二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佛,感应在暗中,自己觉察不到。没有觉察到感应,并不是说没有感应。

  三、冥感显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明显感觉弥陀加被。

  第三种:现在没念佛,以前或者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明显感觉弥陀加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莲友这样讲的,「我这辈子没念佛,但是遇到灾难的时候,突然就得到阿弥陀佛的感应了」,这叫「冥感显应」,过去世曾念佛,今生虽然没有念,但是感应很明显,他因为这个原因,就开始信佛念佛了。

  四、冥感冥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暗中蒙受弥陀加被。

  第四种:现在没念佛,以前或者过去世曾经念佛,暗暗地受到弥陀加被。什么叫「暗中」呢?比如说我们经常坐车,都希望早一点到达目的地,如果在路上碰到交通堵塞,一堵一个小时,我们在心里边就着急了……其实,这里边很难说,因为世间的事情是很难说的。后来学了佛,遇到这种情况,心就很安定,为什么呢?如果不在这里堵上一两个小时,你在前面开过去,说不定撞的就是你这部车。所以,你怎么知道啊?「我坐车,弥陀保佑我,怎么不让我快一点?」那弥陀保佑你,就让你慢一点,这一劫就过去了,但是你自己感受不到,无形当中就把灾难化解了。

  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很多事情,事后想起来,好像有佛菩萨的加持一样,「怎么这么巧妙呢?」当时感觉不到,过后想起来,确实如此。这叫「冥应」,潜在的。

  众生根性、业缘各异,因此佛之应机亦自不同。

  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过去造的业也不一样,所遇到的种种缘也不一样,所以,佛应机也自然不同。感应是佛来应众生,自然也就显现不同的种类。

  故不论显应冥应,皆是佛之方便,

  以此引导众生藉境发心,趋入菩提,使其彻底离苦得乐。

  佛法不是以感应为目标,感应是佛法教导众生的一个方便,叫做「借境发心」,借着感应的境界,让你发起信仰佛的心,引导你往生成佛,最终彻底离苦得乐。

  由此四种感应可以看出弥陀救度、利益众生,

  有顺度、逆度、显度、隐度的不同。

  这个叫四种感应、四种救度。我们每个人念佛,你说你没有感应,那是没有明显的感应,一定有暗暗的感应,表现在家庭、工作等方方面面,由这四种感应,显现四种救度,哪四种呢?

  一、顺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二、逆度:求寿反夭,所求不遂。

  三、显度:因念佛故,或得弥陀现身,圣众垂护。

  四、隐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

  顺度:顺着你的心,你想这样,就这样满你的愿。你想病好,马上就好了,所求如意。

  逆度:跟你的想法相反。你想长寿,反而短命,想求的事情,好像佛没满你的愿(有很多人就开始抱怨佛了,他不知道这是佛的逆度)。

  显度:很明显地看见阿弥陀佛与圣众现身救度。

  隐度:不明显,潜在的,隐含的,因为念佛,人事、机缘凑合在一起,办得很顺利。

  逆 度

  佛为什么会逆度呢?有人顺度度不过来,为什么呢?比如说,自己读了一点书,就认为佛法很迷信,如果有人劝我信佛,像我这样傲慢的人,是不会来信佛的,「都是低级老太婆干的事,这个很迷信的。」对于这种人,首先就要克服你的傲慢心,给你一个大挫折,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的转换,搞得你蒙头转向,这个时候,你的心思才放得下来,再来研究佛法,就看得进了。没这个因缘,就度不了你。

  大凡傲慢、刚强的人,多数是逆度;大凡柔软、和顺的人,多数是顺度。

  就像父母教育儿女一样,如果孩子和顺一点,胆子又小一点,就要像春风一般引导他;如果孩子很调皮,那就要揍他,对不对?

  我们很多莲友就是这样子的。一开始得了病 ── 不得这个病,你不会来学佛法,得病之后,搞得你要死不活,佛就拉你了,「拜拜佛吧!」你就拜佛,慢慢进入佛法了。或者,有的夫妻吵嘴「哎呀,搞得我日子没法过……」心里很委屈、很孤独,就来拜佛了,哎,就逆度了。

  往往是这种因缘,使得我们进入佛门。世间的人,如果一切风光,万事随顺,大红大紫,要升官就升官,要发财就发财,有谁来学佛啊?总是病灾、苦厄等种种不顺意,使得我们进入佛法,念佛,投入阿弥陀佛的怀抱。你看看,过去所有痛苦、屈辱的事情,以前心里很怨恨,遇到佛的本愿,你就很感谢,「谢谢你,把我推入佛法之门哪!」

  逆度有一个故事,老余的故事。

  老余是我姐夫,是开饭馆的。我出家之后,他感到不理解,「那么好的工作都辞掉,怎么出家了?」他那个时候比较顺,赚了点钱,他就有点看不起出家人,当然,见到我,也不好意思讲。后来,我大姐信佛了,劝他念佛,他说什么?「你上你的极乐世界,我下我的地狱。」他开饭馆的哪有什么好事啊?杀生杀得很多,他后来讲,杀到什么地步?上瘾!一时不杀还想得慌,鱼啊、鸡啊,人家要杀,他抢着杀,杀生很痛快,这个心真的太危险!他对我大姐说:「让我信佛也可以,如果保佑我发了大财,饭馆开得很大,我才信佛。」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顺度他呢?后来,饭馆倒闭了,他借了钱又开,开一个,又倒一个,连倒了三四个,成了穷光蛋,他慢慢知道:「哎呀!佛真是不让我走这条道路啊。」那个时候,我也跟他讲过《地藏经》,说了因果的道理。有一天,新开张的饭店又倒闭了,房主找他,给他一顿骂,如果在以前,他根本不能接受,他从来就是骂人家的,可是借人家钱还不了,没办法啊,因此,他那天心里非常难受,在屋里转来转去。大姐说:「你到师父那儿去一下吧。」他就来了,碰到隆道法师,交谈之中,他看见出家人怎么这么潇洒!尤其看见隆道法师,笑眯眯的。隆道法师向他开示,他就跟佛很有感情了。他现在,烟也不抽了,酒也不喝了,麻将也不打了,又吃素了,而且,专门到寺院里边做素菜,而且现在出家了。

  他这是一个逆度的典型,如果顺他,发了财,就造业,我说:「你要是发了财,饭店开大了,你不会信佛,还会开十个,开到大码头去。」凡夫就是这样子的,不能让你造那些事情,有这个善根,就要成就我们佛法的因缘。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知道佛法的利益,对过去的逆境,我们就会完全存有感恩的心了,很感谢人家,看见人家就很高兴,甚至,你所走过的一草一木,它们都使得你今天成就这么一个机缘。

  我们今天能到金州区念佛堂来听佛法,有无量无边的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乃至凡夫界、罗汉界、菩萨界、十方诸佛界,共同的因缘,促成我们来到这个念佛堂闻法,所以说,过去的因素,如果缺了一点点,就没有今天这个结果,你难道不要感恩过去吗?甚至很多人打你、骂你,他是造罪造业,他自己造罪造业下地狱,他用他的肩膀把你托起,托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怎么不感谢呢?

  这样想起来,感谢你的老伴,「我要修行,他就是跟我闹矛盾,砸我的佛堂……」哎,就逼得你没办法像别人那样修行,就怎么样?逼得你走另一条道路,念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如果这么一想,你家的老伴就是大护法、大菩萨。

  这样,种种逆缘在我们心中就展现为感恩的法喜。所以,你见到过去的冤家,就会给他鞠躬行礼了,「谢谢你,你是我的大恩人。」这个不是装出来的,所谓「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你过去忍哪、忍哪,那个是假的;现在真正能忍了,心里边还没有忍辱的相,并不认为是忍辱,所以才叫「忍辱波罗蜜」这个名称。

  能知以上感应之理,则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恶缘逆境,也能当下了然无惑,而生欢喜感恩之心。

  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因为遇到小小的事情就怪佛菩萨了,「佛菩萨,我都给你烧香烧了好几年了,你怎么不保佑我啊?」你懂得道理了,信仰就加深了。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感恩。

  身为凡夫,肯定会有逆境,但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觉得很自在,为什么呢?我们相信佛法是不可思议的,顺的,逆的,都是成就佛法的因缘,那是没有障碍的,这背后都有弥陀的加被。有的人今天骂你,哎,到了明年,他不仅不来骂你,他来顶礼、来求法了,这个怎么能想得到呢?所以,这些事情,不由我们考虑,如果用我们的心来考虑,这些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在事情的背后,众生的因缘不一样,他暂时可能就是这个因缘,他慢慢转变过来,就来弘扬佛法了,所以,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总是很欢喜,我们相信这背后有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量。

  「你既然念佛,师父讲弥陀光照、菩萨相随,你怎么没有光照啊?」弥陀光照不是我们凡夫所想象的那样,弥陀光照有祂不可思议的智慧在调和,像这些人来骂你,这就是弥陀光照,弥陀光不照,他就不来骂你了,真的是这样子的,这个没关系的,随他,一切都随顺。

  我们走到哪里,也不随着自己的想法,就像风吹种子,往东吹,就向东走,往西吹,就向西走,今天到大连来,我做梦也没想到,缘分成熟了,就来了,这都不是我们个人所想象得到的,因缘成熟了,佛菩萨的善巧安排,好了,来到这里给大家讲念佛的教法,有人听到之后能得利益,另一些人暂时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这都无所谓,他也不是反对我,我们都彼此不认识,何必要反对我呢?他是脑子里的思想过不了关,我执、我见没有放下来,真实的佛法让他心中感到颤动,这说明被阿弥陀佛的导弹打中了,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如果没有打中他的心,他听到像没听到一样,就不来反对你了,他反对,说明佛法打入他的心了,「这么简单就能往生?」 ── 这不是我说的,是阿弥陀佛说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反对,也不是反对我,他反对阿弥陀佛,那怎么反对得过去呢?反对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拽过去了。阿弥陀佛的手,就怕你不接触,你一碰到他的边,就被拽过去了,所以,今天反对,明天就要来拥护,今生反对,来生就要来学习。

  佛法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像著述《往生论》的祖师天亲菩萨,他开始就反对大乘佛法,诽谤大乘,他哥哥是无着菩萨,无着菩萨想:我这个弟弟智慧超群,但是诽谤大乘佛法,将来要堕无间地狱啊,怎么办?他就写信对弟弟讲:「我得了重病,你要回来,我们兄弟见一次面。」天亲就回来了,回来看到哥哥没有生病,在讲经,讲什么呢?讲大乘经论。「既然回来了,就在旁边坐着听听。」一开始听得没怎么用心,听着听着,机缘成熟了,明白了,他就非常后悔,「我毁谤大乘佛法,我要把舌头割断!」无着菩萨说:「把舌头割断一千次,你这谤法的罪都忏不干净,你当初以舌头来谤法,现在可以用舌头来赞法。」这句话把他点醒了,所以,天亲菩萨以后写了很多大乘疏论,弘扬大乘佛法,成为「千部论主」,成为有名的净土宗祖师。

  天亲菩萨对大乘佛法先反对、后赞成,我们也不是一样的吗?你们各位一生下来就信佛法啦?人家初次跟你讲佛法,你还说迷信,你也反对过,对不对?谁都谤过佛法。但是,如果没有人跟你讲佛法,你虽然说不上反对,但是,永远没有机会进入佛法,对不对?好,人家天天给你讲,你一开始认为迷信,机缘成熟了,哎呀,没办法了,你也去迷信迷信吧,你一来信,佛法就跟你接上边了。所以,佛菩萨不可思议因缘,顺度、逆度,只要你跟佛结上了缘,就会被吸引住。我们每个人想一想自己,也是这个样子,都诽谤过佛法,「佛法哪有这样的?哪里有西方世界?哪有这么简单?」反正,人家第一次跟我们讲的时候,我们都不会相信到这个程度,心中就打一个问号,「到底有没有佛菩萨?」如果没人跟你讲,你绝不会走条道路。

  所以,究竟而言,不是我们在弘扬佛法,背后都有佛菩萨的善巧安排。我们应正确地了解法义,然后平等地跟大家交流,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大家就好了,至于说听众当中有多少人能听得懂、听过之后有几个人相应、几个人不太相应?这个都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都随缘,这都有佛的四种救度、四种感应在里边,我们在座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听了感觉完全一样,你听了之后,在你心里,阿弥陀佛自然就起作用了,所谓「光明遍照」,运转你的心,调化你,让你的心慢慢回转过来,最终走向真实的佛法。

  虽然感应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应为目的,很多人喜欢讲感应,堕落在感应当中,那是错误的。佛法以教理为基准,感应是事相。

  乃以此感应之事相,知佛说之真实,而起信心、念弥陀、生极乐。

  通过事相知道佛讲的话不假,「那我念阿弥陀佛,到净土去。」不是一味地追求感应。一味地追求感应,那可能会得神经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感应感应吧!」这种躁妄的心就不相应了。

  所谓经验,有直接经验,有间接经验,有智慧的人,虽然自己没有直接经验,通过人家而得的间接经验,也是自己的经验,从而生信,念佛往生。

  否则,但以感应为目的,只要有感应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则容易走火入魔,或误信外道邪教; 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是故,感应不可执着,不可妄求。

  像法轮功,它有没有感应?一定有感应,如果没有感应,怎么那么多人相信?但是它错在什么地方呢?它靠这些感应来迷惑你,违背佛法教理。我们佛教徒如果只是追求感应,不懂得教理的话,那就很可能被其它宗教,甚至被法轮功拉走。学法轮功的人,有的一开始还是学佛的,这就是没有得到佛法正知见。

  所以,我们应以佛法的正知见 ── 教理为依准,感应为辅助,以感应引导,进入佛法。如果一味追求感应,那附体、跳大神的,都有感应,那怎么能解脱生死呢?

  误入歧途的人,就像法轮功一样,想到天堂,反而沉沦下去。我们来思考一下,练法轮功的人那么多,他们当初也没说「我要去参加邪教」,他们也抱着很好的心,锻錬身体呀,与人为善啊,但是,没有正知见,不懂得佛法,就被迷惑住了,一迷惑进去后,就很难拔得出来。

  所以,我们不能执着感应,「你怎么有感应,我怎么没有啊?」现在知道,有四种感应,每个人都有感应,你没有显的感应,一定有隐的感应,即「冥应」。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那么,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获救,一气不来,当下直落地狱之底,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就要展现他大悲的救度。《观经》下辈三品就从这个角度说明阿弥陀佛慈悲的对象,是选择一生造恶的临终之机,来显示任何人都不会遗漏的救度,用此特例来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选择一个平常的人,那有人还怀疑了:「他平时很用功的,我不如他,临终来不及,怎么办呢?他一辈子念佛,当然能往生,临终念一声、十声的人,能不能往生?」《观经》以这个特例,说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们埋没了阿弥陀佛普机普缘的大悲原则──什么叫普机普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这个叫「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愿是普机普缘之教;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普机普缘之教,「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了,多到一辈子念佛,也在之内,少到临死才闻到这个法门,一声十声念佛,也在这之内,所以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说一定要达到工夫成片,一定要达到一念的信心体验,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数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个人为标准,「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样的人呢?临终没有病苦,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个因缘下,才可以得救,那就变成一机一缘了,就是单独的机了,不是「普机」了,那不是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平生之机,也包括临终之机;临终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之机,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机。《法鼓经》说:众生临终的时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称不出来了,他心里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这么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所以,我们跟别人谈净土法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一种人为标准。比如说我们每天念三万,如果以你三万为标准的话,不足三万的人就绝了希望了。我们自己固然可以念三万五万,但是,我们宣说净土法门,总要顺佛本愿,突显弥陀的慈悲,弥陀的慈悲是不论称念多少,仰仗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有人一天三万,有人一万,有人几千。总之,依各人的根机,没有一定。弥陀的誓愿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众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闲的、年老的、年轻的、有智慧、无智慧、会读经、不会读经,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下面我们来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咱们一比,就知道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

  这里有四句话,我先读一遍:

  五戒十善滞三界,

  声闻缘觉非大乘,

  菩萨万行未圆满,

  较之六字皆少德。

  这四句话很好懂。凡夫呢,讲他理想大,其实也不大,他觉得“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福德……”,那么,以我们凡夫来讲,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最多的就是五戒十善,是不是?各位在座的,能把五戒十善修圆满,那你就太稀有了。连五戒十善都难做到的人,我们有什么善根福德呢?

  好了,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持守五戒和毁犯五戒相比,那这是善;能修十善的,和十恶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呢,还是停滞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对不对?五戒十善修得好,可以来世做人,做大官,发大财,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这个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吗?能不能比?(不能。)

  那简直天地不能相比啦!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已经出离三界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经出离三界,是圣者了,五戒十善怎么和他比呢?

  那么,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注》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不能往生,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到那里不够资格。那么,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我们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好了,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知道吗?(菩萨。)

  这个帐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是发广大的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另外一个级别,天地不能相比。

  菩萨的善根福德虽然很多,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

  如果这一点都不会回答的话,那就要补课了。菩萨的善根福德跟佛相比,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的,差得太多了。

  所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是最彻底最圆满的。

  那么,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各位,你们是普通市民,你们的福报跟厦市长比,哪个大?市长大,你小,对不对;那么,市长的福报大还是省长的福报大?省长福报大。省长的福报大在哪个地方?大在他是省长,他出去名片一拿出来,“我是省长,你是市长”,没有别的,就是个省长的名号,省长的名号就代表他的福报,对不对?他没有别的;那省长的福报大,还是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国家主席,他就有这个名义。你不是国家主席,你就没有这个名义。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在哪里体现?就在六个字里边,祂才叫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觉得这六个字很简单,这六个字不简单哪!你有成佛的资格,有成佛的德能,你才能有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的时候,诸侯混战,但是没有一个敢称帝王。比如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各路英雄并起,但是最后呢,惟有朱元璋一统天下,成为大明天子,称为帝王,他的帝号是来之不易的,他成为明朝的皇帝,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文治武功,降服了各路的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乱,才成为帝王,所以,等到他有了帝王称号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圆满了。

  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已经累积了无量圆满的功德,祂才能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善根福德因缘。那么,一切菩萨的修行,一切声闻阿罗汉的修行(那我们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谈不上了),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这里打了几个比喻:“如入王宫,必持王之名义、王之号令、王之宣召、王之圣旨。持佛名、生佛土亦然,即以念佛为最高无上善根。”就好像一个平头百姓,要到王宫里去,靠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国王的召见,有国王的号令,有国王的圣旨,我们可不可以去拜见国王呢?我们老百姓要拜见国王是不容易的,就是大臣也不能随便到王宫里去,他也要有国王的召见,何况老百姓呢?

  大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有一点想象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闭起来──时光倒流两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着现在的衣服,那个时候是大清帝国,我们穿的是清朝的长袍马褂,头上扎了个大辫子;那个时候也没有厦门市,有一个小小的酒店,或是一个茶楼,我们在里面讨论;那个时候的帝王是康熙皇上,“皇上英明,圣主万岁”,但必须在紫禁城(叩见)。老百姓想叩见皇上,没有办法。大家在那里讨论,“哎呀,老王啊!什么时候你去拜见万岁爷啊,官升三级,我们就好啦……”

  “哎呀!你别在这里讲大话了,我怎么能见到皇上呢?不可能的事情啊!小老百姓见不到啊!”

  这个时候呢,旁边有一个人,气度非凡,他走上前来,听到这些人在恭敬赞叹皇上,而且想见皇上的心这样的急切,他就过来跟他们讲:“我有办法让你见皇上。”

  “嗯?你是什么人,你有这样的办法?”

  “我有办法!”然后拿来纸笔,“你叫什么名字?”把他的名字写上,“请你于某某时间入宫觐见……”底下落款“康熙”。哇!一看,康熙皇上!马上在底下跪拜,叩见皇上。

  好啦!虽然是平头老百姓,他拿到了康熙皇上的圣旨,约定他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到宫庭见面,那么,请问这个老百姓,他有没有资格到皇宫里去?(有。)

  大家到了民主时代,对皇帝一点感恩的心情都没有。如果你想到康熙皇帝给你写了字条,你家里马上就会光宗耀祖,肯定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刚才讲大家要跟我配合,你就是那个老百姓,康熙皇帝写了个条子给你,你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我们就是平头老百姓、五浊恶世的凡夫,我们所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弥陀佛的亲笔签名啊!是阿弥陀佛签的名片啊!你拿着阿弥陀佛的名片去见阿弥陀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圣旨;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你有了录取通知书,怎么不可以到达极乐国土呢?你有阿弥陀佛召见我们的六字名号,怎么不可以到极乐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皇上,你找一个九品芝麻官,找一个县太爷给你签个字,管不管用?你们说?县太爷给你签个字,要去见皇上,管用吗?(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签哪!

  好啦!找中堂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交待给我们的,其它所有的法门,就好像是中堂大人、巡府大人、县太爷,县太爷就好比是阿罗汉,巡府大人就好比是登地的菩萨,中堂大人就好比是十地菩萨,找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摇手,“哎,我还没这个威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把这个介绍给我们。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这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宣召,就如同国王的召见、国王的号令,没有任何障碍。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没有这个威德,没有这个威势,所以,“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念佛为最高无上善根福德,道理就是如此。

  这样大家明白吗?(明白。)

  好像明白,好像还有一点不明白。那我不怕你们嫌啰嗦,再重复一遍:到王宫去拜见国王,一定要有国王的召见,如果有国王的召见,即使是平头百姓,也可以堂堂而入,卫士也不敢阻拦;那如果没有国王的召见,凭你自己的努力,那至少要达到朝庭重臣这样的地位,你才有可能在上朝的时候见到皇上,平时还是不行。

  也就是说,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如果有阿弥陀佛的召见,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去往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召见,靠我们自己努力修行,善根功德至少要达到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这样的位子,才有可能去拜见阿弥陀佛,不然不可能;那以我们凡夫,根本不可能达到。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除此“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道理如此。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我们有些莲友参加过助念,助念往往形成一些瑞相,甚至有的人已经死了,他平时没有念过佛,死了之后,听师父、莲友的开示,通过助念,他还身体变得柔软。

  我看到一则念佛感应的故事,很感人。有个人得了癌症,在死亡前一个月听到别人讲念佛,但是他住在军队的医院里边,不便於听闻佛法,他去世的时候,也不便於在医院里助念,他家里的人就把他拉到殯仪馆冻起来了。莲友就在家里设了一个灵塔,写上他的名字,对著灵位助念。三天之后,从殯仪馆拉出来,身体柔软无比,红光满面──冻了三天,不要冻就硬梆梆的了。你看看这个效果!好像遥控一样。这说明名号本身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说他有什么功夫呢?临终怎样的不颠倒?怎样的正念?

  人虽然死了,但神识还是存在著,有人為他助念,神识受到招感,也能听懂,听懂之后,自然往生极乐,身体也随之起了变化。

  修学方针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边明确说明:称念名号「专復专」是往生的道路,所以叫「佛说阿弥陀经」,其它种种修行,都属於随缘杂善。我们懂得这一点的话,修学的方针就明确了。

  惠施大利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一段之后,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我亲眼所见,这是利益眾生的大好事,所以讲了这部《阿弥陀经》。」「利」就是佛给我们的利益,佛惠施给我们的真实大利,不是靠我们自己去修行挣来的。

  诸佛证诚

  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怕我们眾生的疑心太重,一佛所讲,怕我们怀疑,十方诸佛都异口同音,出广长舌相: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眾生,当信是『称讚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你们这些眾生,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讲,我等一切诸佛都在护念。」护念谁?护念念佛的人哪!為什么呢?你称念了弥陀名号,这句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叫「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我们念佛的人,得到六字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怎么可能不往生呢?当然决定往生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如果我们念佛,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去,那么,十方诸佛出广长舌就是虚假的(「广长舌」代表说话诚实、没有虚假),如果佛都讲假话欺骗我们,那么他们的舌头(这句话我初次看,很触目惊心)……善导大师讲:如果罪恶生死凡夫,称念名号不能到净土去,十方诸佛所证诚的舌头,一伸出来,永不回还,自然坏烂。就不能再缩回去了,坏掉了,烂掉了,為什么呢?佛都讲假话骗我们,哪裡有资格叫「广长舌相」?哪能称為「真语者、实语者」呢?「自然坏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然依照十方诸佛的证诚,可以到佛的净土去。

  可是,我们往往口上虽然称念佛的名号,心里边却觉得往生不定,还要再去杂行杂修。这不仅是怀疑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也是怀疑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本愿。一个佛弟子,怀疑佛的誓愿,怀疑十方诸佛,这个罪过很大了。说得再严重一点,等於说你拿一把刀,把十方诸佛的舌头割断了!十方诸佛说「能往生」,你自己说「不能往生」,等於把十方诸佛的舌头割断了,割断法脉了,谤佛谤法了,这个不是讲话吓唬大家。

  我们凡夫眾生的疑心确实特别重,一佛所说,恐怕我们不能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来劝导。

  整部《阿弥陀经》,宗旨非常明朗,让我们走入专修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底下就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

  欢喜信受

  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讲完了,舍利弗以及在场的诸大菩萨、一切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这样一部妙典,大家都很欢喜,「欢喜信受」,相信了念佛决定往生,「受」就是接受,接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接受念佛这个殊胜的教法,接受弥陀的救度,那当然就是念佛了。「作礼而去」,顶礼释迦牟尼佛。大家听到了佛的讲法,走向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去」,不是去向六道轮迴,而是去向西方净土;不是去向杂行杂修,而是去向专修专念。

  一、关於「少善根福德因缘」。不是叫我们去做杂行杂修,相反,我们所修行的一切,都属於「随缘杂善」,都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除了六字名号之外的一切,都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明确告诉你。那么,怎样才能往生呢?什么是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名号是我们往生的唯一。

  二、关於「一心不乱」。怎样称念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即是专心念佛不杂乱。「若一日,若七日……」,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是不确定的意思,乃至一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天,乃至一辈子,善导大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阿弥陀经》是从少向多来说明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底下到若一辈子;善导大师是从多到少来说明的:上尽一形,下到一声。都是一个意思。在这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宗旨就匯合起来了,不然大家觉得矛盾了:《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很容易往生;《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很难往生,好像佛讲的话很矛盾。其实懂得经文的意义,就不矛盾了,「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正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也正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的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三、关於「心不颠倒」。平生专修念佛的人,临终自然佛来迎接;佛来迎接加持,然后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不是自己先能心不颠倒,佛才来迎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往生净土是靠弥陀的愿力,结果你不靠弥陀的愿力,你想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这个叫颠倒眾生,你的心颠倒了,知见颠倒了,不在正法上面了。往生净土本来是件很容易的一件事情,称念名号一定能往生的,专修念佛是百即百生的。你想到净土去,结果你不专修念佛,去杂行杂修,这就颠倒了。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刚发起来,又给泼了一瓢凉水,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那我们就绝望了?不是的。依我们眾生的根机来讲,随缘杂善都很难修到,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说:这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日夜修行,像头上燃著火,刻不容缓,要立即扑灭,以这样急迫的心情来修行,然而,「眾名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他这样的修行,还说杂毒之善,我们跟他比呢?连杂毒之善我们都没有学到,连随缘杂善我们都没有,那往生靠什么呢?

  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怜悯我们这样的眾生,「连随缘杂善都修不来,怎么让你去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眾生的苦恼、无奈、无力,触动了弥陀的大悲,使得弥陀為我们选择了紧要的法门。

  是什么时候选择的呢?是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发大誓愿的时候就选择好了。

  第十八愿说:「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选定了六字名号,作為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六字名号是不生不灭的,六字名号不依据我们的心而有所改变,它和无為涅槃的境界就吻合了,本来涅槃的境界就是六字名号所展现出来的,也收缩在六字名号当中。极乐世界,当然,我们会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这是经典所说的,一点不错,但是,总觉得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跟我们就没有关係了,那么远……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变成了六个字,六个字里边就包含了极乐世界了,让我们来称念,所以,这六个字本身,就是极乐的境界,就是无為涅槃界,当然就和这个境界沟通相应了。

  所以,弥陀怜悯我们无善造罪之辈,為我们选定这个法门。这就不是随缘杂善了,而是如来為我们选的。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法眼」来选择,是阿弥陀佛亲自為我们选定,「选要法」,「要」就是紧要、关键、唯一。

  选什么要法呢?「教念弥陀专復专」。善导大师用「专復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教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里并没有解释得那么难,就说要专心,一个专心还怕对你叮嚀得不够,专心再专心,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善导大师慈悲无尽。

  称念弥陀名号的法门,是佛為我们直接选定的,这就是这个法门的高超之处。我们念佛,也不是依我们本身的根机、智慧而能够称念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方法能不灵验吗?

  释迦牟尼佛讲法是「对机说法」,对污浊恶世的烦恼眾生,教我们念佛,没有不灵验的。

  那教我们怎么念佛呢?「专復专」,就是「一心不乱」,从心要专,从行也要专。

  所谓「从心要专」,就是我们心里边明瞭:只有这尊佛能救我们,专一仰靠这尊佛,没有三心二意,不在弥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别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别的功德,那是不瞭解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係,也不瞭解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誓愿救我们,十方诸佛没有发这样的誓愿,能懂得这样的道理,心就专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弥陀佛了。

  心里边专了,外表自然就专了,就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不可能说心里边专了,而做起来三心二意,那样就不是「专復专」了。

  净土的法门从教理来讲,很简洁、很乾脆,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你捨得专修念佛,老老实实地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不会有虚愿,释迦牟尼佛不会有虚语,心里边「专復专」地念佛。

  比如说,有两个人,每天都念一万声佛号。第一个人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第二个人念一万声佛号之外,还有时间,他就去读《地藏经》、《法华经》,再去修别的功德。那么,这两个人,大家认為那个是比较符合专修的人呢?那一个往生更有把握呢?第一个,只念一万声佛号的人。

  有人认為:「你也念一万,我也念一万,我念一万之外还念了大乘经典,我比你功德多一点啦,怎么你能往生,我反而往生不确定?」似乎有点不平衡的样子。

  第一个人,他符合专修,他之所以没有再念更多的佛号,是因為时间不允许,如果还有时间,他一定会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他的心完全仰靠这尊佛,他就符合专修专念,他就是「一心不乱」的眾生,那念佛就决定往生。

  第二个人,虽然也念一万声佛号,但是三心二意。你还有时间,你有时间為什么不专念佛号呢?去念别的佛、别的经、别的咒,说明你三心二意。你的心三心二意,当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了,你对弥陀的信靠就不如第一个人了。这也说明你对这个法门没有瞭解,对弥陀的誓愿也不瞭解。

  很多人念佛,羡慕人家:「我这个老太婆,只会念一句名号,你看人家,又念佛、又朝山、又拜懺,如果我像他那样就更好了。」没有必要啊!如果像他那样,不仅不会更好,反而杂行杂修了。

  如果懂得专修的道理,内心就会很安定,「我虽然没有资金出去朝山,也没有身体条件去精进苦修,也不识字去读诵其它经典,但是,功德不欠缺,符合一向专修,符合弥陀本愿,符合《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专修专念,万修万人去。」

  这笔帐要会算,不然,卖了一身的力气,结果落入杂行杂修,往生很困难,就不合算了。

  正定业的念佛,是弥陀誓愿所选取的,也是十方诸佛所劝导我们的,我们只要有时间,就拿来称念弥陀名号,这是正定业,这是主要的。连正定业都不能贯彻一生,还要抽出时间杂行杂修,那当然就违背了宗旨,往生也就没有把握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段里边,明确地开示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可以往生的道理。除了六字名号之外的一切,都属於随缘杂善。把我们全部的时间,都拿来专念弥陀名号,最好了,你為生活奔忙,没有办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来念佛,这就符合「一向专称」,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时间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像这样的眾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

  这是个保证,是自然必有的利益。平生一向专念的眾生,阿弥陀佛保证来迎,决定不会漏掉,阿弥陀佛不会说「我不来」的,阿弥陀佛讲的话,一定兑现。「临命终时」,还没有死呢,不是死了之后再来。念佛人大命将终的时候,就跟极乐的光景接近了,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显现在面前,就看得见了──其实,平时也在我们周围环绕,但是我们看不见、感觉不到── 临命终时,极乐景象接近了,就看得见了,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显现出来,「现在其前」,「现」就是显现出来。就像电视一样,本来电波就存在於空中,对準频段,就显现出来了,不是说电视打开,人物才跑到电视里边来,图像早已存在於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就像电波一样,「无量光」,存在於我们周围,我们念佛,到那个时候,自然就显现出来。

  由於阿弥陀佛显现在面前,念佛人「心不颠倒」,玄奘大师译本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加持我们,自然转妄念成正念,转恐怖為安慰,专心念佛,就没有恐怖了,转种种的不安心成為大安心、大满足,所以叫做「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没有任何颠倒,自然正念。

  往往大家会觉得:「我要念佛,念得心不颠倒,佛才来。」那就把经文的次第搞反了。是佛先来,我们才心不颠倒;不是我们先心不颠倒,佛才来。

  「哎呀,我不能达到心不颠倒,佛不来怎么办?」没有那回事!专修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现在其前,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还没往生呢;「是人终时」,到了命终了,直接说「心不颠倒」,可见得念佛的人命终心不颠倒是必然的事。

  一、平生── 专修念佛。也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二、临终──佛圣来迎。因為专修念佛,所以佛圣来迎。

  三、命终──心不颠倒。因為佛圣来迎,所以心不颠倒。

  关键在平生,只要平生专修念佛,自然就有临终佛圣来迎、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二种利益。第一是因,二、三是果。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首先,如果依我们众生的心态,「极乐世界这么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宝池、八功德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往生是想往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到底能不能往生?」心里边就在怀疑。

  不仅如此,我们读到释迦牟尼佛说「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继续怀疑:「『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像我这样罪根深厚、善根很少的,大概不行吧。如果能往生,那也一定是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缘,我要怎样怎样修行,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体察到众生的心态,直接说出来了: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句话说出来,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都会理解说:「对呀,极乐净土那么好,依我们这样罪恶的凡夫,怎么可能去往生呢?那一定要有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要如何如何去修行。」

  释迦牟尼佛首先好像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但是,接著,释迦牟尼佛把答案就公佈出来了: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样就能往生!这段经文,从上下的文义来看,首先从反面,告诉我们「那样不能往生!」把这条路堵死,不然的话,凡夫的心就会东想西想,「我这样做、那样做,大概可以往生……」佛告诉我们:这些道路都是不通的,「此路不通、此路不通……你只剩下一条道路。」然后把这边的门打开,我们就看到光明进来了: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就引导我们从种种杂行杂修当中,导归一向专称佛的名号,打开了六字名号这条唯一的道路。比较而言,六字名号本身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是绝对性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多」不是多少的「多」,「多少」的「多」是相对性的,「你是五个,我是十个,比你多。」不是那个意思,六字名号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在数量上可以加减的,如果可以加减,那就不是「多善根」了,多,还有更多,一万,还有十万;十万,还有一百万;一百万,还有一千万。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充满著整个宇宙法界,叫「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文的次第是如此:先说明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少善根福德」,然后开示出来能够往生的道路:专念佛的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闻」就是听闻,「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称讚,十方诸佛都称讚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当我们听到以后,在心中领纳,叫做「执持名号」,如果心中怀疑,那就不叫「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的表像是口头的称念;从心相来讲,就是领受名号的功德,愿往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或者一天,或者两天,或者三天……或者七天,古文表达比较省略,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后面要加省略号,「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若一年、若两年、若七年,若十年、若二十年……」这就是延续一生的念佛,外表形象就是相续性的念佛,一生专念阿弥陀佛。

  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常常被解释為修行的功夫,「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等等。善导大师没有这样的解释,在后面我会说明善导大师的这一段解释。

  「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从今天开始,专心信靠阿弥陀佛了,定下来了,「不乱」,不再动乱了,人家再怎样讲,我心不动摇了,我就专修这个法门,专念弥陀名号!

  如果张三说:「哎,你这样恐怕不行。」你心里边马上打了拨楞鼓了,就要换别的法门了,那就乱了。所以这第一点,就是不动乱。

  专念这句名号,不用别的行法来掺杂,叫「不乱」。

  「一心」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做妈妈的会对孩子说:「你要一心读书啊!」小孩听了,绝对不会说:「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一心读书」,很简单。一心念佛,也很简单。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念佛不杂乱,专修专念,不杂其它,就是一心不乱。跟别人交往,也说「你要一心哪,不要三心二意啊」,很简单,「一心」是跟「二心」、「三心」相比较而言的,就是信仰的对象是唯一的。心里边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就叫「一心」了。如果心里边除了阿弥陀佛之外,还觉得不足,还有许多,那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自然就乱了,就不可能「一心不乱」了── 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解释。

  净土宗称為「凡夫之教」,是十方众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解释為那样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边,「一心不乱」翻译為「繫念不乱」,我们心中繫念阿弥陀佛名号,不再换别的法门,不再动乱,不再动摇。很简单做到的事情。

  善导大师对这一段,有四句简洁明朗的开示:极乐无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无為涅槃界」,远离凡夫有為、有漏的造作。凡夫都是有為,即有造作,「我在修行哪」,有為、有漏。真正的修行,叫「如实修行相应」,不行而行,并不觉得自己在修行,没有这个造作。圣道门讲「顺法性」、「顺真如」;净土门来讲,就是「顺名号」,我们称念名号,并不是自己的修行,是阿弥陀佛的力量,让我们到净土去,这个叫「无為」。极乐净土是无為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是佛自身所住常、乐、我、净的境界,称為「报土」。

  果地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的往生呢,底下讲「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杂善」四个字,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解释得很简略,如果我们参考《观经疏》,就会很明瞭,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随缘杂善」,就是杂行,也就是《观经》里所讲的「定散二善」,叫「杂行杂善」。

  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人家今天跟你说:「这个法门好!」你听了,耳根就发软了,要去修一修,明天说:「那个法门好!」你也去学,随著你所遇到的缘不一样,去修不同的法门。

  「恐难生」,语气比较和缓,说得没有那么坚决,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坚决:「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恐难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给你一点希望,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报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还是有点可能性的。

  為什么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呢?佛法讲因果的法则,极乐报土是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所修行的,是有生、有灭、有漏、有為的功德,因果不相吻合,所以不能到达无為涅槃界。比如说我们行佈施,我们也没有三轮体空,这佈施也就是有漏、有為的功德了,这怎么能够达到无為的境界呢?因果不相吻合,不能去往生啊!

  「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说,除了六字名号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统统算做随缘杂善,统统不能往生报土。

  「杂」有好几种含义,「杂」就是多,杂七杂八,很多── 名号就很专一;「杂」也是杂毒,内心有贪瞋痴根本的烦恼存在,虽然行善法,不是清净的,是杂毒的;「杂」当然还是杂乱,心里边没有主张、没有目标,所以叫「随缘杂善」,从外表来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没有关係。

  善法、恶法,都是分别法,也是轮转法。六字名号是非善非恶法,也可以说至善,不是我们所讲的善恶之法。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礴,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为什么宋明净土会不纯?因为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著作,也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渐地遗失于我们中国,而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论邮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把这些已经失传的经论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为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于我们中国,导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不纯粹了。

  纯粹的净土是容易的法门,也是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个人都做得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足资往生极乐净土,非常简单,不需要诵其他的经典,持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门;如果还要夹杂其他的经典咒语,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够往生,它就非常的繁杂,就不简单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学得来,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都能够修得来,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简单,可是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够成就,或者是简单也能够往生,可是往生后还要很久才能成佛证果,这样就不殊胜了。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是简单容易又轻松安乐的法门,他用「乘船」来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体健康不健康,行动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轻松安乐,平等地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生死轮回的了脱,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们凡夫其实只有造业的力量,并没有脱出轮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任何法门,除了净土法门,其他都是「难行道」。

  难,龙树菩萨用一种比喻,就是「走路」。我们若要到千里、万里之远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飞机就很轻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够到达,因为路途遥远,潜藏的危险很多,困阻重重。

  龙树菩萨又作了另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一双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吗?我们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举起来的。龙树菩萨以这种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难。说难如登天,坐飞机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时飞行,但是没有飞机,我们能够登上天空吗?那是不可能的。

\

  但是只要你「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众、在家众,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你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可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宋明净土也是以念佛为主,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要加上种种的条件,要累积其他的功德来作为助行。累积其他的功德作为助行,能够累积得来的那就好,累积不来呢?你要怎么办?

  功德有真实的跟虚假的,其实我们所做的功德都有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这些功德能够作为往生的资粮吗?同时宋明净土思想的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立的。十方众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所有的众生都涵盖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为所有的众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以及在极乐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来就为我们发成就极乐世界的愿,发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能够让念佛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总之,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必生弥陀净土,无一遗漏。

  故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学佛人应如何教育子女?

  有一位莲友,家里小孩很调皮,她就请教一位学佛的老师。老师说:「每个家长都要求孩子听话、孝顺、好好读书,如果他们讲的话管用,那么监狱里就找不到罪犯了,哪一个妈妈不是这样要求、这样希望的?你是凡夫,你有什么办法?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你想改变人家?这是随业报而来的,任何办法都没有,只有靠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管他成绩好成绩坏,也不要管他听话不听话,你就给他一项任务,叫他专门念佛,逼着他念,每天念半个小时,只有佛的名号才能改变他。」她后来就这样教导孩子。这小孩也不错,果然一两年之后,性情都变了,很孝顺爸爸妈妈,成绩也提高了,高中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大学。现实的例子。

  所以,你要想子女孝顺,只管念佛,叫他也念佛。

  小孩要考试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父母给他好营养,早晚照顾他,都是人情这一套,当然,这也可以,但是,学佛的人还要知道:求佛菩萨才灵验。自己多念佛,劝他念佛、拜佛,让他的心跟佛法接近,自然就福报增长、智慧开发。

  有的人没有福报,虽然有聪明智慧,但考试总考不好,考试那天就生病,或者发挥不正常。如果能念佛增加福报,他就能发挥正常,而且他复习的题目,就是要考的题目,他就能考得上。这个不是说叫你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我们应该做的,同时,要亲近佛法,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子女的事,做父母的要看淡一点,做父母的,最难的就是子女的事看不淡,搞得你恼火得要命,其实在那里 ── 成语讲叫「拔苗助长」,你那一番热心,只能增加烦恼,给孩子增加压力,没有祥和。我们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没事找事,那在干什么呢?你只要把必要的生活供养给他,同时,因果的观念教导给他,把佛法的基本道理、基本要求教给他,劝他多念佛,他自然会改变。

  现在有的父母不会教育儿女,教他刁钻、奸恶、险猾,「你这么老实怎么行啊?这么老实,长大吃亏呀!」意思就是说:你要狡猾一点。这样能把孩子教育好吗?这样的孩子长大一定吃亏,搞得不好,就是国家抓去坐牢的人。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砍头之前,向监狱长要求见妈妈最后一面。他妈妈来了之后,他说:「我还要喝你一口奶。」她妈妈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喝。他一口咬住妈妈的奶不放,咬得妈妈哇哇大叫。怎么回事呢?他说:「我今天到这样的地步,就葬在你的手上。」原来,他犯了偷盗罪,他小的时候,到邻居家偷了一个鸡蛋,夹在胳膊底下带回来,他妈妈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表扬他。后来,他每次做了这样的事情,母亲都会表扬他,一直让他堕落下去。

  现在这个社会,风气确实不好,很多人要求子女「将来要出人头地,不能受人家欺负……」这些话,其实都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我说实在的,你还以为对他有利益。你只让他信顺因果,宁愿老实,他不会吃大亏。现在那些人,都很能干,能干,将来就难免吃亏。愚讷一点,忠厚一点,朴实一点,多念佛,相信因果,有你的好报。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关于这个诽谤,我最早听到有一位法师讲的录音带里边说:我们众生最容易造下来的就是谤法之罪。我当时听了,心里猛地一震,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虔诚的佛弟子,我总是不会诽谤佛法的」。你们在座各位,如果说你们诽谤佛法,你们会觉得很冤枉,肯定跟我当初的心情一样。当然,这位法师就解释了:因为我们众生知见不正确,没有开悟,堕在凡夫无明当中,分明是自己的知见,却以为是佛法的知见,这样极其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

  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显然是这样的。所以,经典里说:「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证得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说凡夫的思想意识,你不能自己相信自己,切莫相信,「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你还堕在凡夫当中,眼睛一片漆黑,心中一片黑暗。你证到阿罗汉了,才可以相信一些。若论大乘佛法,阿罗汉还有所不足。所以说,凡夫众生极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我当时听到之后,心里边有很大的震动,感觉佛法非常的不容易,不能够随便开口讲,一定要依据经典,依据祖师的教导。

  甚至有的人依据经典还讲错,为什么?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经典拿来,你认识字,就可以随便解释吗?你说:「看上去文字是这样说的。」比如说这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就解释了,「念佛不行啊,还要修很多善根啊……」那你这个解释就谤佛谤法了。阿弥陀佛本愿说「专称名号,决定往生」;《观经》里边这些造罪凡夫,无有善根,念佛决定往生;《无量寿经》里边法灭众生,专称名号,决定往生,你说「专称名号不能往生,还要加上别的才能往生」,你不是谤佛谤法吗?你那个是依文解义。应该依据祖师的解释,祖师已经证悟到佛法了,特别是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解释净土门千稳万当,决定没有任何闪失。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对经义作准确的把握。

  大家以后一定要谦虚,别的宗派,你也不要随便发言。密宗啊,禅宗啊……但是,依据经典,知道难以修行,人家修,我不懂,我不要装行家,「你开悟了没有?」认定哪个开悟了。他自己讲他开悟了,你也说他开悟了──不要随便讲,讲了就容易误导众生。

  讲别的法门,我不知道,我就会念佛,我知道念佛一定往生,这个敢讲,到哪里都敢讲,任何人来说,我都不担心,因为经典是这样说的,善导大师是这样讲的。其它法门,就不敢讲。所以,沉默是最好的保护办法。本来人家不对,你给他随便印证说「对的」,噢,那就引导错了;本来人家说他对的,你听到说「不对」,你也不知道──又诽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

  在净土门当中,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有经典依据,一定要有祖师传承。包括我们昨天到今天所讲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我个人的意见,一定是净土经典所讲、净土祖师所讲。如果光是我们自己所想,我也跟你们想的一样:「光念佛,如果没有戒定慧怎么能往生?光念佛,如果不达到功夫成片怎么能往生?光念佛,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能往生?」我们心中通通有这么多的疑问。但是,学佛,毕竟是要拿佛的知见来纠正自己,不能依自己的想象。所以,依据经典,就要毫不客气地放下自己的观点。「专称弥陀名号,无论任何人,决定往生!」这个不是鼓励你去造罪,这个昨天已经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就像医生讲:「你某某人,现在得的是癌症初期,我这药癌症晚期快死了都能治得好。」不是鼓励你去得癌症,癌细胞扩散、到死了才吃这个药,是现在就来吃药。听到说「念佛就能往生,恶人也能往生」,那我就故意去造恶、不念佛,那等于是癌细胞扩散。大家不要有这样的误解。

  这里说「五浊增时多疑谤」,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凡夫的心总是怀疑、诽谤;「道俗相嫌不用闻」,「道」是指出家人,「俗」是指在家人,他们都嫌弃这个法门,都不想听,「哪里有这么简单呢?我看他不对!」不去好好听,又不依据经典,这个实在值得悲哀啊。在不少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不依佛讲的,只依人想的。如果问「你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就是这样子的,还有,法师也是这样讲的。」学净土法门,不管何人所讲,都要以经典为依据,以三部经为依据,他这样讲是不是依三部经?三部经里边讲到似乎和念佛功夫有关系的,讲到「一心不乱」,所以,也有人说:「哎,你看,不是一心不乱吗?」但是,下午已经解释了,这「一心不乱」是指「专心念佛不杂乱」,善导和尚解释为「专复专」、「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法不对机了,他为五浊恶世的恶人说这么难的教法,哪一个人能得度啊?那也不叫「难信之法」了,你得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能往生净土,这有什么难信的?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极难信法,就是凡夫做不到所谓的「事一心」、「理一心」,而历代祖师也没有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都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竟生怨」,这更让我们悲叹了。他自己不修行,自己也不去听,也不去了解,他看见人家专修念佛,他内心怎么样?起了瞋恨心。我们很多人以为这是慈悲心,其实是一种瞋恨心,有人以为自己是在护法,其实是一种瞋毒,有人以为自己是在发菩提心,其实是在造罪,「啊,哪有这样子的?」叫起瞋毒,「你就教人家专修念佛,难道不要行善了吗?」你是听他告诉你不要行善吗?教人专修念佛,是说善人、恶人、出家、在家都要念佛,恶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善人念佛就更能往生了嘛,这叫「举恶摄善」,举一个最下等的、最恶的人来显示所有善人、有修行的人更能往生,是这样的一层含义。所以,往往净土门是选择一个没有修行的、最差的人做为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所有人念佛一定往生,并不是说是鼓励你少念佛、鼓励你散乱心、鼓励你不要行善,没有这个意思。如果你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讲《观经》就不要讲了,《观经》里讲五逆十恶都能往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讲?听起来都让我害怕,这不是教人家造罪吗?」

  所以,不了解佛法,见人家这样修行,他内心起了瞋恨心;起了瞋恨心,外表的行为怎么样?「方便破坏竞生怨」,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念佛,你要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说「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总而言之,在这方面退却你的道心,退却你的菩提心。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把住,不要上当。「方便破坏」,他或者用语言,或者写文章,或者是串连,然后来关心你──按他的本心也确实来关心你,他不了解佛法。就像我们要出家,都来讲:「你不要出家!」好像很关心你,其实是关心你吗?他按照世俗人的观点来关心你,以佛法来讲,不能阻碍人家出家;那么,你专修念佛,他也在旁边说:「哎!你这样把握不大,这样怎么能往生?你跟我一道出去拜忏、诵经,这样才能有把握。」他是在关心你吗?其实在害你,他也不知道,自己把自己害了,然后也害你了,叫自害害他。「方便破坏竞生怨」为佛法增加怨恨。

  「如此生盲阐提辈」,像这样的人,他生下来就是瞎眼睛,不了解佛法,叫「无眼人、无耳人」,他虽然读经,没有佛法之眼;虽然闻法,没有闻法的耳朵,听到等于没听到,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从昨天到今天,一道来这里学习,大家每个人听闻的,可以讲效果各有不同。如果有闻法耳朵的人,不在多,一句两句就解决问题了;没有闻法耳朵的,听了十天八天心里还在咕叨:「师父坐在上面,我讲也讲不过他,不好跟他说。」然后遇见有别的意见人来讲,「对啊,当初那个师父来讲,我就认为他讲的不对!」可是师父没有讲自己的话啊,都是讲经典哪。所以各位,一定要有闻法的耳朵。「如此生盲阐提辈」,「阐提」是断诸善根之人;「毁灭顿教永沉沦」,他来诽谤佛法,来破坏念佛,来妨碍专修,叫「毁灭顿教」,什么是「顿教」?念佛法门是顿教,罪恶生死凡夫不需要历劫修证,即使没有断烦恼,今生决定可以解脱生死,这难道不叫顿教吗?「顿」是顿速,非常快速。你看《观经》当中,五逆十恶的罪人到临命终时,一声、十声念佛,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快、更超越?所以,这叫顿教,这样的顿教能普遍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你把众生的眼睛给迷盖了,你把众生的光明给遮挡了,罪过无量无边哪!所以叫「永沉沦」,永远地沉没在三恶道当中,你这个罪业比五逆的罪业还要重,因为是谤法,谤法当中是谤念佛的顿教,那就更加的罪过无边。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把整个大地磨成细粉,磨成微尘,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劫,这样地数尽了,你还堕在地狱里边,没有出来,所以说「未可得离三涂身」。作为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没有开法眼,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教诲,难免也犯有这样的错误;所以底下说「大众同心皆忏悔」,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有(那种情况),今天在这里一道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不管是破坏念佛法门、破坏圣道法门、破坏出世善法、破坏世间善法,所有破法的罪恶,这样的事,若因若缘,我们都来忏悔。从今以后,专修念佛,老实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你成了佛菩萨,自然就安全了,就不会造下这样的罪业了。所以来念佛。

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既然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我就可以随便了,反正无论如何佛都要救度我。”此是邪见。阿弥陀佛虽未设戒善为往生条件,但戒善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一个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人,必能体会“我身如此庸劣,阿弥陀佛却毫不嫌弃”而变得心地柔软,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众生、帮助众生。

  印光大师一再劝诫:学佛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时间却不念佛,有余力却不行善,甚至放纵恶业,如此之人,是不知弥陀慈悲,是不觉五欲之患,是不喜佛教气氛,大限一到,恐怕只有扪摸虚空了。

  阿弥陀佛的救度固然不舍一人、万机不漏,但观察临终身无病苦、自在往生之人,多是心地柔善、仰顺佛愿、念佛精勤之辈;而平时性恶刚强、念佛悠泛之人,临终多现病苦之相,这也是铁的事实,足可发人深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